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硬科学家与软环境

(2007-12-10 16:19:00)
标签:

知识/探索

科学

分类: 文章选登
    撰文  陈宗周
     北京花园路,一幢平凡的小楼里,胡思得院士与《环球科学》的几位编辑在名叫“北京厅”的房间用餐。墙上一幅油画,题为“长城下十七号工地”,引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专用炸药,就在画中的简陋工地里研制。餐厅的房间都以地名来命名,如“马兰”、“梓潼”、“绵阳”等,这些地名犹如密码,饱含无数秘密,记录着中国核武器的不平凡历程。

    胡院士的办公室在旁边的另一幢楼里,走进他的办公室,至今仍要通过两道岗哨。花园路的这群小楼,我们习惯称为“九所”,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就是从这里启程。我们也是从这里开始制作本期核武器专题和接触中国核科学家的。

    在外界看来,和中国核武器相关的这群科学家,都染有一层神秘的色彩。他们主导着摧毁力极强,能量以十万、百万、千万吨烈性炸药当量计算的核武器研发。但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是再平凡不过的中国人。他们谦和、善良、认真、严谨。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德在他们身上非常鲜明。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热爱和平。当他们缓缓给你讲述核理论、核技术等知识时,你会觉得他们是诲人不倦的老师;当他们逐字逐句地和你讨论稿件,坚持对文章某处文字的不妥进行校订时,你会觉得他们是咬文嚼字的编辑;市井小街上相遇,他们就是普通的老百姓。你绝对不会把他们和 “叱咤风云”、“令人生畏”这类形容词联系在一起。

    不过,走近他们,你会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确是不平凡的一群人,他们在当时中国硬件条件极差的科研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信,不舍昼夜地和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们竞赛。在条件极不对称的竞赛中,他们顽强地追上来,于是有了“两弹一星”的中国辉煌。与他们交谈,在平静的叙述中,能触摸到他们不平静的内心。他们的内心世界,我想到的最合适的一个词,来自岳飞的《满江红》,那就是——壮怀激烈。他们和岳飞一样,受同一种文化养育、熏陶,都是“精忠报国”的硬汉。
有一种国内外流行但也有争议的分类,把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相关学科称为硬科学。我觉得,对这群中国核科学家,如果按学科和行为,把他们称为硬科学家,十分神似,毫无争议。

    在采访中,我们问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探求辉煌背后的原因。

    核科学家们谈到成功的原因时,不约而同地强调“两弹一星”研制工作中,国家和开明的领导们所营造的、在当时中国罕见的特殊环境。这种环境被周光召院士概括为“创新的软环境”。发人深省的是,为什么今天还有那么多科学家怀念和呼唤这种软环境。

    古埃及人很有意思,当他们身体的某一个部件出了问题时,才恍然想起身上原来还有这样一个部件。他们说“我有一个头”,其实是说“我头痛了”;说“我有一个肚子”,其实是说“我肚子痛了”。这样的构语法,影响到了西方的拼音文字,英文的headache(头痛)、stomachache(肚子痛)等词的后缀~ache,据说原始的来源就在于此。

    今天,我们呼唤创新软环境,恐怕是这种软环境出现了缺失。聪明、勤奋而壮怀激烈的中国科学家们,一旦得到了这种软环境,其结果,我们在“两弹一星”中已经看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