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2016-06-27 00:37:28)
标签:

教育

白化

金眶鸻

鸻科

旅游

分类: 动物世界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类大盘点(鸻篇)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鸻类是鸻形目种类繁多的一类,共10属67种,包括麦鸡和鸻等,与鹬类共同构成涉禽的最大族群,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鸻类普遍体型娇小,除南极外都有分布,与鹬类相比,鸻类嘴多短而直,尾短而眼睛较大,有些种类颜色较鲜艳。同鹬类相同,白化对于体型小巧的鸻类而言亦是大自然对该物种的最大“惩罚”,独特的白色羽色不仅让白化种看起来与其他正常种格格不入,在求偶竞争中估计也大受影响,更不用说醒目的羽色是鹰隼等猛禽最易发生的目标。白化鸻类和鹬类相似,虽看起来很美,都非常难得一见,属于珍稀宝贵的物种,但对于这些大自然精灵而言,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更显得残酷无情。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鸻科鸻属30-33种,滨鸻(岸鸻)、棕胸鸻等部分鸻类在分类过去单独作为其他属物种,如滨鸻(见上图)、黑头鸻这两个物种在2000年前被列为黑头鸻属,该属共2种,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羽毛的颜色为灰褐色,常随季节和年龄而变化,现作为鸻属物种。黑头鸻(见上图),身体粗壮、羽色苍白,两性相似,体长19-23厘米,翼展23-44厘米,头部黑色,喉部白色,喙红色喙尖黑色,眼圈红色,腿黄色,下体白色。幼鸟似成鸟但头部和后颈为沙棕色而非黑色。黑头鸻是澳大利亚南部和塔斯马尼亚的特有种,自然栖息于海洋沙滩和海岸潟湖内、淡水湖泊、淡水沼泽,公认亚种2个,均被列为濒危物种,2000年该物种共7000只。黑头鸻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东部种群主要以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特别是吃大量昆虫、贝类和沙蚤,但人类对西部种群的饮食习惯不甚清楚。繁殖期于澳大利亚为8月至次年3月,通常在水位线上的沙滩上挖个浅坑,每窝产卵1-3枚。因该物种的繁殖期包括澳大利亚夏季旅游旺季,因而其繁殖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加上本身数量不多、活动范围有限、栖息地丧失,导致数量减少。黑头鸻的澳大利亚东部种群因人类、马和狗的干扰,天敌澳大利亚银鸥、鸦类和人类引入的狐狸捕食导致该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西部种群则主要威胁来自狐狸的捕食。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鸻属为中小型涉禽,喙部较短,羽毛的颜色为灰褐色,常随季节和年龄而变化。不少物种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鸻属主要以昆虫、蠕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鸻属分类争议很大,如白脸鸻(见上图)有的认为属于独立物种,有的则认为是环颈鸻的华东亚种。澳洲小嘴鸻(见上图),体长19-23厘米,翼展43-47厘米,重80-90克,两性相似,喙长1.7厘米,羽毛独特,上体为带有深棕色斑点的沙黄色,黑色带纹从羽冠向下延伸到眼部,脸部、耳朵内侧、颈部和肛门为白色,宽大的Y型黑带从后颈向下延伸到颈部至胸部,带纹以下的腹部和两侧呈浅黄色,腿部浅黄色,脚深黑色,喙短呈黑色,眼睛深棕色,是澳大利亚内陆干旱地区特有鸻类,较喜欢栖息于覆盖物20-40厘米的滨藜、银叶相思树、海蓬子等组成大平原、黏土盆地、砾石滩,而很少见于水滨地区,白天组成松散的种群在人烟稀少的大平原、黏土湖区中游荡,吃灌木的嫩芽。夜间常在马路上捕食昆虫。该物种还没有完全被研究。澳洲小嘴鸻在分类上争议较大,过去常作为鸻属的一个物种,一些学者认为它与东方鸻关系最为密切,但最近很多学者将它单列出来独立成属。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1、白化金眶鸻(见上图),别名黑领鸻,鸻形目鸻科鸻属小型涉禽,全长约16厘米,重28-48克,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夏羽前额和眉纹白色,额基和头顶前部绒黑色,头顶后部和枕灰褐色,眼先、眼周和眼后耳区黑色,并与额基和头顶前部黑色相连。眼睑四周金黄色。