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联趣(1)

(李调元雕像)
李调元(1734-1802),清戏曲理论家、文学家。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罗江(今四川省德阳)人。从小才思超群,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曾得罪权臣和珅(shen),充军伊犁,后以母老赎归。戏曲论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另著《童山全集》,辑有《全五代诗》、民歌集《粤风等》。
【李调元撰题联】
◆窗外小丘如岫列;
楼前积水当湖看。
——李调元题虎坊桥梁家园看云楼
◆栏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李调元又题虎坊桥梁家园看云楼
◆豪气压群凶,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李调元题四川省江油李白故里太白词
此联题四川江油李白故里太白词。上联以李白奉诏写《和番书》时佯醉,让高力士为其脱靴,以及遵旨写《清平调三章》,杨贵妃为其奉砚的传说,刻画李白刚正不阿、狂傲不羁的性格。下联“参军”即南朝·宋·诗人鲍照,曾为荆州参军。“开府”,即北周诗人庚信,曾任开府仪同三司。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信庚开府,俊逸鲍参军。”联借以颂赞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卓然不群。确如贺知章所说是“谪仙”之才。“不让”,与上联的“能使”,用语极传神,活生生地表现了李白的个性。读联犹似读其“传”,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语故乡风景:剑阁雄,峨嵋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望先哲典型: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
此联题北京四川会馆。上联漫谈家乡的景物:剑阁的雄伟,峨嵋的秀丽,巴山的萦曲,锦水的清波,数不清的名山大川,有如在眼前浮现。联中用了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意。下联叙述故乡的著名人物,说北上到京城是为国献策,尽力追思学习先辈的光辉典范:汉代司马相如的赋,唐代李白的诗,宋代苏轼的文章,明代杨慎科考中状元,如今又见家乡的才子才女联翩而至。联语工稳典雅,立意清新,风格俊迈,体势雄健,将四川的地理人文巧妙地浴汇联中,且有激励后学奋进的作用,读之倍感亲切,倍受鼓舞,用以题会馆,可谓绝妙之至。
【李调元题赠、嘲讽联】
◆麾下威严天地物;
堂上高风礼义廉。
——李调元赠新疆伊犁总兵罗三才
◆山管人丁人管财,草管人命;
雷搏妖魔鱼搏浪,绳搏妖狐。
——李调元讽老道
【李调元合撰、应对联】
◆细观子路;(棋 友)
着意颜回。(李调元)
——李调元对棋友(末字嵌孔子弟子名)
◆踢破磊桥三块石;(童子)
剪开出字两重山。(李调元)
——李调元对童子[析字联]
据说李调元任广东学政时,有一童子在他经过的路上,用三块石头垒成一座石桥,当李的轿子到此时,轿夫就一脚把石头踢开了,童子便出了上联,请李属对。,李调元敏捷多智,想了一下。就对出了下联。此联别有异文是“拆破磊文三石独;分开出字两山单。”不过“石独”、“山单”,据说是福建的花名,“石独”,即石竹,开似牡丹;“山单”,即山丹。此联在运用拆字中嵌入了花卉名,就更加巧妙了。
◆蜘蛛有网难罗雀;(调元父)
蚯蚓无麟欲成龙。(李调元)
——李调元对其父
上联是作者少时其父所出之句,用以试其子才学。以蛛网为喻,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下联为作者的对句,以“蚯蚓”喻自己,表达日后“欲成龙”之壮志,于敏思捷对中更见气魄。
◆细羽家禽砖后死;(石先生)
粗毛野兽石先生。(李调元)
——李调元幼时对塾师石先生
另一说为纪昀幼年读书时对石先生,见《清·纪昀》主题帖。
◆饥鸡盗稻童筒打;(农 妇)
暑鼠凉梁客咳惊。(李调元)
——李调元对农妇[谐音对]
◆人轻轿重轻抬重;(轿 夫)
脚短路长短走长。(李调元)
——李调元对轿夫[谐巧对]
◆画上荷花和尚画;(唐 寅)
书临汉帖翰林书。(李调元)
——李调元续对唐寅悬联[谐音回文对]
这副回文、谐音巧对,属“四三”断句格式。“画”字首尾相应,首为名词,尾为动词;如果倒过来读,则画尚的“尚”与“上”谐音,“和花”、“荷上”与“荷花”、“和尚”同音,这样,同顺读起来就一样了。本联利用谐音出对,构成了回文,十分巧妙。下联的“书”字亦首尾相应,与上联词性用法相同,如果倒读,则“林翰”同“林翰”谐音、“汉临”同“翰林”同音,同顺读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书临汉帖”与“画上荷花”结构不一致,未免美中不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