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介绍

(2015-01-20 16:39:50)
标签:

杂谈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介绍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介绍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介绍李英贤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



医者仁心,守护生命

        尽管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回想起硕士师妹的悲惨人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贾卫华教授依然掩饰不住的自己惋惜:那么生机勃勃的一个女孩子,刚毕业留校就忽然罹患癌症,生命的消逝就像是花朵在迅速凋零。

        暴虐的疾病,无常的生命,这一切都深深撼动着贾卫华的心,也坚定了她在科研之路上不断求索的信念。贾卫华致力于肿瘤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已有20多年,目前的主要“对手”是一种在华南地区高发的恶性肿瘤——鼻咽癌。研究“遗传-病毒-环境”的交互机制,以揭示鼻咽癌的高发之谜和流行规律,是贾卫华正在重点钻研的课题。

        面对癌症这个公认的世界级难题,贾卫华带领她的团队在浩如烟海的人类基因中“掘地三尺”,筛选出了多个遗传易感基因并标记出相应的染色体位点,为鉴别鼻咽癌高危群体、预判发病风险提供了重要依据;他们还揭示了环境因素激活病毒感染的全新致癌机制:吸烟可以让潜伏在人体的“EB病毒”激活,导致正常鼻咽细胞癌变风险的大大增加。

        这些发现对鼻咽癌的预防、筛查和早期诊断来说极具价值。不仅如此,贾卫华团队还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特别开发出一种“鼻咽刷法”,只需通过无痛、无创的方式刷取肿瘤脱落的上皮细胞,就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到鼻咽癌特异的EB病毒分子标志。这种辅助诊断工具很快就将投入临床使用,协助医生拯救更多病人的生命。

        如今,贾卫华针对鼻咽癌所取得的成果也已为结直肠癌、淋巴癌等其他癌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与这类凶恶疾病斗争的经历,也使贾卫华对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能够活着的我们已经很富有了,要用感恩的心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体会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介绍

 刘建妮

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



打破时间界限,追溯生命起源

        古往今来,“生命从哪里来”这个有关“存在”的终极追问贯穿了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浪漫的色彩、漫长的求索、无尽的想象,让很多人深深好奇。

        正是在这样的好奇心的一路陪伴下,刘建妮从一个对生命着迷的纯真孩子,成长为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生命演化谜题的破解者:她在云南澄江的寒武纪化石库中发现了行走在远古海底的“仙掌滇虫”,并成功证明这种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叶足动物,是现生节肢动物“遗失的远祖”。当这一发现被《自然》(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进行报道时,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这一重大发现不仅首次破解了节肢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之谜,更由于展示出“叶足动物”向“节肢动物”演化过程中的镶嵌特征,为物种渐进演化的理论提供了确凿的化石实证。

       如今,刘建妮已经蜚声国内外,但鲜为人知的是,十几年前初入古生物学领域时,浩如烟海的文献、堆积如山的化石也曾让她不知所措,甚至一度感到迷茫。然而,导师舒德干院士的格言却成为支持她一路走来的无形激励:“最令人陶醉的美丽当属生命的精巧和神奇,最心旷神怡的享受莫过于畅游波澜壮阔的生命长河”——用一颗诚挚的心去感悟古化石中所蕴含的伟大生命、探寻地球上不同物种之间隐秘而微妙的联系,这就是刘建妮每一天都在遇见的生命奇迹。

        现在,刘建妮依然奔波在野外调查与化石采集的第一线,也不断有高质量的论文问世。而自身为师,基于传道、授业、解惑之根本,刘建妮也始终鼓励自己的学生“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直到能够享受孤独的那一天,一定就会见证收获的美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