后颈具一白色环带,向下与颏、喉部白色相连,紧接此白环之后有一黑领围绕着上背和上胸,其余上体灰褐色或沙褐色。下体除黑色胸带外全为白色。冬羽额顶和额基黑色全被褐色取代,额呈棕白色或皮黄白色,头顶至上体沙褐色,眼先、眼后至耳覆羽以及胸带暗褐色。虹膜暗褐色,眼睑金黄色,嘴黑色,脚和趾橙黄色。(见上图,金眶鸻轻度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金眶鸻为候鸟,在非洲过冬,其它时候则在欧洲和亚洲西部栖息繁殖,亚种3个,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湖泊、河流岸边以及附近的沼泽、草地和农田地带,也出现于沿海海滨、河口沙洲以及附近盐田和沼泽地带。季于3月末4月初即见有个体迁到中国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离中国东北繁殖地往南迁徙。常单只或成对活动,偶尔也集成小群,特别是在迁徙季节和冬季,主要吃鳞翅目、鞘翅目及其他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蜘蛛、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繁殖期5-7月。营巢于河流、湖泊岸边或河心小岛及沙洲上,也见在海滨沙石地上或水稻田间地上营巢。每窝产卵3-5枚,其中以3-4枚居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雌鸟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4-26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不久即能行走,不到1个月即能随亲鸟飞行。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见上图,金眶鸻轻度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2、白化蒙古沙鸻(见上图),鸻形目鸻科鸻属小型涉禽,体长18-20厘米,重51-67克,外形与铁嘴沙鸻非常相似,腿和喙较长,夏羽头顶部灰褐沾棕,额部颜色为白色、黑色或仅具白斑。头顶前部具一黑色横带,连于两眼之间。将白色额部和头顶分开。眼先、贯眼纹和耳羽黑色,其上后方有一白色眉斑,后颈棕红色,向两侧延伸至上胸与胸部棕红色相连,形成一完整的棕红色颈环,背和其余上体灰褐色或沙褐色。翅覆羽和内侧飞羽同背。翅上大覆羽具白色羽端,次级飞羽基部以及内侧初级飞羽外部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具白色羽轴,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腰两侧白色,尾灰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外硼白色;其余尾羽具黑褐色亚端斑和窄的白色尖端。颏、喉白色。胸和颈两侧栗棕红色,与后颈栗棕红色颈环相联,其余下体,包括翼下覆羽和腋羽自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所有的黑色和栗红色均变为褐色。前额白色向后扩展,与白色眉纹紧相连。眼先淡灰褐色,头顶、后颈和上体灰褐色,翅覆羽具窄的暗白色羽缘,下体白色,上胸具断裂开的灰褐色胸带或仅为上胸两侧的一大块灰褐色斑。(见上图,铁嘴沙鸻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蒙古沙鸻间断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林线以上高原或苔原地带至西伯利亚的东北部的沿海裸露平原地带,也在阿拉斯加繁育。野外5-8月繁殖,营巢于高山林线以上的。在裸露地面筑巢,产卵3枚。孵化期22-24天。在新疆南部和西藏多见于海拔4000-5000米的湖边草地或戈壁。在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和岛屿,也在海边砾石滩或沙地上营巢。蒙古沙鸻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冬季迁徙到非洲东部、南亚、澳大利亚地区海滩越冬,偶尔迷鸟罕见于西欧。亚种5个,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常单独活动,有时也见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主要取食昆虫、软体动物、蠕虫、蝼蛄、蚱蜢、螺等小型动物。也取食蠕虫、蚱蜢、蝼蛄、黑小蜂及鞘翅目昆虫。蒙古沙鸻在中国台湾3-5月为普遍的过境鸟,秋季和冬季较少见。亚洲东部种群数量约6万只。在香港春季出现的高峰期在4月中旬至5月初,研究证实其寿命至少有10年。 (见上图,铁嘴沙鸻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3、白化环颈鸻(见上图),鸻形目鸻科鸻属中小型涉禽,体长15-17厘米,腿较环颈鸻、半蹼鸻长,且喙较二者薄,雄性成鸟繁殖期额前和眉纹白色;头顶前部具黑色斑,且不与穿眼黑褐纹相连。头顶后部、枕部至后颈沙棕色或灰褐色。后颈具一条白色领圈。上体余部,包括背、肩、翅上覆羽、腰、尾上覆羽灰褐色,腰的两侧白色。飞羽黑褐色,羽干白色;内侧的初级飞羽外翈基部白色,与次级飞羽的白色末梢一起构成白色翅斑(飞行时可见)。两侧尾羽白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向端部渐黑。下体,包括颏、喉、前颈、胸、腹部白色,只在胸部两侧有独特的黑色斑块。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雌性成鸟繁殖期缺少黑色,在雄性是黑色的部分,在雌性则被灰褐色或褐色所取代。非繁殖羽(冬羽)同繁殖期的雌性成鸟一样暗淡,头部缺少黑色和棕色,胸侧的块斑为浅淡的灰褐色,面积明显缩小。(见上图,环颈鸻轻度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环颈鸻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等许多国家,亚种
6个。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沼泽草地等湿地之中,通常单独、或者3-5只集群活动于海边潮间带、河口三角洲、泥地、盐田、沿海沼泽和水田;在内陆的河岸沙滩、沼泽草地、湖滨、盐碱滩和近水的荒地中亦比较常见。迁徙期集群活动,有时与其他小型鸻鹬类结群觅食。环颈鸻具有很强的返回繁殖地或越冬地的能力。在中国山东、河北有一定的繁殖种群,并且在台湾和海南有少量的留鸟。以蠕虫、昆虫、软体动物为食,兼食植物种子、植物碎片,觅食小型甲壳类、软体动物、昆虫、蠕虫等,也食植物的种子和叶片。4-7月为繁殖期。营巢于沿海海岸和北极苔原以及内陆河流、湖泊岸边、沙滩或卵石滩上、长有稀疏碱蓬的裸露盐碱地段上,巢甚简陋。窝卵数2-4枚,以3枚居多。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2-27天。环颈鸻为低危物种,主要威胁来自于当地居民毁巢和拣蛋,田鼠和黄鼬也会偷食鸟蛋和雏鸟。
 (见上图,环颈鸻轻度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4、白化笛鸻(见上图),鸻形目鸻科鸻属小型涉禽,为鸻科著名的鸻种,体长约18厘米,翼展38厘米,重43-63克,头大而且圆,颈短厚,鸟喙短小,成年的笛鸻脚部呈橙黄色,前额上两眼间有一道黑间,在繁殖期颈上会出现一道黑环。雄鸟与雌鸟很难分辨,在繁殖期间雄鸟会长出独特的繁殖羽,出现一条黑色的条纹斑带横跨前额和环绕颈部,颈上的黑环较粗,腿也从浅黄色到明亮的橙色,原本黑色的短喙会在喙基处变成半截橙色鸟喙笛鸻的羽毛色泽细腻,这种鸟类首选在海滩为栖息地,其拟沙状的羽毛便于有效的伪装。(见上图,笛鸻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笛鸻繁殖地由加拿大的纽芬兰省南部至南卡罗莱纳州北部。是迁徙性鸟类,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冬天的时候会迁徙至墨西哥湾、美国的南大西洋海岸及西印度群岛,在每年的三月则会回归北方。栖息于沙质海滩,水库或河流沙洲,以及碱性湿地,低海拔的植被稀疏的地区优先。吃水中的虫、昆虫、软体动物及甲壳类。很少聚居,一般只有3或4只,但在冬天觅食的时候,可以甚至多达100只。每年的四月中旬开始交配,并在沙滩或石滩上生蛋。大部份笛鸻都会在第一次时生4只蛋,每隔1天左右生一只蛋。第二或第三次时则会生2或3只蛋。雄鸟及雌鸟会一同孵化,一般约需时27天,很多时所有蛋都会在同一时间孵化。双亲会保护它们,并警告它们有关危险,会扮作折翼来吸引及引开猎食者。雏鸟会以沙来伪装,故很多时意外地被车死。雏鸟需30天才学懂飞行。因栖息地的消失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上猫狗和其他掠食者捕食,一些高危的栖息地因而关闭,笛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2年红色名录-近危(NT),在五大湖、加拿大方面,笛鸻亦被列为濒危物种。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5、白化白额沙鸻(见上图),鸻形目鸻科鸻属小型涉禽,体长16-18厘米,羽色较其他同属相似种浅,繁殖期成鸟上体棕色,白色领圈由前额延伸后颈,眼与冠之间有非常显眼的楔形白斑,从眼睛到前额有一条黑色的线,下体为带有乳黄色的白色,胸部两侧可能带有棕色或红棕色的斑块,喙黑色,腿灰黄色。