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原乡之梦呓---解读杨明清油画《园林》系列
标签:
园林油画 |
精神原乡之梦呓
阙惠玲
我们知道,油画这门视觉艺术,首先是赏“色”的,其次,是看“光”,再次,看造型和用笔。然而,这些视觉元素都是为画家所表达的感情服务的,一幅画能不能打动欣赏者的心,这要看作者是否“用心良苦”,能否将内心的汹涌澎湃渲泻在画面里。清新淡雅的静物,给我们的是宁静;气宇轩昂的山水,给我们的是豪迈;惟妙惟肖的人物,给我们的是亲切。
http://s10/mw690/001lCb9Cgy6PGKwi8UF89&690
http://s13/mw690/001lCb9Cgy6PGKy0TcU5c&690
油画《梦园·林语》,是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体的江南园林画面,这里的黑白灰产生出了“旧照片”的效果,怀旧,深沉,幽静。专家曰:画作之妙,妙在静。若画作天生入静,实为难得,故称所作已入妙境也。画面中,雕梁画栋的廊檐,太湖石垒砌的山景,独具园林特色的隔扇花窗。在作品《梦园·林语01》和《梦园·林语02》中,长廊很长,从眼前一直走到很远;长廊很深,把我们的视线引向无尽……尘封的往事在此时此境一起涌上心头。杨先生别乡已久,许是江南园林牵动着那莼鲈之思,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南国水乡的声音。这里,是他的故乡;这里,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有过他的许多梦;这里,是他的梦想起飞的地方。在作品《梦园·林语04》中,那婀娜多姿的树枝的环绕牵襻,好似杨先生繁杂的思绪,好似我们徜徉的步履。作品《梦园·林语03》漫步其间,现小桥流水人家,闻国乐京韵鼓点,更有评弹侬语绕耳。谁解五彩多姿的世相,竟成杨先生笔下的黑白灰世界?看似冷冷的色,竟也饱含暖暖的情!
http://s15/mw690/001lCb9Cgy6PGKC4xz07e&690http://s4/mw690/001lCb9Cgy6PGKC9mYX73&690
那画面明明似冰雪世界,冰清玉洁。白茫茫,静悄悄。那是油画吗?分明是中国水墨啊!只有简单,没有花哨。只有纯净,没有喧闹。在那个晶莹的空间,杨先生在肆意地舞蹈,在西洋技法中寻找中国文人的足迹,探寻先贤的气息。在那个静谧的空间,他的思想自由地驰骋,天马行空。在那个洁净的空间,他的身心随性地舒展。那是个理想的空间!
可见,这组系列画蓄积了杨明清多年的能量,是他的一种释放,是他的一种迸发,是他的一种视觉,是他的一种态度,是他的一种慧眼。
在他的眼里,人们应该有个宁静、恬淡的空间,就是我们谈到的“文化性空间”,安放我们的内心。对空间的勾画缘起他对798艺术区的感触,他说:“是798的建筑空间打动了我,它莫名的占据了我的精神空间。让我沉浸在其中,让我敬畏;再则,798将过去的建筑和现代的艺术融合再现让我有穿越感.于是,我有了画它的欲望和冲动,想借用这些建筑符号和环境的混搭来表达我的所思所想。”
品读杨明清的黑白系列作品,无论是《空间》系列,《巢》系列,还是《对话》系列,《梦园林语》系列,都能看到杨明清对现实思考的脉络。关于人与建筑,人与空间,人与生活,人与环境,人与生态,人与自然等等的。从不同的侧面看,它们都是现实社会的缩影,而作者是要试图实现超越时空的对话;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的是他对空间的思索,包括人类的空间,动物的空间,植物的空间。他把包豪斯建筑糅合在画面里,传递的是现代设计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理念。他利用古典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混搭,实现他在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情怀。他用蒙太奇手法实现画面的空间转换,引领着观者的设问和思考。他坚持作品要传达作者的心象、意境和思想,坚守一个画家的职业操守--反映时代、反映个人真实感受、反映对现实的思考。
看画面,空无一人,鸦雀无声。但我们似乎能感觉到有人的生气,人的动作,人的故事,有人来了,有人走了;似乎还能听到人声的吵杂,周遭的喧闹;似乎更看见那纷至沓来的一面面小旗引领的游客,一群群取景抢镜的人们。大家似乎都厌烦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的家园,舍近求远到别人的田地探究PM2.5,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世界。然而大家看到的又是一个个那样雷同的城市森林,摩肩接踵的城市小区,狭窄的设计划一的蜗居住宅。
回到画面,它似乎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自己试着走出喧嚣,避开炎凉,脱离宠辱,你才能在这世界上活得无忧无虑,更加清净自在,更加充满阳光,进而心远地自偏。
此文作者简介:
阙惠玲,湖北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
宜昌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