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穴数量及经穴标准1

(2006-05-30 15:05:39)
分类: 中医很中

[摘要]本文从古代针灸文献、针灸临床等角度,对经穴数量及经穴标准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概括考察了有关经穴概念的形成、沿革等,分析并置疑现行经穴的概念和数量,提出了新的经穴概念和经穴标准。

[关键词] 经穴;数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R2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国以来,针灸工作者在腧穴学领域做了大量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对经穴的数目和排列顺序的统一、经穴的标准化工作等,使腧穴学得到了极大发展。目前针灸界对经穴数目达成的共识是361个。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都知道这个数字是人为的,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任何传统中医理论学说的合理解释;但又鲜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从《内经》始,至《针灸逢源》,经穴的数目在累代增加,之后便再无进一步的发展。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对针灸学、腧学学的发展也不利,所以对经穴数目及其标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非常必要。以下试就此论述之。

1.腧穴分经的沿革

《内经》中称腧穴为“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络”等。在现存的针灸文献中,最早涉及腧穴分经的是《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指出腧穴是经气经络脉灌注于体之浅表所在。《灵枢·本输》在论述各经五输穴的同时,详述了各脏腑经脉的气血出入。《素问·气府论》则进一步指出腧穴是各经“脉气所发”。但其时具体的腧穴数量还比较少。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下简称《甲乙经》)对全身腧穴进行了重新整理,按人体各部,分布于头面躯干的腧穴分区划线排列,四肢部之腧穴分经排列。并注明腧穴为何经脉气所发,指明了腧穴的分经,解决了大多数经穴的归经问题。虽然该书据引之《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不可得见,但当时腧穴已经分经是显而易见的,但还没有将全部腧穴以分经的形式排列。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之序:“以十二经脉各为一卷,奇经八脉更为一卷。”开创了按经脉排列腧穴的先例,将腧穴归经以分别部居。之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圣济总录》均按经排列腧穴,为后世所继承。

经穴为十四经穴之简称。十四经合称始自元·滑寿《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与有各自腧穴和腧穴主治的督脉、任脉合称十四经,并依据《灵枢·经脉》所述之经脉循行分布,循序排列全身腧穴,为腧穴学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及后,分经排列经穴成为定则。

2.经穴数目的沿革

根据“脉气所发”,历代经穴的数量不断增加,至清·李学川《针灸逢源》达361个,奉旨编撰的《医宗金鉴》沿袭了这个数目,并为后世医家所承袭,乃至为定数。

虽然《素问·气府论》等多处有365穴之说,但《内经》中实际所载有名腧穴仅160个左右,仅载定位而无名称者还有不少。至《甲乙经》则增达349个,这得益于亡佚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基本反映了当时的腧穴学发展水平。唐·王冰补注《素问》,补充了灵台、腰阳关、中枢、急脉等穴。唐·孙思邈《千金翼方》载穴349个,但有膏肓俞、厥阴俞两穴为《甲乙经》所未载。宋·王唯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沿袭《甲乙经》所载,又据《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增加了灵台、腰阳关;据《千金翼方》增加了膏肓俞、厥阴俞;据《太平圣惠方》增加了青灵。元·滑寿《十四经发挥》所载与此相同。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据晋·王叔和《脉经》增加了眉冲;据《太平圣惠方》增加了督俞、气海俞、关元俞;据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增加了风市;共载359穴。清·李学川《针灸逢源》据王冰注增加了中枢、急脉,共载361穴。361经穴遂成定数。

由此可清楚地看出,腧穴学是不断发展的,经穴数目累世增加。古代医家对腧穴的认识由少至多,由散乱至系统。已有的腧穴运用逐步成熟,新的腧穴不断发现,对腧穴的主治性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各经不断补充新的经穴。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经穴系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