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山返回,走的是天祝,路比我几年前去要好很多。经过天堂寺和小三峡,沿途还有丹霞地貌。在天祝的小三峡逗留了一阵直接回返兰州。
天堂寺是解放以前是天祝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位于天祝县西部的天堂乡,东、西、北三面靠山,南隔大通河与青海省互助自治县嘉定藏族乡相邻。该寺建寺历史悠久。据该寺所存历史资材记载,远在唐宪宗。(806一820
)时期,就在大通河附近建造了名日“阳庄寺” 的原始本教寺,这便是天堂寺的前身,经500余年后被毁坏。
关于天堂寺的来历,当地民间也有一些传说。据《天祝史话》记载,为了使藏传佛教的思想在这里有一个正统的发展理由,传教者为它披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据传说,在公元1360年,也就是元朝至正二十年,期间大通河里生有一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危害四方,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恰好藏传佛教第四世噶玛巴若贝多杰路经此地,当地民众就请求活佛为民除害,降伏恶龙。活佛作法降妖后,在大通河旁的扎西滩修建108座镇龙塔。此地遂得名“却典堂”,意为宝塔滩。从此,藏传佛教格鲁派逐渐在这里兴盛起来,古老的苯教寺院遂变为格鲁派寺院。









又看到油菜花,这里离门源不远,想想,门源的菜花该开了。


本康是藏语,它的汉语意思是十万众佛所在地。修建完整的本康,无论是纸做得还是泥塑都须凑够十万个才能修一座本康。本康作为一种佛教文化的存在形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天祝本康胜景是天祝旅游景点中圣洁的一道风景线,本康文化与本康胜景,相互衬托,浑然一体。这些朱红色的山体造型玲珑奇巧,移步换景,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象型。
这里的本康丹霞地貌景观,主要由窗梭状宫殿式和蜂窝式丹霞地貌组成,有着“灿若朝霞,色如渥丹”之美誉,它的形成约在7500万年至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亡。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是青壮年时期的丹霞地貌。





满山紫色的花儿,天阴,看上去发灰。晴天的时候这满山的紫花应该比薰衣草还要壮观吧!


天祝小三峡,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境内。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距兰州市144公里,西北距武威市132公里。
指的是朱岔峡、金沙峡、先明峡。
以山奇、石怪、水碧、谷幽为基本特征。小三峡确也没什么可说的,风景一般,适合距离不远的人周末休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