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证监会郭树清主席的第二封信!Hale Kun
(2012-12-29 08:14:12)
标签:
孔浩思路创新能力于蓝代价 |
分类: 孔浩作品 |
未来的几年,市场将逐步走向全流通。创业板上市以来第一批三年期已经过了,最近几天的涨幅,我们看到大小非的疯狂抛售减持,当然,增持的也有,但基本是蓝筹为主,小股票股东增持的极少。在低迷的市场底部区域,但可见这些大小非宁愿卖出,说明对于这些大小非,要么成本极低,但最主要还是基于这些小股票的价格太贵,大小非产业资本对估值与公司的本身价值比二级市场投资者是具有天然优势的。
因此,今天最想交流的还是A股估值结构紊乱的问题,如何做到长远估值合理回归(蓝筹股与小股票是估值收敛趋势回归)!成熟市场(香港,美国)对于蓝筹与小股票是怎么估值的,成熟市场蓝筹股反而比小股票PE更贵,很多投资者说小股票具有更高的成长性这是错的,美国创新能力那么强大的市场也看不到小股票估值比蓝筹股贵,相反小股票是最具风险的,盈利的稳定性持续性远远不如蓝筹。国内所谓小股票具有成长性最主要是基于价格弹性。价格弹性就是涨跌波动的弹性,而非价值。而无有效退市机制,不能体现优胜劣汰导致估值溢价,具备所谓壳价值。这些长远都是偏离有效市场的。A股估值结构紊乱的问题从A-H比价很容易看出,上证50指数是偏便宜(整体10PE不到)的的,创业板整体(30倍PE)是偏高估的。投资者炒新炒小炒题材的思路从目前市场去看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认为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问题。恰恰证监会首要目的是保护中小投资者,而恰恰是这些估值最贵的股票都在中小投资者手里。中小投资者用黄金的价格买了黄铜的筹码。一定程度上,整体去看,散户离开这个市场长远是对的,散户对投资理念与思想的认识也最少,这也是保护散户。但投资是市场化的,证监会并不能规定散户不能炒新炒小炒题材,由于历史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下,投资者的思维上目前还是在认为:再差的ST股也有壳价值,历史上就算套牢了也有翻身的一天。根源还是退市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历史去看,并没有有效退市机制促进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
例外要特别注明的是,截止到2012.12.04日,蓝筹股上证50估值处于历史最低,而历次熊市,整体蓝筹股历史最低的时候,中小市值的股票也是估值历史最低区域,但此次熊市末期,我们的创业板尽管惨跌一半,但目前还维持了几乎历史偏高的估值30PE,透支未来太多了。假设大盘继续往上,这些创业板整体回到60倍PE,又会导致一些投资者付出惨重代价。未来一段时间,证监会需要平衡,如果在蓝筹股与中小市值股票估值尽量收敛走势。这也是我特别想交流与学习的:
下面是几个方向探讨蓝筹股与小股票如何估值更有效的收敛回归:
一:取消蓝筹股涨跌幅限制:沪深300的标的,ETF,取消涨跌幅限制,利于资金介入蓝筹板块,哪怕是投机资金,涨跌幅限制的部分取消也是适应国际化的制度,可先行试验。
二:投资者教育还是应该从上到下的进行,其实大部分中小投资者的风险是偏低的,来源资金都是工作所得,理应风险更低的,引导中小散户转向蓝筹而非创业板一类,还应促进相关制度法律保障投资者的相关利益诉求等。
三:增加融资融券的标的范畴,进一步扩大到中证500指数里面的标的上。这是增加一些中小市值的融券标的,不利于中小市值的估值过高。这是多空平衡。增加融资融券标的本质只是工具,多空只是价值价格的博弈过程。
四:金融工具的推出:中证500股指期货的适时推出,利于价格发现,目前一些套利,分级基金一类的套利,也缺少这类衍生工具,导致不能优化资源配置,中证500股指期货的推出,也一定程度上做空中小市值也可以赚钱。同第三点是类似的。
五:中小市值公司上市询价上,不能简单对比国内行业与个股的历史估值对比,还需要借鉴国外同类行业个股的估值情况。比如浙江世宝等此类个股与行业,不仅仅有H股或者N,S股的,没有H,N,S等的也可以参考。
六:中小市值公司首日上市,比如创业板,可以试验:只能在申购者之间交易,交易满1或3个月,二级市场参与者可以介入“二次上市”。这样可以消除打新无风险收益的弊端,也一定程度不利于炒作。利于真正申购者参与创业板公司的长期持有,交易1或3个月也能发现申购者机构一类是如何定价,也能看出他们的想法,也利于估值回归,而不是炒作完,最后筹码都在散户手里。
最后祝郭主席元旦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此致
敬礼
孔浩
2012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