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激情来工作!

(2009-10-23 08:51:55)
标签:

速冻汤圆

炸鸡

变动成本

陈泽民

中国

股票

    在和成功企业家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充满激情,对未来满怀信心。

  孔子说50岁知天命,通俗地理解,就是说人到了50岁,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奔头了,应该接受命运安排了。可我接触的相当一些企业家,虽然50多岁,甚至60多岁了,却依然焕发着创业激情,言谈中流露出再创一番伟绩的雄心壮志。

  1998年我碰到一位先生,当我看到他的档案材料时,惊讶得目瞪口呆:75岁的他,看起来却只有40来岁!他是一家企业的老板,企业虽然不大,但发展速度很快。我问他为什么显得如此年轻。他说:“因为我一直想做出更大的成绩,我一直不承认自己老了,所以我总是老得很慢!”

  有些成功的人,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老了,也从来不觉得自己现在创业已经晚了。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

  我们国家有位传奇式的创业者,50岁时,他辞去某市级医院副院长的职务,蹬着三轮车卖起了自己研制的速冻汤圆,63岁的时候,他成了世界公认的中国速冻食品的创始人,他就是郑州三全食品公司掌门人陈泽民。

  1989年,年近50的陈泽民依然激情万丈,想着创一番事业。有一次,陈泽民回想起某年冬天到哈尔滨出差,见当地人包饺子一次包很多,吃不完就放到户外冻着,于是他突发奇想: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自己家做的汤圆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肯定会受欢迎。他决定做汤圆。3个月后,从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艺程序,从单个粒重到包装排列,从包装材料到包装设计,从营养、卫生到生产、搬运等,陈泽民拿出了整体的设计,做出了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并先后申请了速冻汤圆生产发明专利和外形包装专利。

  新产品有了,但如何让商家和客户接受呢?为了引导需求,每天一下班,年近50的陈泽民就蹬着三轮车开始推销产品。他拉着燃气灶和锅碗瓢盆,到市内的副食品商店,现场煮给人家品尝。之后,他又一个人开着一辆花4000元买来的二手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他的事业就此起步,如今,小小的汤圆已经为陈泽民带来了数以亿计的财富,更为中国开创了上百亿元的速冻食品市场。

  美国有一位更著名的“大器晚成”者,也是众多中国人所熟悉的。他就是肯德基创始人桑德斯上校。

  他5岁丧父,14岁辍学开始流浪,65岁退休。

  退休时,他身无分文且孑然一身,当他拿到生平第一张救济金支票时,金额只有105美元,他内心极度沮丧。但他没有怪社会,也没有写信去骂国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自己:“我对人们能作出何种贡献呢?我有什么可以回馈社会的呢?”

  上校会炸鸡,并自行研制了一份炸鸡秘方。随后,他开始挨家挨户地敲门,把想法告诉每家餐馆:“我有一份上好的炸鸡秘方,如果你能采用,相信生意一定能够提升,而我希望能从增加的营业额里抽成。”

  但是,回答他的却是嘲笑:“得了吧,老头子,若是有这么好的秘方,你干嘛还穿着这么可笑的服装?”上校没有放弃,不断改进自己的说辞,以更有效的方法去说服下一家餐馆。终于,在被拒绝了1009次之后,有人答应试试他的秘方了。

  这个“试试”让他付出了两年的奔波和辛劳。在两年时间里,他驾着自己那辆又旧又破的老爷车,走遍了美国每一个角落。困了就和衣睡在后座,醒来后,逢人便诉说他那些点子,并示范如何制作炸鸡。

  上校活了90岁,去世前一天还在工作。他之所以这么有活力,就在于不管情况是多么艰难,他都保持着必胜的信心和创业的激情。他曾经说过:“很多人因为闲散而生锈,如果我因为闲散而生锈,我会下地狱。”

  选择老板,就像选择股票,选对了,你就将获取丰厚的回报。有朋友曾问我如何选择老板,我的回答是:“不要看他现在是不是很成功,而要看他是不是饱含着创业激情。如果一个老板失去了激情,他的成功就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他所拥有的,早晚会随风而逝。”

  很多人对老板不以为然,是由于内心深处觉得老板在某些方面能力不怎么样。我认为,作为一个老板,激情比能力更重要。激情可以使他具备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动力,所起的作用如同“火车头”;至于能力,只要他善于聘用有能力的人就行了。事实上,成功的老板都是这样的:激情重于能力。他们激情满怀,在他们眼中,处处是机会,他们就像拿破仑说的那样:“只有二流的人物才等待机会,我呢?创造机会!”

  相对而言,很多员工的能力的确不错,可他们没有激情。工作对他们来说就是苦役,他们的能力自然就发挥不出来,也不想发挥出来。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功呢?

  与“激情重于能力”相承接的,成功的老板还有一个标签式的特质:能力重于知识。

  知识不多的老板,常常有很多自己摸索出来的“土办法”。当我深研这些“土办法”时,我惊讶地发现,它正是某些理论知识的实践。例如,有一个老板,他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他用“当期投入的材料、人工和杂费”来决定激烈竞争时期产品的最低价,只要不低于这个价,就可以出售。其实他无意中就在价格战中用上了“变动成本”。

    摘自中国证券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