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我们还没有遇见外星人?气候变化或许是答案

(2014-06-17 15:34:57)
标签:

佛学

分类: 每日科学新闻
本文来自“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

著名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认为,任何能够进行星际旅行的先进文明,都会在尽量短的宇宙时间内,向外扩张,以占据整个星系。但至今我们还没有和这种生命取得任何联系。这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

  

 

图片来源:欧空局L. Cal?ada
 
对于我们还未看见外星人这一话题,各种解释纷至沓来——或许星际旅行只是天方夜谭,或者先进文明总是在自我毁灭。但随着每次可居住行星的新发现,费米悖论就变得愈加难以解释。仅在银河系(Milky Way),就存在着数以亿计颗可能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美国天文学家最新发现一颗新行星,名曰“特级地球”(Mega-earth),它是一颗类地行星,质量是地球的17倍,但其大气层很薄。此前有人认为,像这么大体积天体的大气层肯定也很厚,其表面的气温和气压就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如果此推测并不属实,那么宇宙中就会出现一类全新的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而这也让我们更加困惑于费米悖论。
 
寻找ET
那为什么大千宇宙中,我们没有看见先进文明熙熙攘攘的景象?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气候变化。并非是先进文明因其自身行为导致其生物圈过热,进而毁灭自身。(虽然这也有可能)。而是大部分恒星一开始拥有适合生命繁殖行星,但随着年龄增长,恒星自身会变得日益明亮,并随之变得奇热无比,而不再适合生命居住,而智能生命也就不会出现了。
 
尽管与地球形成时期相比,如今的太阳燃烧速率更快了,但四十亿年以来,地球气候还是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科学家为预测人造温室气体造成何种后果,做出了各种努力。多亏这点,我们才能预测太阳释放的热量总和。
 
这些科学模型预测,地球表面接受的热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地球温度就会上升几度。这大概是21世纪末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产生的增温效应(顺便说一句,这就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简称IPCC)预测全球气候上升3摄氏度的出处)。
 
根据可信的地球气候资料,在过去的五亿年,太阳表面温度上升了4%,而地球温度应该升高10度。但相反的是,地质记录显示,地球平均温度是下降的。
 
我们通过简单的外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生命历史进程中,地球气温应该上升100摄氏度左右。如果推论属实,那么早期生命出现时,地球还处于完全冰封的状态然而,年轻的地球表面就已经有液态水流动。那这又是怎么回事?
 
实属幸运
上述问题的答案是,不仅太阳发生了变化,我们人类也发生了变化。地球当然也在变化之列。
4亿年前,地球表面的陆生植物改变了大气组成部分,也影响了地球反射回太空的热量。而且,地质变化也在悄然进行。长时间以来,火山活动对大陆板块运动影响重大,陆地面积逐渐增加,地质变化随之而来。这同样会影响大气组成部分和地球的热量反射。
 
引人注目的是,生物进化和地质演化通常会导致气温下降,正好可以抵消太阳老化带来的升温效应。有时候这个抵消过程会时快时慢,导致地球一会儿升温,一会儿降温,但自从地球出现生命,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就从未完全消失过。
 
因此,地球在过去的40亿年里,奇迹般地缓和了气候变化。这一观察结果推动了盖亚假说的发展,所谓盖亚假说,即复杂的生物圈根据它自身情况自动调节环境。然而,盖亚没有一个可靠机制,而且混淆了原因结果:相当稳定的环境是形成一个复杂生物圈的先决条件,而不是结果。
 
宇宙中,其他有生命体出现过的星球也必须有阻止星体变暖的办法。适合生命繁殖、存在巨大水量的星体,如地球,其气候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相当敏感。通过“地球生物学”机制的冷却会一再抵消恒星诱发的气候变暖,对于这种适宜人居的星球,这是必需的,同时它们还需要许多巧合事件。而绝大多数星球却没有地球这般幸运,它们在生命进化之前就耗尽了运气。
 
纵使宇宙是广无边际的,但只有少数星体会持续走运。而地球,可能就是那些幸运星球中的一员——宇宙中一颗珍贵但又脆弱的宝石。因此不可避免的是,对于生命能否在星球中继续存在,气候变化或是根本威胁。(撰文:大卫. 沃尔瑟姆(David Waltham)   翻译:易小又    审稿:黄安娜 易逸度)
 
 
原文链接: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y-havent-we-encountered-aliens-yet-the-answer-could-be-climate-change-2774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