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逻辑说服自己——重读林奇有感!摘自博友老钱!

标签:
股票基金估值小费林奇 |
彼得·林奇在做高尔夫球童时,曾经面临一类选择:一种客户球打得很糟糕但小费给得很大方,另一种客户球打得很精彩但小费给得很吝啬。林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理由是,做事得有钱赚。
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后推20年,作为一名成功的基金经理,林奇跟别人打球时,他一定会选择那个打得好的人,因为这样效率会高一些,玩儿得开心一些。
事实上,作为一名球童,最好的服务对象是那种球打得好小费也给得高的人,最差的服务对象是那种球打得差小费给得小气的人。
于是,球童心目的客户次序就是:
A、球打得好,小费给得多;
B、球打得差,小费给得多;
C、球打得好,小费给得少;
D、球打得差,小费给得少。
与打球相对应,根据价格和成长性,股票也有四种类型,排序如下:
A、成长性好,价格低;
B、成长性差,价格低;
C、成长性好,价格高;
D、成长性差,价格高。
一般来说,投资者应该选择A类股票,避开D类股票,其中的逻辑十分清晰。真正的问题是,B于C之间如何排序。
格雷厄姆一派的投资者会优先选择B,而费雪的传人则会优先选择C。在我看来,选B还是选C,短期内的结果可能差不多。其中的逻辑是,如果成长性不足,那么,必须有估值方面的巨大折扣来补偿,之后所赚的钱应该归功于估值的恢复;如果成长性足够好,那么,可以容忍稍高一点儿的估值,之后所赚的钱应该归功于成长性的体现。
除非遇到系统性的经济危机,否则很难遇到A类机会,但是,只要加强研究,耐心等待,就完全有可能遇到B类或者C类投资机会。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适度介入的。
比如说今天有朋友请我帮忙看一只房地产方面的股票,历年的成长性平均下来大概是14~15%,2009年的市盈率是15倍,市净率为1.89。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股票呢?如果我们把市盈率反过来看,就相当于一只年息为6.67%的债券,这只债券的利息每年以14~15%的速度在增长。
实事求是地讲,这是一只谈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差的股票。原因就在于相对于价格,它的成长性略微有所欠缺。假如它的成长性超过20%,那么,14~15倍的市盈率是可以接受的。反过来,在现有成长性基础上,假如它的市盈率在10倍左右,甚至低至7倍,那么,它就会有比较强的吸引力了。
以上是从买入角度衡量一只股票,如果从持有的角度看,这只股票尚未达到抛出的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原因就在于比较的基准。无论是我们比较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还是债券收益率,还是通货膨胀率,甚至房产租售比,这只股票都是有一定优势的,所以,抛出以后就很难为资金找到出路。
有朋友问了,既然不符合抛出条件,那么,为什么不买入呢?
我得先用老美的话表扬你一下,GOOD QUESTION.。然后,再给你讲讲我的道理。基于价值的投资者喜欢的买入状态,是第一种,所以他愿意花费很长时间去等待这种历史性机会。而一旦这种机会出现,他就会满仓杀入,耐心等待估值的恢复。这个过程,已经在2008年底到去年一年内完成。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股票价格偏高,小部分价格合理,所以,除了耐心持有外,他别无选择。事实上吗,因为去年的盈利比较好,而手中的股票价格又比较合理,所以他敢于保持较高的仓位,直到持有成为一件相对不划算的事情为止。
从某种意义上讲,凡是今天仍在为是否需要买入股票或者买入什么而烦恼的人,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真正的价值投资者绝不会在便宜的时候拿着现金,而在贵了许多后才想到买入股票。同时,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也不敢在半山腰上给别人提建议,除非他发现了绝佳的价值洼地。
当然,基于价值的投资者并不排斥一种套利机会,那就是手中的股票一不小心成为市场热点,被阶段性地炒高;而一些观察范围内的股票则受坏消息打压,被阶段性地压低,二者之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差价。这种时候,基于价值的投资者就会转变为基于价值的套利者,他会在认真评估的基础上,分批卖掉相对高估的股票,逐步介入相对低估的股票,从而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或者说留出更大的收益空间。
以上是一些粗略的判断方法,属于投资哲学层面的东西。具体到操作层面,投资者在做出选择前,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比如说从逻辑上推导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是日渐繁荣,还是日渐萎缩;现金流是否足以保证企业稳健地活下去,并不断发展壮大,等等。
投资很简单,进行任何操作之前,都要尽可能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用严密的逻辑说服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价会跟着基础扎实的逻辑走,而不是相反。
注:我知道很多人会就估值问题提出各种批评,所以,提前打个预防针,请把逻辑和估值分开来看。你不能因为估值方面存在障碍,或者说成长性不好把握,就否认逻辑的客观性。估值的问题,成长性的判断,要从估值和成长性本身来解决,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与试错来总结经验、提高水平。这是价值投资的核心之所在,也是巴菲特与普通投资者的区别之所在。另一方面,估值是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加入时间因素,这就加大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图片摄于江西庐山,图片私有,谢绝转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