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年鉴:公元766年,遇见王昭君

(2019-03-25 16:07:26)
标签:

文化

情感

永不再来

原创

     杜甫年鉴:公元766年,遇见王昭君


    青年作家安意如曾如此描述:如果美貌是能量,她把自己的美貌发挥到了极致,让一方强权俯首称臣,确保了大汉王朝数十年的和平。清朝大才子纳兰性德则是如此写道: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一个家国天下,一个儿女情长,历代文人骚客不吝笔墨的反复揣摩,或凭吊,或赞美,或演绎,或叹息,同一个人在磅礴和细腻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法下被无数次的解读,她就是汉朝传奇女子王昭君。而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系列中对王昭君的追念和神往,则是格外的意味深长。两个同病相怜的人,跨越八百年的对话,就让我们在诗人离索、悲怆的眼神里,在他四处漂泊的脚步里,重回汉唐王朝;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撷取一两朵关于命运的浪花。

    《咏怀古迹·五首》创作于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年,诗人从云安城移居夔州,同期还创作了著名的《秋兴八首》,《夔州歌十绝句》等怀旧系列的名篇。可以说,在此后寓居夔州两年的时间里,诗人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巅峰。据统计,杜甫此间共创作诗歌483篇,占其毕生作品的三分之一,而且主题非常的突出。闻一多先生评价说:“是年,多追忆旧游之作”。

    那么,诗人为什么在这段时间就格外的思深忧远了呢?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平定于公元763年,大唐盛世遭到重创,诗人见证了王朝盛极而衰的整个历程,同时他个人的命运也裹挟其中。面对着风雨飘摇的帝国,颠沛流离了大半生的杜甫感到了深深的疲倦,他很想回家。

    于是,他从成都出发,一步一步的丈量着家乡洛阳的距离。走到了云安,他一度病倒,滞留了半年的时间之后,他又挣扎着继续前进,这一次,他仅仅走到了临近的夔州。此时的杜甫已经55岁了,由于贫病交加,他实在是走不动了,这一次停下脚步,就是整整两年的时间。

    在夔州的这两年里,他开始整理这一生落拓的行迹,反思王朝衰败的轨迹。除了怀念老友,思念故乡,就是在和古人的隔空对话里,寻找继续前行的力量。他站在了夔州层峦叠嶂的山川之巅,看着脚下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仿佛看到了山那边荆门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子,曾经养育出了一代奇女子,王昭君。

    改变不了的命运,回不去的家乡,都让诗人感觉和王昭君同病相怜。此时的他和八百年前的王昭君一样,都不过是历史的一粒尘埃,是非成败,烟云浮华,到头来不过是一座凄凉的青冢。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青山重重,暮霭沉沉,如朝圣一般,随着湍急的大江奔向了荆门,那里正是明妃的故乡。想当初,明妃辞别汉宫,一路何等的气魄,如今却仅在残阳里留下了一座孤坟。画工的画像,又如何能画出昭君美丽的妆容,空有她怀念故国的魂魄在月色下悄然归来。一曲苍凉的琵琶空奏了千年,已经逐渐演变成了胡人的语言,却还分明的诉说着佳人心底的哀怨。

 

杜甫年鉴:公元766年,遇见王昭君

    明妃的怨愤,如月华笼罩了雪色,淡淡的映射出了诗人潦倒的一生。王昭君的心怀天下,无论是否情愿,都是牺牲了自己。而诗人一生奔走,却是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徒留一声叹息。杜甫愁肠百结的勾勒着气象万千,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一腔抱负涂抹一个尽可能体面的注脚。昭君出塞,千古佳话,看上去很美很风光,但是凄惨的结局,却只能由一个人来承受。写到这里,诗人自己是委屈的,就像他的处境,谁又能体会呢?帝王仅凭一幅画像去评判佳人,如此草率的决定了昭君的命运,千里孤魂,日夜思念着故土。诗人自己呢?一生命运多舛,此时已经去日无多,自己还能回到故乡吗?佳人已去,琵琶空响,化作胡语,日夜忧伤。杜甫替王昭君感到悲哀,同时,又何尝不是自己的悲哀。家乡,已经回不去了,只是,不知道在几百年后,自己的诗歌是否还能依然传唱?

    公元768年,思乡心切的杜甫再一次启程,这段路走的非常艰难,由于无盘缠可用,他只能一直生活在船上。就这样,在万里长江之中,曲曲折折,兜兜转转的到了公元770年,长沙战火又起,杜甫的生活更加无以为继。在这一年的一个冬夜,诗人已经有五天粒米未进了,饥寒交迫之中,在逃亡的船上溘然长逝,享年59岁。一代诗圣,终究还是没有回到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洛阳。

    杜甫的一生,可能和王昭君的一生没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但在命运的挟制下,他的晚年只能以追忆故乡、古人、老友、旧游来排遣心中的忧愤。所以说,无论杜甫向谁诉说,我们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都有着同样的哀伤。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可真正能归去的,也只能是那月夜的一缕幽魂。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杜甫年鉴:公元766年,遇见王昭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