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菲特长期投资周期表!

(2009-10-06 10:40:50)
标签:

财经

股票

美国经济

伯克希尔哈撒韦

巴菲特

 

  价值投资几年前初入国内时,只是星星之火,而现在在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当的气候,大有燎原之势,讲起星火燎原就联想到上世纪初马列传入中国时的思想革命。同一种理论在不同人眼里,在不同的背景下,总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众说纷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虽然后人回顾历史时清清爽爽,但在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件很难分辨的事吧。

  价值投资有几点是大家都认同的:长期持有,集中持股,足够的安全边际,内在价值。关键是对这些理念的理解以及在中国股市实际应用上产生分歧。巴菲特是价值投资的原型模版,不要说国内,国外的其它投资大师也都在学习借鉴或者干脆模仿他的思想,伯克夏每年一度的股东会成了朝圣盛会,年度报告成为投资“圣经”,巴菲特的影响和投资思想地位实在无法形容了。目前国内价值投资基本可分两大派别,一类是坚定的完全的以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为标准的信徒式价值投资;另一类是认为应该将巴菲特的理念和中国市场实际情况结合运用的,他们多采用相对估值的方法,寻找当前市场中相对价格低廉的股票,而不苛刻要求自己寻找绝对价格严重偏离内在价值的公司,信徒式的价值投资者称之为伪价值投资,或者干脆叫它“价值投机”;这两类人在现在中国股市的价值投资者里都占有很大的市场,特别“价值投机”在目前国内股市还是普遍存在的,相当一部分基金机构都在这个行列。有关“价值投资”还是“价值投机”的讨论和困惑一直都在进行,而其中最焦点的一个问题就是:巴菲特推崇长期持有,往往抱牢一只股票很长一段时间,而中国现在的经济形态下是否存在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公司,如果存在,A股市场的环境适不适合长期投资。

  10年似乎成为区分“价值投资”和“价值投机”的一个分界线;由来可能是彼得林奇的tenbagger理论,林奇一直都在寻找能够10年翻10倍的公司。价值投机者一般认为,中国企业要面对世界竞争的环境,中国本身的公司环境、管理层的管理水平,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与西方企业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不容易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和核心壁垒的超级公司,我们不应该总想着10年后会怎么样,而应该将精力集中于3-5年的分析。基于这一理念,后一类价值投资者(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我都不是很喜欢“价值投机”这个字眼)通常的投资策略是波段操作,中线持有,持有周期以6~24个月居多。那么巴菲特在几十年的投资组合中,他的长期持有到底是多长,带着这个疑问我对伯克夏1977~1994年的投资组合做了统计,并简单计算下巴菲特投资各公司的持有周期。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表一   巴菲特长期投资周期表

 

  公司              开始持有     售出年度     持有周期    行业
  华盛顿邮报          1973         至今          32       传媒
  吉利                1991         至今          14    生活消费品
  美国运通            1994         至今          11     金融服务
  可口可乐            1988         至今          17       食品
  威尔斯法歌银行      1990         至今          15       金融
  首都/美国广播       1984    1996与迪斯尼合并   12       传媒
  GEICO               1976      1996全资收购     —       保险
  联邦住屋贷款抵押    1988                              金融服务
  匹兹堡国民银行   1994四季度      1995                金融
  甘纳特              1994         1995                传媒
  美国广播            1978         1980              传媒广播
  首都传播            1977*        1978              传媒广播
  凯塞铝业化学        1977*        1981              冶金采矿
  骑士报              1977*        1979                传媒
  SAFECO公司          1978         1982                保险
  沃尔沃斯            1979         1981                零售
  阿梅拉克拉-赫斯     1979         1981                石油
  美国铝业            1980         1982              冶金采矿
  平克顿              1980         1982              运输服务
  克里夫兰-克里夫钢铁 1980         1982              冶金采矿
  底特律全国银行      1980         1981                金融
  时代镜报            1980         1981                传媒
  全国学生贷款        1980         1981              金融服务
  阿卡他              1981         1982                造纸
  GATX                1981         1982                机械
  克郎佛斯特          1982         1983                保险
  奥美广告            1977*        1984                广告
  大众媒体            1979         1984                传媒
  雷诺烟草            1980         1984                烟草
  联众集团            1977*        1985                广告
  通用食品            1979         1985                食品
  埃克森              1984         1985                石油
  西北工业            1984         1985                综合
  联合出版            1979         1986                传媒
  时代                1982         1986                传媒
  比队员特丽斯        1985         1986                食品
  里尔西格莱尔        1986         1987                航空
  哈迪哈曼            1979         1987              冶金采矿
  吉尼斯              1991         1994              食品饮料
  通用动力            1992         1994                航空

 

  数据来源:1977~1994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报

 

  从表中,可以至少得出这样几个观点:

  1、巴菲特并非像大多传记小说写的那样,每次投资都长期持有很长一段时间(10年以上),或者说寻找的都是10年翻10倍的股票,他同样有短期(1-3年)投资,而且数量不少;因此,我们不应过于教条僵硬的看待巴菲特的长期持有策略。

  2、众所周知,巴菲特最钟爱3大行业:金融保险、生活消费品、传媒广告;不过在上面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其它行业,有些甚至是价值型投资人远避的周期性行业(如航空/钢铁);

  3、巴爷的长期持有让人折服得不得了,他曾多次表示,像华盛顿邮报、GEICO、吉利这样的公司会永远持有,从上表我们看到,他真的会做到“永远持有”。

  4、巴菲特在1980年持有股票数量最多,年报中列出了18只,而1987年持有的公司数量最少,只有3只;从此你可以发现巴爷对买卖时机同样有着惊人的判断力。7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股市持续低迷,1965年到1975年道琼斯指数一个点没涨;这期间巴菲特做的事:1969年解散合伙公司,之后接近5年时间没进行任何投资操作;从74年逐渐开始大量购入股票,所以我们看到1980年年报中有多达18只股票;而这些股票大多赶在了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之前抛光(只剩3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