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禽至少有210个物种,大多数物种都分布在湿地或沿海。鹬科是涉禽中种类最多的一科,主要为中小体型,善于飞翔。该科不少物种迁徙能力特别强,繁殖于北极、亚北极的物种迁徙很远的距离去越冬,如繁殖于北极的物种鹤鹬、滕鹬、尖尾滨鹬、红颈滨鹬、小滨鹬等物种(具体见:自然界中患白化病的鸟类大盘点(鹬篇)迁徙距离非常遥远,例如小滨鹬繁殖季节在北极冻原地带、西伯利亚地区,非繁殖季节会在南半球。鹬类的沙锥、丘鹬具有非常巧妙的保护色,白化现象对这些伪装大师而言是最大失败,白化种极其罕见。鹬科常有细长的嘴,形状不一,有些种类是直嘴,如半蹼鹬属、沙锥属、丘鹬属、鹬属等大多数物种,有些种类则向上或向下弯曲,如杓鹬属、翘嘴鹬属、弯嘴滨鹬等物种。鹬鸟种类的多样性、种群数量也是湿地的衡量标志之一。遗憾的是,鹬科一些种类因人类的过度狩猎、栖息地丧失而沦为濒危、极危物种,甚至灭绝,如土岛鹬、爱斯基摩杓鹬等。
鸻形目鹬科的鹬亚科多达20属,其中土岛鹬属仅1种,已灭绝。瓣蹼鹬属2种分布于美洲以外地区,细嘴瓣蹼鹬属1种,分布于美洲。该科除滨鹬属、鹬属、沙锥属、丘鹬属、杓鹬属种类较多外,一般种类不多,勺嘴鹬属、翘嘴鹬属、高跷鹬属等属均为单一物种,斑翅鹬属仅斑翅鹬1种,分布于美洲,有的学者将其纳入鹬属,但一般认为该物种单独成属。鹬亚科的种类主要生活水滨地区,不少物种是水滨地区非常常见的物种,如滨浪鹬属单一物种滨浪鹬(见上图)、翻石鹬属的翻石鹬、滨鹬属所有种类、鹬属等,也有一些种类生活于森林地区甚至内陆的高山地区,如高原鹬属单一物种高原鹬(见上图)。鹬科种类分布遍及全球,飞翔能力强,多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繁殖,北极和亚北极是主要繁殖地,到热带地区越冬,有些种类迁徙的距离非常遥远,如半蹼鹬的半蹼鹬(见下图)、斑腹沙锥(具体见:鸟类之最:斑腹沙锥)、尖尾滨鹬等(具体见自然奇观:动物大迁徙(涉禽) 。
我国鹬科常见水鸟除白腰草鹬、林鹬、大滨鹬、扇尾沙锥等外,分布范围广、较常见的还有矶鹬属的矶鹬(见上图),体长16-22厘米,重41-60克,嘴、脚均较短,嘴暗褐色,脚淡黄褐色具白色眉纹和黑色过眼纹。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并沿胸侧向背部延伸,翅折叠时在翼角前方形成显著的白斑,飞翔时明显可见尾两边的白色横斑和翼上宽阔的白色翼带,飞翔姿势两翅朝下扇动,身体呈弓状,站立时不住地点头、摆尾。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一带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库、水塘岸边,也出现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沼泽湿地。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亦成小群。常活动在多沙石的浅水河滩和水中沙滩或江心小岛上。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夜蛾、蝼蛄、甲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螺、蠕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鱼。繁殖于欧亚大陆,南到地中海、伊朗、阿富汗和喜马拉雅山,东到日本;越冬于欧洲南部。巢筑于地面浅陷处,铺以草茎枝叶,十分简陋。雌雄交替抱卵。
11、白化流苏鹬(见上图),鸻形目鹬科流苏鹬属,该属仅流苏鹬1种,最新研究认为与流苏鹬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阔嘴鹬和尖尾滨鹬。流苏鹬为中等体型的鹬鸟,头小颈长,喙中等长度,腿较长,腿部颜色较丰富但一般程黄色或橙色。两性异形,雄性较雌性体型大很多,雄性体长29-32厘米,翼展54-60厘米,重约180克;雌性体长22-26厘米,翼展46-49厘米,重约110克。繁殖期雄鸟的头和颈有丰富的饰羽,个体间的颜色差异很大。尾侧有白色覆羽,且较长,几乎抵尾尖。面部裸露,或布满细疣状物。雄鸟非繁殖羽如同雌鸟,羽色素淡,缺乏饰羽和各种色彩。上体灰褐色,各羽轴区黑暗。下体白色,前颈、胸、两胁沾灰色。雌鸟体型小,面部无裸区,头和颈无饰羽;上体黑褐色,羽缘黄色或白色;下体白色,颈和胸多黑褐色斑。是繁殖期惟一易辨性别的鹬类。(见上图,流苏鹬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流苏鹬栖息于冻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与河流岸边,以及附近的沼泽和湿草地上。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和栖息。