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春天,周末,黄河边,一群放生的人。
地点选择的是一处很陡很窄的岸边,河水在此处很湍急,据说放生地点是随机的,选择这略带危险的地方是因为曾经遇到过放生的鱼被人捕捞的事情,为了让放生的鱼很好的游入大河之中而不受到伤害。
程序我也不懂,只看到先是面对一大箱鱼围成一圈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开始将鱼从水箱之中捞出置于篮子中,二十几个人站成一溜一个个传下去,由站在岸边的人将鱼倾入河中。这与我想象的不大一样,我原想的所谓放生必然要亲手放进河里的,一问,解释说不一定要亲手放进河里,整个过程只要用心就行。
大约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放完了好几百斤鱼,然后大声高喊“阿弥陀佛”,喊完,众人又念经,有拿书的,看到是《地藏七》。
不懂佛,只想当然的理解,将被捕获的鱼、鸟等生类放之于山野或池沼之中,使其不受人宰割、烹食,便称之为“放生”。放生主要体现在对生命尊严的维护,体现了佛门广大慈悲的救度精神。对于唤醒世人的恻隐、仁恕、慈悲之心,为天下苍生祈福,德被万物,起到了积极作用。
翻翻资料,才知道放生既源于中国古代民俗,又有佛教经典的依据和高僧大德的提倡,因而在中国民间和佛教界均有相当深远的影响,留下了许多有关放生护生的诗文。
如唐代白居易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宋代陆游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元代赵孟俯诗:“同生今世亦有缘,同尽沧桑一梦间。往事不堪回首论,放生池畔忆前愆。”这些诗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近代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绘有《护生画集》,配以弘一法师书写的放生护生诗,流传甚广。
不独中国如此,欧美国家也同样有类似的思想和经典: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要解放我们自己,这需要扩大我们同情的圈子,包容所有的生灵和美妙的大自然。”
康德说:“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
(此博文涉及人众,如有不妥或造成不便,请留言或提醒,即刻删除!)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