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流行音乐的青少年,成年后人际关系更好。
据报道2009年麦莉?赛勒斯令人吃惊的收益2500万美元。这笔钱大部分来自于该年度她多达4百万的唱片销量。四百万!你听过她唱歌么?真有四百万的青
少年那么深爱麦莉?赛勒斯的歌声,去花费他们辛苦赚来的“保姆钱”买唱片么?最近发表在Neuroimage杂志的一篇研究文章发现,四百万的唱片销量不
等于有四百万的粉丝,因为有理由说明,大部分的唱片销量来自于一种恐惧心理——一种在美国青少年中广泛存在的害怕在社交中被排斥的心理。
在青少年中间,社交关系处理是他们走向成人世界的关键课程,所以这种心理在年轻人之间表现的非常强烈。为了有效的避免在社交圈被排斥,年轻人必须具有很快
向同龄人学习的能力,尤其是那些在圈内具有强大能力的人们。对于商业机构来说,抓住这个心理是个无以伦比的商机:如果那些受欢迎的人们喜欢并不遗余力的推
荐某东西,那么,发财的机会就来了。
埃默里大学的神经经济学教授伯恩斯及其研究团队计划研究影响因社会影响而购买唱片的神经和行动机制。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当人们由于社会因素而改变
他们行动的时候,是否是他们情愿去做还是仅仅因为变而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精巧的行为研究方案。他们的研究对象是12到17岁之间的儿童,这是个很容易受社会因素影响的年龄段,在美国有超过
三分之一的唱片都是由他们购买的。每个受试者都要听从交友网站myspace下载的一段歌曲片段,然后他们按照要求做两个评分,一个用来说明他们对这个片
段的熟悉度,另外一个来表示喜好度,分值均为5分制。然后再次播放这个片段,再次评分。不过不同的是,这次有三分之二的受试者都事先被告知这些歌曲的受欢
迎程度(建立在下载量的基础之上)。
在对歌曲的流行度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有12%的人改变了自己对音乐的评分。那些事先知道歌曲流行度的青少年中间,不出意料的更多的人做出了改变,占到了总
人数的22%,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做出改变的人里面,多达79%的人是由于流行度的影响做出了改变,他们选择了追随大家的意见。
这些研究发现与很多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吻合。但是这个结果并不能说明青少年是否真的有从众心理,经常以同龄人的选择来改变自己对音乐的喜好。为了进一步说明
这个问题,研究小组开始对大脑活动进行研究。
不理性的高IQ
撰文/基思·E·斯塔诺维奇(Keith E. Stanovich)
IQ高的人总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吗?有些人IQ超高仍然会犯一些跟其他人一样的小错误。这是因为智力测试并不能测量出所有的智力和认知能力水平。或许我们
需要给现在所说的智力重新定义——那只是IQ测试中能够测量的那一部分。
《环球科学》2010年第3期
焦虑 现代人的蓝色秘密
撰文/维多利亚·斯特恩(Victoria Stern)
越来越多的现
代人深受焦虑困扰。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焦虑其实源于我们强烈的控制欲,但我们越是焦虑,就越是无法应对压力,并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隐患。
《环球科学》2010年第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