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禽中鹤形目的秧鸡科是比较多样化的种群,种类是鹤形目中最为繁多的家族,体型最为多样化,既有该目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长腿鹤形,如紫水鸡(见奇特的盔:紫水鸡),也有类似雉鸡类的鸡形,如田鸡、花田鸡,也有类似水鸭的鸭形,如骨顶鸡(具体见盘点十大巢寄生鸟类:美洲骨顶鸡)、黑水鸡。秧鸡科尤其水鸡类也是猛禽狩猎的主要对象,白化对这些鸟儿而言无疑等于天降横祸,但白化在水鸡中也有不少记录,分布广泛种群数量庞大的黑水鸡、欧洲骨顶鸡等白化个体相对常见些。
水鸡属全世界有9种,广泛分布在非洲,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北美洲南部和南美洲,中国仅黑水鸡1种,各省区均有分布。澳洲分布的水鸡类较多,有的将黑尾水鸡(见上图)、绿水鸡从水鸡属中划出,单列为黑尾水鸡属,与水鸡属都作为水鸡类。绿水鸡(见上图),体长43-51厘米,背羽和翅膀棕色,翅尖夹白色羽毛。腹部青色,嘴黄绿色,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善于快速步行,偶尔也会进行短距离的飞行。绿水鸡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常栖息于沼泽,尾下覆羽白色,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也常在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活动,故名。性胆小,夜行性,以植物嫩芽、种子、昆虫、蚯蚓以及小型水生动物为食。
水鸡属普遍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该属通常也把其他相关水鸡归入其中,如分布于南美洲的斑胁水鸡(见下图)通常单独成属仅1种,最近从水鸡家族独立出来,单列为一族。水鸡属目前现存7-9种,1-3种被灭绝,特岛骨顶,萨摩亚黑水鸡、圣岛骨顶疑是灭绝。水鸡属现存有果夫岛黑水鸡(见上图)、黑水鸡、美洲黑水鸡、暗色水鸡、小黑水鸡5种,美洲黑水鸡(见下图),体长24-34厘米,体重141-400克,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栖息于水域周围的灌木丛,蒲草,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水生昆虫等为食。美洲水鸡过去作为黑水鸡美洲亚种,最近从黑水鸡中单列出来,亚种若干个。
水鸡属的小黑水鸡(见上图),有时被单独成为1种,为中型游禽,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体黑褐色,臀部和尾羽毛白色,桔红色腿脚。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跖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栖息在有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水域附近的芦苇丛、灌木丛、草丛、沼泽和稻田中。不耐寒,一般不在咸水中生活,喜欢有树木或挺水植物遮蔽的水域,不喜欢很开阔的场所。善于游泳和潜水。非繁殖期有群聚现象。杂食性,食谱中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次之。单配制,有领域性,有时配对关系可维持数年。每窝可产5—8枚卵,21—25日龄可自行觅食,45—50日龄长出飞羽,72日龄可独立生活。


1、白化黑水鸡,别名鷭、江鸡、红骨顶,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的鸟类,体长24-35厘米,体重141-400克,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黑水鸡广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亚种12个。黑水鸡栖息于富有芦苇和水生挺水植物的淡水湿地、沼泽、湖泊、水库、苇塘、水渠和水稻田中,也出现于林缘和路边水渠与疏林中的湖泊沼泽地带。不耐寒,一般不在咸水中生活,喜欢有树木或挺水植物遮蔽的水域,不喜欢很开阔的场所,垂直分布高度为海拔400-1740米。黑水鸡白化种体羽雪白,极为上镜,轻度白化因程度不同而色差明显,与正常相比比较醒目。(见上图,黑水鸡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黑水鸡在我国分布较广,长江以北主要为夏候鸟,长江以南多为留鸟。春季于4月中下旬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一直到10月末。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主要吃水生植物嫩叶、幼芽、根茎以及水生昆虫、蠕虫、蜘蛛、软体动物、蜗牛和昆虫幼虫等食物,其中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白天活动和觅食,主要沿水生植物边上游泳,仔细搜查和啄食叶、茎上的昆虫或落入水中的昆虫,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涉水取食。繁殖期为4-7月。雌雄成对单独繁殖,有时也成松散的小群集中在一个苇塘中繁殖,营巢于水边浅水处芦苇丛中或水草丛中。有时也在水边草丛中地上或水中小柳树上营巢,但周围均有芦苇或高草掩护,巢甚隐蔽。巢的形状为碗状,紧贴于水面,但不是浮巢,而贴着水面弯折芦苇作为巢基,然后在其上面用枯草堆集而成。每窝产卵通常为6-10枚,也有少至4枚和多至12枚的。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9-22天。雏鸟早成性。刚孵出的雏鸟通体北有黑色绒羽,嘴尖白色,其后一直到额甲为红色。孵出的当天即能下水游泳。
2、白化乌水鸡(见上图),别名暗色水鸡,体长35-40厘米,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水鸡属),身体乌黑色,与我国的黑水鸡比较相似,但体型较大,大小与白骨顶相当,两胁没有白色细纹,腿红色。与白骨顶也比较相似,并可能混群在一起,但可以从嘴、骨顶和腿的颜色将二者区分开。乌水鸡在澳洲东南部和西南部比较常见,在澳洲北部则比较罕见。乌水鸡出没于各种不同的湿地环境中,最喜欢边缘有茂密植物的开阔淡水水域,在城市公园的水塘中也能见到。乌水鸡白化种非常漂亮,通体白色,如同白色雁鸭类,与正常的黑色个体相比极为醒目。(见上图,乌水鸡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乌水鸡和黑水鸡几乎是镶嵌分布,黑水鸡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唯独不产于大洋洲,而乌水鸡则是大洋洲的土产。乌水鸡在澳洲东南部和西南部比较常见,在澳洲北部则比较罕见。乌水鸡出没于各种不同的湿地环境中,最喜欢边缘有茂密植物的开阔淡水水域,在城市公园的水塘中也能见到。通常在南部繁殖于9-11月,北部繁殖于1-4月。在芦苇或近水的植物中筑不很隐蔽的巢,产卵4-10枚。
3、白化骨顶鸡(见上图),别名白骨顶、白骨顶鸡,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体长35-43厘米,体重430-850克,两性相似,头具白色额甲,端部钝圆,雌鸟额甲较小。头和颈纯黑、辉亮,上体余部及两翅石板灰黑色,向体后渐沾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边缘白色,内侧飞羽羽端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翼斑。下体浅石板灰黑色,胸、腹中央羽色较浅,羽端苍白色;尾下覆羽黑色。广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中国分布甚广,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亚种4个,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甚至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各类水域中,其中尤以富有芦苇、三棱草等水边挺水植物的湖泊、水库、水塘、苇塘、水渠、河湾和深水沼泽地带最为常见。常在稻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筑巢栖息。繁殖生活于北方,迁南方过冬。骨顶鸡白化和轻度白化都非常显眼与正常体的黑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见上图,骨顶鸡轻度白化与正常对比)
