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音通假

(2012-04-07 12:11:12)
标签:

古音通假

古文

古汉语

王力

训诂

文献

文化

分类: 国术有术

王力:关于古音通假
(节录自王力先生《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


什么是古音通假。古音通假假说的广泛应用,开始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王引之说:“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曰:"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是以汉世经师作注,有"读为"之例,有"当作"之条,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也。然亦有改之不尽者,迄今考之文义,参之古音,犹得更而正之,以求一心之安,而补前人之阙。”这一学说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摆脱了文字形体的束缚,把语音跟词义直接联系起来。
古音通假的危害。有些注释家以古音通假的理论为护符,往往陷于穿凿附会而不自觉,这是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事。王氏父子治学是严谨的,他们不是简单地把两个声同或声近的字摆在一起,硬说他们相通,而是:(一)引了不少的证据;(二)举了不少的例子。这样符合于语言的社会性,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当然,在王氏父子的著作中也颇多可议之处,那些地方往往就是证据不足,例子太少,所以说服力就不强。后人没有学习他们的谨严,却学会了他们的“以意逆之”,这就是弃其精华,取其糟粕,变了王氏父子的罪人了。
古音通假的性质。朱骏声云:“假借滥于秦火,传写杂而失真。”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本质上就是古人写别字。别字有形近而误的,有声近而误的,而且形近误者少,音近而误者多。别字现象,不可能大量存在。声近而误,多是同音字,至少是读音十分近似。如果仅仅是叠韵,而声母相差较远,或者仅仅是双声,而韵母相差较远,就不可能产生别字。不少谈古音通假的学者往往喜欢将之扩大到一切双音叠韵,使得穿凿的余地无限广阔,乃至左右逢源,随心所欲,以致流害无穷。单凭双声叠韵,并不能在训诂学上说明什么问题。两个字完全同音,或者声音十分相近,古音通假的可能性虽然很大,但是仍旧不可以滥用,需要有充足的例证,以避免穿凿附会。
学问渊深如俞曲园者,亦不免轻率,其释《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三百亿”、“三百囷”,以为“廛”同“缠”,“亿”同“繶”,“囷”同“稛”,都是“束”的意思。(俞樾:《群经平议》卷九)王力先生诘之以《诗经》用“亿”共六处,余皆不以“束”解何也?谓毛传、郑笺、孔疏都讲得很对,毛传曰:“一夫之居曰廛”;郑笺曰:“十万曰亿”;孔疏曰:“方者为仓,圆者为囷”。“廛、亿、囷”都当量词用,可以通释《诗经》诸涉此字句。曲园翻案,反为添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