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过汶川

(2012-10-05 13:41:43)
标签:

大地震

汶川县城

213国道

彩云追月

映秀

分类: 人在路上

走过汶川

汪传华

  大地震之后的汶川,象是从灰土中滚爬起来的藏族、羌族姑娘,抖落一身的尘土,大自然的灾害终不能掩饰其灿烂而妩媚的面容。

http://s5/middle/49a50bd1tcb4967e2afa4&690

http://s5/middle/49a50bd1tcb496a304844&690

http://s1/middle/49a50bd1tcb496cade670&690
以上图片均为汶川县城外景(行驶中的汽车上拍的)
http://s12/middle/49a50bd1t7aba8a2aab6b&690
(“5.12映秀”的天崩石因为施工的场面复杂,加之大批交警在此执勤,没有及时拍下,这里呈现的是映秀到汶川县城途中的一块天崩石。)

  我敬慕藏族、羌族特有的文化,尽管我对阿坝自治州并不陌生,到汶川这还是第一次。太多的眷恋还是因为2008年的大地震,一幅幅惨烈的画面,将我记忆深处儿时苦难的酸楚倾倒出来,无以表达的莫名言状,让我决定领养一名失去亲人的孩子,这一美好的愿望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能实现。四年多来,我继续挂念着这里。

  成都到汶川的路并不遥远,出都江堰就拐上去汶川的高速,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就是高速映秀的收费站口。从这里下来,沿着一条曲折的路桥,穿着一条昏暗的隧道,便是一派繁忙的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有工人们在收拾着旧山河,重振着新映秀,一块书写着“5.12映秀”巨大的天崩石,如同一块凝固着历史的丰碑静静的伫立于路边,向过往的路人昭示着汶川人顽强的精神,述说着映秀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从这里奔赴汶川县城,是一条沿河修建的国道,我们沿着213国道逆流而上,到处都是大地震这场恶梦留下的山河破碎的历史碎片。途中的山路依然险象环生,道路两旁布满了钢筋丝网,有的被山石击破,有则的则负压卷曲,不时还有从山中落下的石子砸中路面。两座山间的壑谷已被震后的石头填平,在大地震撕开的大山裂口处,象是开山凿壁一样,山石象是一条登山的长龙从山顶排到河流。整个山体一侧的破裂与下陷,裸露出来的山体本色,宛如一条哈达披在山腰上。进入银杏乡境内,成堆的沙砾、石子在宽阔的河床上堆积如山。半山腰上的藏民房屋,有的被大地震震塌,有的被乱石击倾。我们行走的道路与河流紧紧相依,好象双色彩带装扮着汶川,这里水流湍急,清凉彻骨,地震也改变了不少河道,那些水中村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活体碑林。当我们到了汶川县城的时候,天色已晚,如若我们不是有备而来,差不多看不出这座灵秀的小城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四处的工地上,都是工人们忙忙碌碌的背影,城外的山色十分美丽,不时还能跳进眼帘几幅神彩的画面,仿如佛光一般扎进我脑海的世界。继续演绎彩云追月,溯河而上,便是相传唐僧师德西天取经曾经让猪八戒怀孕的子母河,经年累月的在生生不息的流淌着,也是这里藏民、羌民的母亲河,见证着这里发生过的故事,指引着我们追月前行。如果不是5.12大地震,这里的景色应该是非常美丽的。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远处山腰、乃至山顶上,都是藏民、羌民的古老民房,他们为什么会修建在这样的环境中,于我仍然是一个迷团。地震之后,一座座宽敞舒坦的桥梁连接着山里山外,只有那传统的老式吊桥成为一个活的历史,如今在晚风中悠闲的摇摆晃动。

  在汶川,天黑得是那么的迟,又是黑得那样的快,只是几分钟的时间,我们象是在时间的隧道中穿越一样,静静的夜,只有流水声相伴,车上的人都瞪大着眼睛注视前方,偶尔会在村庄前走过,看不到江南水乡那种夜舟鱼火的场景,没有几盏电灯透过夜的窗户开着,借着车灯,偶尔还能看到路旁村民席地而坐吃饭,让人吓出一跳,惊出一身冷汗。我们没事找话地询问眉山东坡区人大的老王,这里的山民是如何过得夜生活的?他们祖祖辈辈远离喧嚣的城市,大多数人已不再贫穷,但形同原始生活,夜的世界除了男女之事也就心无旁骛,所有的生活都将归于本性。

  是啊,大山里的一切归于本性,生态是原始的,人性是善良的。这里的水滋润着这片土地,哺育着两岸儿女。偏居一隅的汶川县城,而今过往的车辆已是川流不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元素早已充斥着这座重振起来的小镇。朦胧的夜,小城有着朦胧的美。

http://s12/middle/49a50bd1tcb4974491b1b&690

http://s1/middle/49a50bd1tcb49767d1280&690

http://s7/middle/49a50bd1tcb49791ccce6&690

http://s11/middle/49a50bd1t7aba8c5c414a&690

http://s3/middle/49a50bd1tcb497d6c3762&690

http://s3/middle/49a50bd1tcb497fc42392&690

http://s1/middle/49a50bd1tcb4981fcc0b0&690

http://s16/middle/49a50bd1tcb4984c53c2f&690
图中的塔和亭,可能是汶川的一个标志,地震留的伤痕仍在
http://s10/middle/49a50bd1tcb49877cd709&690

http://s9/middle/49a50bd1tcb498a23c548&690

http://s11/middle/49a50bd1tcb498cdc2d7a&690

http://s13/middle/49a50bd1t7aba8e7e918c&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