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最认为懂的地方摔跤最重

(2017-11-22 11:40:23)
标签:

被动投资

财经

股票

价值投资

理财基金

分类: 孔浩作品

                       投资最认为懂的地方摔跤最重


                                                        ---暨股灾2年后的回眸与反思

                                                                  作者:孔浩

        有感先总结说两句话:1)最认为懂的地方摔跤真的最重;2)停滞不前,不经修正的知识与经验非常可怕,这会导致自我强化对 人性的束缚与认知的偏差,相对这种长期导致的负面后果,宁愿自我心灵一片空白从头再来。

           为什么这么说:还得从源头开始,熟识笔者 博客的都知道,2012,2013年成功挖掘出长安B的十倍股,并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重仓一次十倍股来完成投资人生的升华”阅读量数十百万。这无疑是笔者一次相对大的投资 回报的认知下对精神的鼓舞,这种实践导致了对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更加融入血液的尊崇。但时间再拉长至201711月,长安汽车差不多8年吧,一个股票8年抗战后,今天笔者要反思批评自己的是:“投资最认为懂的地方可能给你摔跤越重,越可能是羁绊,要时刻准备动态纠正自我思维认知惯性的赛道。”

         如果股灾算起,虽然完全规避了2015年股灾的巨大回撤,自信这不算容易(反人性思考市场情绪以及估值泡沫的关系),但这事实上这显然是对情绪的预测一定也有运气的成分,理性上我不会相信在下一次再次这么好运气。股灾到201510月份,信奉自己的投资理念,自然笔者就重仓买回长安汽车,大概15元的价格,当时还是自主品牌的成长龙头,福特也还成长中,梦想着自主与合资跟13年一样“双击持续”。基于预期那时候买了后长安还涨到18元,15年末上汽集团还三次股灾后大跌了,长安汽车还是很稳建,2016年年初之前都对了。但至今2年过去上汽集团翻倍了,长安还略亏,目前2年的分红算下来成本14元,现在股价接近13元,想想自己静态估值考虑安全边际可以做到防守不亏损难亏损的原则,但基本这2年的时间成本还是很巨大,本质上是失去了“2年的未来”,虽然整个大的组合回报,也有4倍股,还是近1-2倍股(中国平安,美的,五粮液,伊利股份),以及0.1-0.5倍涨幅股,情况下,也有亏损40%的个股。整个组合仓位,长安2年多了目前还占据市值的四分之一多,最大的仓位带来的却是略亏的回报,当然有一个重要原因长安是第一个十倍股导致的仓位过重,这导致历史源头上就仓位偏重。

          事实上长远一点去看:例如3-5年, 基本面分析远远比想象复杂;静态估值与动态估值对比回过头也会发现其实远远超过自己当初想象。市场上的研究其实有时候是研究情绪,小周期经营波动。大的基本面其实是格局,是纬度。股灾后做到了买入知行合一的持有,但回顾2年来基本面呢?好几次交流其实公司管理层也没想到汽车行业变革这么剧烈,股权激励2017年是基本实现不了了,可当初还觉得股权激励搞得太低了。甚至搞得笔者今年下半年后也对长安有点不耐烦了,一度跟长安高管交流时候,公司还问为何股价这么低估7倍多市盈率,只能直接批评公司产品力不行,多跟吉利学习参考,提升产品力品牌力。几次谈话高管直接回复“周期”原因二字,也比较实在。当然高管公司也在反思,第三次创业,另外智能智联化上缩小与吉利广汽上汽在产品力差距,具体如何只能看以后了。

         另一面:其实2017年初之前,研究员还是在力推长安汽车,当然之后就没有之后了;要说明什么呢?以年为单位的基本面的确是有周期的,选对了行业还得选对个股,我相信我当初博对了汽车制造自主品牌的崛起,尽管行业低速发展,但有竞争力提升的上汽集团股灾后也翻倍了,后起之秀吉利汽车更是7-8倍涨幅,选对行业但选错了个股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这让我明白汽车行业必须看“车型周期可能1-2年”可能偏短,这对自己投资理念践行其实也有一些差异。另外,对于长安曾经回报巨大的个股,情感上产生更多偏移,这也是需要反思的地方,如果未来长安会倒闭,你之前回报再多你情感再多最后不也是为0?

             当然实践上,长期不是看大类资产配置,这都没错,但其实投资一切根基在于自我对现金流的控制,才是价值投资长期坚持至胜的王道。比如自己现金流不够特别稳定(这两年买房,也投资商住loft,家庭小孩等开支,需要优先保证现金流,投资就会更多偏向配置价值稳健更静态安全边际的品种),这样的情况导致笔者试错的成本就更大,不敢试错了?而且导致思维认知模型也自然可能的变形,其实汽车行业看车型周期很重要,16年初吉利明显的好转也看到了,但自己在2016年年初4-5元也漠视吉利基本面的变革,而吉利10几块就批评其可能高估,因为吉利你2016年一年40亿利润就接近1000亿市值而长安100亿利润也1000亿不到呀?其实还是自己过于静态角度看待,静态估值角度这本身并没有错,你侧重了防守,但忽视了动态的前瞻未来,时间拉长自然就很可能犯错了。

          未来的投资,我想,等现金流好转一些后,还是更多精力放在未来,多一点冒险精神,多一些试错机会,这对自己会更多帮助。投资在自己自以为最懂的领域,其实很可能导致最大的惨败。另外,不经进化的知识与经验站在长期去看,对投资很可能只会有负作用。投资讲究知行合一,其实“知”更难,而不是“行”更难,因为“知”是需要自我进化变革的力量,而“行”更多仅仅是坚持与时间为伍的力量,真正的自我进化蜕化要比坚持与时间为伍更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