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1
舟曲的藏族村寨拉尕山村,号称神仙居住的地方。拉尕山寨是一个美丽的村寨。古老而恬静。这里的主人是藏族同胞。整个村子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房屋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牢固,纵街横巷井然有序。拉尕山寨建村久远,最迟不晚于晋代,有人说先民是自西藏而来的一支远征军或游民,也有人说是后来从山下的占单村、果者村、香椿沟村的一部分人迁居上去的。这里的人们,今天仍然承袭着古老的耕作和生活方式。他们祖辈以农耕为生,种植的庄稼大多是麦子、蚕豆、马铃薯一类。
三天时间,来回八百多公里,带了几个兄弟,又跑了一趟舟曲的拉尕山村。时间一长,工作烦闷的时候我就希望能够出去走走,而最应该去的也就是这里的。快过年了,去看望一下那里的老乡。
这里的近八十户村民对我实在太熟悉了,我对他们也熟悉异常。到了村子,根本就不需要打招呼,我到任何一家里去都能找到吃的、喝的,也能够找到酒喝。因为我2012年中就去了五六次这个村寨。这次去,遇到的老人和孩子也都脸上洋溢着笑意,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这笑意足以驱赶走所有的寒意。
我转悠了十几户,于我第一次到拉尕山村相比,在我的感觉中每家每户多少都有了一些变化,也许环境都还改善不多,但是每个人的状态却与第一次的木讷、戒备完全不一样。也许,我们将外界的新鲜带给了他们,也许是他们的眼光也开始越过这重重的山峦望向外边的世界了。
到了冬天,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明显的穿着和谈吐与村中的固守的人有所不同。而同时,平时留守在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在外打工的亲人的归来,脸上是平时难得见到的踏实和舒展。这些表情让这个高山之巅的藏族山寨的冬日暖意洋洋。
我转悠了十几家,最关注的还是那些孩子和老人的状态。每到一家,老乡都是硬要我们坐下吃几口菜、喝几杯自家酿的青稞土酒。从早上到晚上,不知吃了多少东西,喝了多少土酒,还有好多家无法去坐坐,天黑出村的时候仍然让几个村民挡住车的去路,硬又是拉到家中吃肉喝酒,那份热情真实朴素地让我感动。
直到喝的有了醉意,他们才放我们离开。
p1
是这个村子原来的老村长,一个腊子口战役战士的后裔,到他家是,阳光正从窗棂中斜射进来,他和几个孩子张罗这给我们炒菜,热土酒。
▲p2
在村边看到两个用塑料桶背水的孩子。穿着还好,一问大人,说是让孩子干点活也是锻炼。
▲p3
▲p4
▲p5
这个孩子一直看我的照相机,旁边的几个大人说,这个孩子长得黑,好多来的外地游客都说他像外国小孩,有些人满村子追着他照相。说罢,大家和这个孩子一起都大笑起来。
▲p6
▲p7
跟着我们的几个孩子,我说照相,他们就站整齐了。
▲p8
因为天性,孩子实际上把生活中最不如意的那些都美化了,生活的贫瘠并不影响他们童年的快乐。
▲p9
▲p10 只有一岁半的小孩子。

▲p11
▲p12
这个孩子很好奇照相机拍出的照片,但是给她照的时候她又害羞地藏在父亲的怀中。
▲p13
▲p14
围着火炉吃饭看电视,很惬意的感觉。

▲p15
这个老人我曾经拍过,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

▲p16
▲p17 村上的五保户。

▲p18 这烟袋够长,让我尝,没敢!
▲p19
头戴毛巾,有点像陕北的习惯。问起来,说是从来就这样的穿戴。

▲p20
一天要抽一小袋的烟叶,烟叶是自己家中种的。
▲p21
老村长在找酒杯。

▲p22
▲p23
老村长的老伴摔伤了腰,卧病在床。
▲p24 晾晒的玉米增加了丰收的气氛。
▲p25
这个老人,是上次拜访没有见到的。还住在堆满柴火的那间简陋的房子里。这次见着,拉着我说了好多话。
▲p26
到这家那家,男主人敬完酒,女主人也要敬。农村又都有亲戚关系或者相熟,干脆就凑在一起来敬酒。
▲p27
我实在吃不消这敬酒,便让她们全部换上民族服装才能敬酒。说罢,她们果然都回去换了自己过节时才穿的民族服装。我不想酒都不行了。

▲p28
▲p29
栓起的小狗也爬上墙头看我们经过。
▲p30
▲p31
▲p32
走近看,白色的是褪过玉米粒的包谷。
▲p33 家养的猪,绝对吃草不吃饲料。
▲p34 慵懒的猫。

▲ p35
蓝天下高高竖起的国旗。
▲p36
山顶的白塔,村民们的信仰之地。

▲p37
离开时,远处山顶的白塔依然醒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