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365最终的境界

标签:
365劳作心灵不为物役境界文化 |
分类: 絮絮叨叨 |
德国的伯尔有一个很小的短篇小说《悠哉游哉》,讲一个感觉很好的外地游客和一个渔夫的对话,游客打扰了渔夫的闭目养神,他觉得渔夫应该更加勤奋一些多出几次海多积攒一些钱财,然后就可以享受生活,他告诉渔夫,先辛苦一段时间,然后“您就可以悠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这其实就是可以享受生活了。渔夫说:“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我本来就悠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扰了我。”这位自以为优越的游客受了触动。曾几何时他也认为,他今天工作为的是有朝一日不必再工作,却完全忽略了其实简单闲适的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只是自己被自己日益忙碌和看惯繁华世界的眼睛所蒙蔽,他发现不了。或者和这个渔夫相比,他的境界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和境界,因此在他的心里,对这个衣着寒伧的渔夫的同情,完全变成了嫉妒。
美国白宫总统花园的老园丁已在总统府服务了半个多世纪了,几十年如一日,倾情于那些花卉树木,成为了经验丰富的园艺专家,美国总统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位老园丁从小就表现出对园艺的兴趣。上中学时,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园林工人。他的母亲尊重他的选择,让他进了园艺学校,而不是逼迫他上名牌大学。重要的不是成为什么家,也不是总统的礼遇,而是在侍弄那些花草时,他感到快乐。还有一个人,一百六十年前七月的一天,这个不到三十岁的美国人,手拿一柄斧头,单身只影,跑进了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了起来。九年后,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一部书,这书就叫《瓦尔登湖》,这个人就是梭罗。
也许就是这几年的山林独居,让他最终完成了看破“红尘”的过程,从而变的心平气和。《瓦尔登湖》描述了他融入大自然后身心所获得的巨大的解放和自由的感受,书中那些如清晨露珠一样闪光的文字中,使人们知道关注自己的心灵是多么的有价值,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获取人生幸福的前提。
陶渊明说自己“性本爱丘山”,但他之所以到四十一岁才归园田,是因为传统的儒家的人生理想先入为主地制约着他,再加上他又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小就被灌输了这方面的思想。偏偏他不想做官,因此他常在案牍之中渴望着山水的丰姿。这种矛盾弄得他一直痛苦到四十一岁,才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归园田时,“舟超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自由无羁,心旷神怡;归园田后,所见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所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衰老的卢梭在生命的尽头,终于有了小小的安定之地,几乎陷于崩溃的他开始了平静悠闲地遐想,低声婉转地浅唱,开始在余生的漫步里走向人生最终的宁静和安详。晚年超脱和回归的卢梭,走了那么坎坷的一生所最终达到的,其实都可以在乡间的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平实农夫、樵子的一生上找到-----他们一直就这么过,就这么活。到了晚年他才知道:安宁和平静----这是人得以幸福生活的永恒法则。
关注心灵,不被物役,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渔夫和园丁的境界在于他们的心灵原本就少受外界物质的污染,梭罗、卢梭、陶渊明是在躲开了物质羁绊之后才重新获得大境界。苏格拉底有一次路过集市,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禁叹道:“这个世界上,我不需要的东西太多了!”想想我不需要什么,而不要总想我需要什么,境界就慢慢会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