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影影评拆弹部队病态詹姆斯美国**娱乐 |
分类: 絮絮叨叨 |
在看电影之前,从网上能够看到很多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持各种观点的都有。有的说讲述了通过美国士兵拆解巴格达炸弹的故事,表达出了一种自杀式的英雄主义;有的说是完全站在美国角度的一部主旋律电影;有人认为它是美国政府的“征兵广告”,很多的说法,我也不想一一列举。
我看完之后的看法基本接近这是一部反思战争的电影,也绝对是一部反战的电影,只是反思的角度和以往的战争电影有所不同。类似的电影不是没有,像《锅盖头》、像《决战伊拉谷》等等,却都没有《拆弹部队》来的深刻,来的纯粹。这部电影用纪实的手法,导演没有掺杂自己的道德观进去,只是冷静地、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对人的异化,尤其是对人的心灵造成的异化。
片头语“战争的狂飙突进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就是毒品。”这其实就是这部电影想要表现的主题。
吸食毒品是一种病态的方式,那么战争就是这样一种病态的东西,可是这种病态的东西会上瘾,上了瘾又很难戒掉。瘾君子是种病态的生活,战争中的人也一样病态,战争把人异化成病态,每个人都想摆脱,却因为上瘾而无法摆脱。电影展示的正是一个正常的有血有肉的人,因为中了战争的毒瘾,一步步变得疯狂,忘掉妻子,忘掉孩子,忘掉正常生活,忘掉好友,忘掉生命的宝贵的过程。
那个詹姆斯本来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是战争把他变成了机器。影片不仅刻画了他拆弹上瘾的异常心理,同时也表现他还具有正常人类的情感,他会与当地男孩交朋友,会在星空下思念家人,会因为男孩的无辜惨死而义愤填膺。然而正是不知所谓的战争激发他体内的“毒瘾”。回国后他忍受不了庸碌的和平生活,终于又返回战场,只是因为他走不出战争的阴影,他始终生活在战争状态,中了毒瘾。
重返战场前,詹姆斯对着儿子自言自语,“然后你会忘记你真正所爱的少数东西,当你长到我这么大时它们或许只是一两件东西,对于我来说,则只剩下一件了。”他最后剩下的那件东西就是拆弹了。而詹姆斯的拆弹,不是热爱生命,却恰好是了结生命的疯狂方式,是他解脱的手段。
影片开头的字幕和结尾处则是詹姆斯穿上了拆弹服露出满足的微笑,绝对的照应,毒瘾来了的时候,瘾君子不正是这样的表现?
除了詹姆斯,还有黑人士兵桑鲍的一席话:“刚才还在走来走去,一转眼就死了,我他妈恨死这地方了,我也会死,像一头被宰杀的猪淌着血,没人会在乎我,除了我的父母......”说着,他热泪盈眶。还有那个伊拉克人体炸弹,那个中年汉子,身上挂满炸弹,最后一刻他后悔了,他有4个孩子,他想活命,可是两分钟的时间没法完成炸弹的拆除,随着震天憾地的爆炸,血肉横飞。
《拆弹部队》无情地披露了这样一个残酷现实,这个世界的战争冲突,永远不会消失,而作为被卷入战争冲突中的人,只能像一片树叶,随着风而飘摇。
这就是战争带给每个人心灵上的摧残,对人的异化。
从电影艺术上看,缜密的剧情、硬朗的风格、流畅的节奏,使得本片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当中国导演让《阿凡达》给吓傻,使足劲、烧着大把大把的金钱去追逐画面与音响上的至善至美效果之时,《拆弹部队》给了中国电影一闷棍——让人唏嘘的大场面、完美绝伦的特技以及悦耳动听的音响,都取代不了真实的故事和现实人生,更取代不了全球人都企及而又得不到的和平想象。
在《拆弹部队》中,几乎没有一丝刻意的艺术渲染,从拆弹现场到对死亡的恐惧感,一切完全按照现实中的实际来展现,对拆弹过程真实冗长的完整再现,对细节的逼真还原,比营造悲壮气氛和紧张配乐带来的震撼要猛烈得多。在镜头的剪辑上,全片没有几个很长的镜头,大量的短镜头组接,这样的镜头和剪辑暗示的是人物心理的失常状态,人物的注意力被迫不停地转移、分散,一切都是片段的,不连续的,他们无法对周围的存在产生整体感。这正是一个正常的人自我意识逐渐丧失,在战争中逐渐湮灭的过程。这样的运用,其心理效果是惊人的,战场的紧张感已经不重要了。
看过之后,觉得得奖也不意外。无论如何,奥斯卡的电影始终都能够让人看到一些新鲜的东西,这种东西,在中国电影里较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