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想传媒

(2006-09-29 15:55:16)
您当前的位置 :温州商报 > 民营经济 > 热点正文 
 
温州民企铩羽《瓷都晚报》
http://www.wzed.com.cn   2006年09月29日 10:17
 
  “以后不会再投资做媒体了,还是做鞋好,老本行,稳当,亏不了!”瑞安某企业蔡老板将后背重重地往椅子上一靠,如释重负地用这句话,结束了9月20日上午记者对他的采访。
  时间回到两年前,2004年底的一个晚上。通过其他媒体的朋友,蔡老板从瑞安开车到温州,约记者在开太大厦楼下的“五福茗”喝茶。当时,4个人坐在茶楼的包厢里,“密谋”的就是如何操作他参与投资的江西景德镇《瓷都晚报》。
  同一年,在他之前,温州一家民营企业集团,已经在北京投资参股一家报纸了。两家温州民营企业殊途同归的是,试水投资报纸一段时间后即“触礁”,都无功而返。
 
      500万元试水《瓷都晚报》
  2004年下半年,瑞安企业家蔡老板以60%的股份,控股了金华唐臣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在该房地产公司一股东的鼓动下,经历前后两个月时间谈判后,蔡老板决定以房地产公司的名义,投资《瓷都晚报》,承包该报的“印刷、发行、征订、销售业务”。
  事实上,早在1年前,《瓷都晚报》还没正式创刊之前,金华唐臣就已经与《瓷都晚报》合作,代理其广告业务。蔡老板所做的,其实只是继续与这家报社进行合作。
  2003年8月11日,瓷都晚报社与金华唐臣公司签订“《瓷都晚报》媒体广告承包代理合同”,约定承包期为5年,自2003年9月28日至2008年9月27日止。承包金额为:第一年300万元,第二年315万元,第三年330.75万元,第四年为347.3万元,第五年为364.65万元。
  次年6月22日,双方签订相关“补充协议(三)”,将5年承包期改为10年。在前5年承包款不变的前提下,约定“第六年380万元,第七年400万元,第八年430万元,第九年460万元,第十年500万元。”
  蔡老板说,当时他投进去500万元。其中300万元,作为第一年的代理经营承包款;另外200万元,暂借给合作股东。“钱打进去后,实际上都亏进去了!”
  “当时唐臣公司的股东说,他对媒体运作比较了解。其实现在看来,他了解不深入,我感觉是个圈套式的东西。”蔡老板有些不高兴地说,“他当时说亏了300多万元,就用什么什么方法赚回来;但后来一直没见过盈利。”
 
      管钱不管人成为合作硬伤
  投资《瓷都晚报》后,根据协议,蔡老板在景德镇注册了“江西唐臣经贸发展公司”,并从瑞安公司派去财务总监、出纳等三四个人,开始操持《瓷都晚报》的广告代理业务。
  广告发行与报社采编的脱节,给蔡老板带来不少烦恼。他说,当时《瓷都晚报》有记者、编辑四五十人,每年的承包款,主要给报社主管单位为这些采编人员发工资。“由于广告发行与报社采编的脱节,报社采编人员干好干坏我们管不了,而他们没有积极性。”在蔡老板看来,这是双方合作的硬伤之一。
  前后参与运营近一年时间,在广告业务方面,留给蔡老板的印象是,“不太好,能保本。”他回忆道,当时拉了400多万元的广告费。至于报纸发行方面的收入情况,没有亲自坐镇指挥的蔡老板,“已经记不清楚了。”
  蔡老板坦陈,投入与回报相比,“我们肯定是亏损的。”他补充说,如果合作股东把欠他的200多万元还给他,大概亏损几十万元,以及500多万元投资的利息。
  软伤方面,他认为主要是《瓷都晚报》2003年10月20日才正式创刊,报纸发行量不大,而且当地的经济不怎么发达,而报纸却主要靠广告收入。
  据介绍,当时为蔡老板他们打工的广告、发行业务人员约40人,普通员工年收入1万多元,管理人员五六万元,做得最好的,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应该说,这样的收入,在当地算是比较不错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蔡老板说,《瓷都晚报》潜力是有的,但他已经没有耐性继续投资了,“一是做报纸没有经验;二是家里还有主业,‘吊’不起。”
 
      一个楼盘和一场官司成为记忆
  去年底,蔡老板与股东谈妥,蔡退出《瓷都晚报》的合作。据称,报纸方面其后开始改革。
  蔡老板前后投进去的500多万元,最终,唐臣公司的合作股东“抵给我一个楼盘,以及一张200多万元的欠条。”
  抵过来的楼盘,是蔡老板与唐臣公司的合作股东在景德镇开发的。他随后补充说,欠款至今还没收回,目前“正在与股东打官司”。
  在近两小时的访谈中,蔡老板曾先后多次离开办公室:一次叫人给记者倒茶,两次和客户洽谈业务,一次与客户签订合同……
  趁着蔡老板进进出出地忙碌,记者仔细打量他那不怎么宽大的办公室时,有一些“惊人”的发现。蔡的办公桌上,3部电话机并排摆放着,旁边是2个手机。
  已经“远离”报纸的蔡老板,现在也不做房地产生意了,每天上午8点钟左右就到办公室忙,并快乐稳妥地打理他的做鞋老本行。
 
      一次与北京媒体的短暂“拍拖”
  跟蔡老板与《瓷都晚报》前后近一年的“拍拖”相比,温州一家民营企业集团试水投资报纸,仅半年时间就戛然而止。
  2004年秋,该集团与北京某报谈妥,由企业至少出资2000万元,以51%的股份控股该报纸。随后,企业在北京市区租下办公楼,并购买了一辆40多万元的奥迪轿车,作为“筹办”之用。但当年腊月,双方即解除合作。
  知情者称:“整个过程差不多半年时间。”
 
      先行者留给后人的一些告诫
  温州民企试水报纸运作却屡屡碰壁,曾参与北京某报合作的这家企业一位负责人认为,目前有三个问题难以解决。
  在他看来,最主要的,仍然是体制问题。“政府对媒体的管制还比较死板,很难做到因地制宜。”
  其次,企业与报社的价值观,还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报社方面,可以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但作为企业,如果不把报纸视为一种产品,就没办法参与市场竞争,更不要说盈利了。”
  他还认为,企业派往报社的经营人员,与报社的原帮人马,很难沟通协调。
  而与《瓷都晚报》不成功的“联姻”,蔡老板得出两个方面的教训:一是不要盲目进军陌生的领域;二是仅投资还不行,还要能够“指挥”对方的人。他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当初我派专业的人去管理,肯定能够做好。”  
                                       商报记者 唐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孔子诞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