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高估是钢做的
作者:孔浩
很多人专业投资者,经济学者都喜欢简单对比中美市场,或者中港市场估值,表现为估值差异悬殊,然后得出价值的相对判断。当然传统经典金融学这个角度肯定没错,但仅仅理论上的某一部分,忽视在实践上A股的制度与环境的差异也是不妥当的。笔者的研究,除了公司价值本身(一些优秀消费医药的长期牛市,白药,美的等),整体A股具备巨大的流动性价值,加上A股退市机制的形同假设,这种流动性以二级市场散户韭菜的牺牲,流动性也会催生一定的价值创造(比如乐视网的逻辑演绎,大涨后不断增发,构建所谓价值生态链,这是在泡沫中创造价值本身),这尽管本质上利于企业创新,但正如创业板最后真正长期胜出的企业概率一般不高于20%一样的二八定律,散户盈亏更在博弈上呈现更明显的二八分布。当然,我们看到证监会刘主席在不断强调退市机制的作用,可能长远去看这种套利机制越来越弱化。
笔者的判断是:A股当前的制度环境不可能低估,哪怕去年至今经历股灾3.0的目前情况下,还是偏高估,创业板对比港股还是极端高估,其实这种高估是相对的,我比喻为跟一线房地产的价格一样,泡沫是钢做的。哪怕上证指数跌到2000点,整体加上创业板与中小板的中位数去看,整体还是相对港股高估太多。身在A股的朋友,一定需要明白“炒股与投资”的本质差异。
个人感觉:估值需结合制度,看制度可否套利。1,制度套利(包括并购以及跨市场);机构投资者或者产业资本才能做;2,新型产业的追逐,更多只能仅仅二级市场下的金融资本运作。而2的演绎利于1的运作,而2从属于1,共同互相作用,市场生态下不平衡下的当前规律。所以看到不能套利的估值低的也难涨,表现为流动性一般,能套利博弈的估值还能涨。
这就是畸形的A股,为什么那么多专家学者也看不懂看不明?
仅仅批评参考!
中信证券国际
财富管理部
孔浩
于上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