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来电话,怨我敦促他阅读了红楼梦,他现在完全沉浸在红楼梦中,再读其他书,一概没有了意思和趣味。类似的话,好久之前听老婆说过,看多了一些世界名著,回过头来再看现代人写的书,怎么看都差点感觉,那个时候她正看着简爱和呼啸山庄。
这个原因,大抵是他看进去了,看到了妙处。朋友是个写诗的人,本就多情,红楼一书写尽了天下情,一书的尤物,让人怎能释怀?
多情的朋友,清风明月,或窈窕身影,都会成诗,诗质空灵,意趣随性,不大见容于这污浊不洁的现实。他的多情,并非博爱,只是性情,诗中所涉美人香草,王子公主,也只是诗的意象,哪怕真有其人,也只是瞬间的触动和冥想。
这蜂与蝶,他看到了,不知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突然想到在微信上读到的一句话,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豁然就想开来好多事情。
大意是人很少会因为道理而改变,人的改变多是因为喜欢和感情或者诱惑而发生。我理解的是,人的改变和固守都是这个原因。这是个很简单的事实,因为简单往往会被忽略掉,因为忽略掉,往往在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百思而不得其解,好多感慨由此而生,好多疑惑也由此而生。
或者并不是不明白,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嗜烟者并非不知道有害身体,却依然故我,嗜酒者亦然;刘正风和曲洋都知道正邪不两立,却依然琴箫合奏笑傲江湖;陶渊明并非不明白,为五斗米折腰会换来更多的米;李白也清楚摧眉折腰事权贵,自己也会成为权贵;都是性情使然。当然,贪官污吏更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只是欲望和物质的诱惑太强。
由此可以解释囊中清风明月的淸者不一定受人欢迎,别人所得个人利益太少,而浊者人也未必会招人排斥,围绕浊者的人会得到了不少的利益,刚正不阿的君子人缘一定不如左右逢迎的小人, 说话不中听,做事不留情。
写到这,我想起很早的一个朋友,抽着烟,眯着眼,晃着油腻腻的脑袋,很平静的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世间事,不过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