非繁殖期,成鸟羽色较繁殖期要淡,头喉部的黑色斑纹变为棕色。部分雌鸟非繁殖期前额斑纹消失。未成鸟与非繁殖期的成鸟相似,但腹部白色,头部没有黑色。(见上图,白额沙鸻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白额沙鸻栖息于许多非洲撒哈拉以南多岩地区、砂质或泥质海岸以及大型内陆河流和湖泊,亚种4-5个,直接在沙滩上产卵,可能埋在沙子里,成鸟会利用其胸部羽毛带水回到巢穴中,同三趾滨鹬相似都是边积极快速奔跑边啄食,主要以昆虫、甲壳动物和蠕虫为食。该物种群居,常与其他涉禽混群。白额沙鸻繁殖期常受到人类的干扰,鸦类和鼠类会偷吃鸟卵和雏鸟,狗会影响到该物种的繁殖。白额沙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6、白化双领鸻(见上图),鸻形目鸻科鸻属中型涉禽,体长23-27厘米,平均翼展17.5厘米,平均重88克,两性同形,头大而圆,尾部和翅膀均较长,背褐色,腹白色,胸有两条黑色的带状长纹。飞行时显现出黑白相间的翅和褐色的尾。腿长呈粉红色,尾巴,臀部和较低的背后,有显着的橙色斑纹,棕色的眼睛。喙短呈黑色,较粗。有繁殖羽和冬羽之间的差异。繁殖期,背部两侧呈褐棕色,胸部和腹部呈白色,颈部有白环,胸部环绕着两条宽大的黑色带状纹,头部有一条黑色纹带,前额和喙部中间部分白色,尾部棕色,末端带有黑白色纹带,飞翔时臀部羽毛亮红色,并可见到白色翼斑。雌鸟繁殖期的头部羽毛可能呈棕色。(见上图,双领鸻轻度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双领鸻广泛分布于西半球,亚种3个。双领鸻栖息于田野,牧场和干燥的高地。高尔夫球场、航空地坪、多草泥滩、短草牧场是首选栖息地,迁徙原因仅为避雪,春天早于大多数鸣禽返回繁殖地。夏季,双领鸻栖息地远至北不列颠哥伦比亚、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育空地区和魁北克及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冬季迁往中美洲越冬,北方种群冬季迁徙到美国西南地区越冬,迷鸟罕见与西欧。鸣声嘹亮,连续不断。以甲虫、蝗虫类、蜻蜓和其他昆虫为食。繁殖期利用干燥的植被低矮或者缺乏植被的开放高地、农田、草地。非繁殖期栖息于沿海湿地、海滩等沿海地带,主要以昆虫为食,地面上挖浅坑为巢,内垫以石块。雄鸟造几个巢,而雌鸟从中选择一个。每窝产卵4枚,呈淡灰色,具黑色斑纹。双亲交替孵卵,孵卵期24天,共同照料幼雏,幼雏出壳後不久即自己行走进食。(见上图,双领鸻轻度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或棕胸鸻属)的棕胸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黑头鸻属(或鸻属)的滨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黑头鸻属(或鸻属)的黑头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白脸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澳洲小嘴鸻属(或鸻属)的澳洲小嘴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东方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金眶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金眶鸻(轻度白化种)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金眶鸻(白化)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蒙古沙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环颈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环颈鸻(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笛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笛鸻(白化种)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白额沙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双领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鸻篇鸻类)
欣赏鸻形目鸻科鸻属的双领鸻(轻度白化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