骨顶鸡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中国北部为夏候鸟,长江以南为冬候鸟。每年3月下旬即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常成群活动于部分融化的冰面上,秋季于10月中下旬迁离繁殖地。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显。善游泳和鸣叫,能潜水捕食小鱼和水草,游泳时尾部下垂,头前后摆动,遇有敌害能较长时间潜水。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为食,其中以水生植物的嫩芽、叶、根、茎为主,也吃昆虫、蠕虫、软体动物等。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繁殖期5-7月。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两性营巢,每窝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孵卵期14-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雏鸟早成性,刚出壳时体重22-25g,全身被有黑色绒羽,头部具橘黄色绒羽,头顶及眼后有稀疏毛状纤羽,上眼眶呈淡紫蓝色,跗蹠黑色,嘴和额红色,出壳后当天即能游泳。(见上图,白化雏鸟与正常的成体对比)
4、白化美洲骨顶鸡(见上图),别名美洲骨顶、美洲骨顶鸟、美洲白冠鸡、泥鸡,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体长34-43厘米,翼展58-71厘米,雄性重576-848克,雌性重427-628克,两性相似,外形似白骨顶,体羽全黑,尾下覆羽有白色,呈水鸭状,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跗跖短,短于中趾不连爪,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成体额盾厚而短呈白色,但雄性繁殖期间中间常常有红褐色斑点。美洲骨顶鸡分布于美洲、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及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脉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显。美洲骨顶鸡轻度白化种在群体中也非常醒目。(见上图,美洲骨顶鸡轻度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美洲骨顶鸡繁殖生活于北方,迁南方过冬。喜潜水取食沉水植物,杂食性,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种子、核果、嫩枝、叶等。常在稻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筑巢栖息,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善于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配对关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两性营巢,每窝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孵卵期14~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
5、白化白翅骨顶鸡(见上图),别名白翅骨顶、白翅骨顶鸟
,鹤形目秧鸡科骨顶鸡属,体长34-43厘米,体重400-607克。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跗跖短,短于中趾不连爪。潜水取食沉水植物,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白翅骨顶主要分布于南美洲。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有时亦和其他鸭类混群栖息和活动,在秋、冬季最明显。白翅骨顶轻度白化与白化还是区分较明显,骨顶类羽色黑色,白化都格外显眼(见上图,轻度白化与正常对比)
白翅骨顶鸡善游泳和潜水,一天的大部时间都游弋在水中。游泳时喜欢穿梭在稀疏的芦苇丛间或在紧靠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水面上,并不时地晃动着身子和不住地点头,尾下垂到水面。鸣声短促而单调,似‘咔咔咔’,甚为嘈杂。杂食性,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吃种子、核果、嫩枝、叶等;能频繁潜水寻食。也吃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蜘蛛、马陆、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以及小鸟及其卵和雏鸟。繁殖期5-7月。能游泳。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巢极为简陋,形状似一圆台状,两性营巢。每窝产卵5-10枚,每年产1-2窝,孵卵期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雏鸟早成性,全身被有黑色绒羽,头部具橘黄色绒羽,头顶及眼后有稀疏毛状纤羽,上眼眶呈淡紫蓝色,跗蹠黑色,嘴和额红色,出壳后当天即。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黑尾水鸡属的黑尾水鸡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黑尾水鸡属的绿水鸡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斑肋水鸡属的斑肋水鸡属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小黑水鸡属的小黑水鸡属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的美洲黑水鸡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的果夫岛黑水鸡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的黑水鸡(白化与正常对比)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的黑水鸡(轻度白化)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的黑水鸡(白化)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的乌水鸡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的白骨顶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的白骨顶(雏鸟白化)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的白骨顶(轻度白化)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的美洲骨顶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的美洲骨顶(轻度白化)
欣赏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的白翅骨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