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西部尘埃
西部尘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914
  • 关注人气:41,3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最新影评
加载中…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博文】《十月围城》是部诚意之作

(2010-12-12 17:10:22)
标签:

影评

十月围城

娱乐

分类: 絮絮叨叨

看完《十月围城》,我第一想法不是电影本身,而是想感谢《大兵小将》,感谢让我看《大兵小将》的人。在此之前,我只喜欢香港老的华语片,自从香港大规模和内地的演员导演合拍电影起,我就很少看,因为每次看过之后其实很失望,我不明白,偌大的一个中国电影怎么会越拍越没有电影的感觉。于是便不看,眼不见心不烦,在看欧美电影的时候也常常会想到如果同样的电影题材放到中国会拍成什么样子。看《大兵小将》的时候并没有抱什么希望,却意外地发现,中国电影已经有了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很大。于是连续看了几部,《孔子》和《花木兰》都中规中矩,没有惊喜却也并没失望,这至少应该是电影的常态;《锦衣卫》是一个惊喜,关键是重新在银幕上感受到了那种影像带来的激情燃烧的江湖记忆,那种因为电影而感觉到的魅力。说了一堆,其实就想说,从《大兵小将》起,我开始重新关注中国电影,而且因为关注得到了惊喜,直到我看了《十月围城》,这种感觉就更强烈。尽管陈可辛不是大陆的导演,尽管陈可辛曾经带给我们的《投名状》也很优秀,我仍觉得《十月围城》是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高度。  
  
  
 香港的导演大多都很个人化,对于历史题材往往都会淡化和架空历史事件,而突出其中的情意和恩怨,即使像周润发早期的《等待黎明》那样的电影,也只是把历史仅仅做了一个背景。《十月围城》却直接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时代:阴云密布的时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区风貌,影片用革命党的活动带出了主线故事――刺杀与保镖。任务说起来“很简单”,孙中山有要事来香港,一帮人实施保护行动,让他顺利开完会离开。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叫做革命。”在衰败、痛苦与危机重重的年代里,青年们“闭上眼就能看到中国的明天”,这种深刻的幸福与乐观,在今天的我们从未体会过。我们失去了那个感知热情的时代环境。影片的主角是那些为了这场理想之争、明日之争而付出生命的小人物,生活中他们是渺小的配角,他们所求的无非是简单的俗世幸福,而时代给了他们一个小时,去成就一段历史,去完成一个小人物的英雄归宿。  
  
  
 李重光大概是唯一心怀大义的人。李重光是一个激情学子,他只是个少年,热血少年,他是这片中最纯粹的革命者;沈重阳是个赌徒,是这支革命队伍里目的最不纯粹的一分子;方红卷进来其实不是为孙文为革命,而是为父报仇;李玉堂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革命党,他与革命的关系始终若即若离,他对革命的付出始终是有底线的,始终想保持安全的距离;小车夫阿四更是什么都不知道,当他痴迷的照相馆的阿纯问他“你知道你明天要保护的人是谁吗”,阿四只摇摇头,灿烂一笑;少林僧王复明是“风尘异人”一类,他的存在是为让这故事增加传奇效果;刘郁白爱上父亲的女人,使老父气死、恋人自尽,于是恣意作践自己,甘为乞丐,沉沦街头。他拼命,一则因其生无可恋,一则因为世人皆视他为乞丐,只有李玉堂仍呼他“刘公子”,他要报恩。  
  
  
 他们的目的不纯粹,他们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李重光一样“一闭上眼看到的就是中国的明天”。他们或尽忠,为了报答在茫茫人海中给自己立锥之地、帮自己成家立业的恩公;或尽孝,为了完成父母辈没能实现的心愿;或守义,为了萍水相逢却肝胆相照的兄弟两肋插刀;或守节,让世人知道自己不是没有尊严、不是自甘堕落;或者只是为情为爱。这些最普通的情感如此真实可信,他们死去的时候,心中都浮现着亲爱的人,想着美好的未来。  
  
  
这让我重新想起看《大兵小将》时的想法,他们都是小人物,而小人物总是悲剧的承担者,他们的面目模糊不清,无传可志,历史就这样在无数个小人物的悲剧中前进。其实,唯一可欣慰的只在于这一场血战,升华了所有红尘深处的小人物:乞丐、车夫、小贩……血战之后,他们俱成“英雄”,可是回头来想,他们自己真得需要自己成为这样的英雄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反派阎孝国,他不只武功高强,他的内心的信念一点也不亚于信仰三民主义的革命者。和为革命献身的这些小人物相比,他更加理性,他受过高等教育,他的信念始终是“诛杀孙贼,报效朝廷”,这种信念相比死难的革命者来说,更加坚定和强大,在死前一刻,他坚信自己已经除掉孙文,心满意足而逝,他同样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死,尽管他的信仰是皇权和朝廷,其实与这些人并无本质的区别。  
  
  
 《十月围城》讲了一个好看又动人的故事,一个简单虚构又有血有肉的故事。这个故事以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最终书写了一个宏伟的命题,实现了“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一个深刻的故事”的融合。没有单方面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内涵极其丰富,是部诚意之作。  
  
  
 从电影的角度讲,结构上采用了很多武侠小说所惯用的结构模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把不同背景和身份的人聚拢在一起,犹如涓涓细流,百川归海。之前每人有个亮相,各人有各人的奇异之处,他们身怀绝技,平时深藏不露,在红尘深处各自做着自己默默无闻的角色,一旦听到召唤,虽然出发点不一样,却为了一个目的,集合成无坚不摧的力量。实际上很多欧美的电影都使用这样的结构模式,最典型的就是“罗汉三部曲”,还有《绅士联盟》、《世界末日》等等,这样的结构方式很讨巧,一点一点地让人们的兴趣浓厚起来,到最后猛地释放,好戏登场。它非常严谨地遵从了电影技法和原则:有终极目标,前面有伏笔有铺垫,中间有冲突有高潮,轻重缓急,迈向最终的高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