有时与其他涉禽混合成较大的群。主要以甲虫、蟋蟀、蚯蚓、蠕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特别是繁殖期。有时也吃少数植物种子。常边走边啄食。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西自英国、挪威、瑞典,往东到西伯利亚东北角的楚科奇半岛,南至德国、荷兰、中亚吉尔吉斯平原和阿尔泰山。越冬于非洲、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在东非盐水湖地区,常常游泳。繁殖期为5-8月。营巢于沼泽湿地和水域岸边。特别喜欢在有草的湖泊与河流岸边营巢。雌雄鸟之间无固定的配偶关系,不形成对。在繁殖交配期间,雄鸟常聚集在固定的苔原湖边或其它适合的求偶场进行复杂的求偶表演。雌鸟和一个或多个雄鸟交配后,便离开求偶场独自营巢繁殖。而雄鸟则继续留在求偶场,等待前来的雌鸟与之交配,不参与任何孵卵和照护幼雏的活动。巢实际上很简陋。主要由雌鸟在地上掘一小坑,内垫以枯草和树叶。每窝产卵通常为4枚,偶尔3枚。雌马孵卵,孵化期20-21天。
12、白化大杓鹬(见上图),别名红背大勺鹬、红腰勺鹬、黦鹬、彰鸡,鸻形目鹬科杓鹬属,该属8种。大杓鹬嘴长而下弯,喙长12.8–20.1厘米,体长60-66厘米,翼展110厘米,体重565-1150克,外形似北美的长嘴杓鹬(具体见:具体见:二十大奇特弯嘴鸟类大盘点之四)但略大,可能是鹬科体型最大的物种。大杓鹬体色为黄褐色,飞行时,翅下密布黑褐色斑纹。上体黑褐色,羽缘白色和棕白色,使上体呈黑自而沾棕的花斑状。颈部白色羽缘较宽,使黑褐色变为更细的纵纹,因而使颈部显得较白。腰和尾上覆羽具较宽的棕红褐色羽缘,尾羽浅灰沾黄,具有棕褐色或灰褐色横斑。脚灰褐色或黑色。比白腰杓鹬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飞行时展现的翼下横纹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见上图,大杓鹬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大杓鹬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芦苇沼泽、水塘,以及附近的湿草地和水稻田边,有时也出现于林中小溪边及附近开阔湿地。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昆虫和幼虫为食,有时也吃鱼类、爬行类和无尾两栖类等脊椎动物。繁殖于蒙古东部和东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越冬在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中国主要为旅鸟。部分在东北繁殖,为夏候鸟,部分越冬在台湾,为冬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中旬到达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下旬迁离繁殖地往南迁徙。常成小群迁徙。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活动和觅食。但在休息时或在夜间栖息地,则常集成群。繁殖期间则成对活动。行动迟缓而宁静。性胆怯,活动时常不断的抬头伸颈观望,长时间的站在一个地方不动,如有危险则立刻起飞。飞行时两翅鼓动缓慢,但飞得却较快。繁殖期为4-7月,每窝产卵4枚。巢甚简陋,实为地上的凹坑,周边和底部垫以枯草即成。每窝产卵4枚,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被列为易危,因为它正在经历一个快速的数量下降的过程,是由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所带来的影响,人类进一步的填海计划,预计将在未来造成更大的跌幅。
13、中杓鹬(见上图),鸻形目鹬科杓鹬属,该属共8种,我国产4种,即白腰杓鹬、大杓鹬、中杓鹬、小杓鹬。中杓鹬喙长而弯,体长37-47厘米,翼展75-90厘米,重270-493克,头顶暗褐色。中央冠纹和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褐色。上背、肩、背暗褐色,羽缘淡色,具细窄的黑色中央纹;下背和腰白色,微缀有黑色横斑;尾上覆羽和尾灰色,具黑色横斑;飞羽黑色,初级飞羽内侧具锯齿状白色横斑;外侧3枚初级飞羽羽轴白色。内侧初级飞羽与次级飞羽具白色横斑。颏、喉白色。颈和胸灰白色,具黑褐色纵纹。身体两侧和尾下覆羽白色,具黑褐色横斑。腹中部白色。幼鸟和成鸟相似,但胸具更多皮黄色,微具细窄纵纹,肩和三级飞羽皮黄色斑更显著。中杓鹬嘴长约为头长的2倍,体色偏暗似白腰杓鹬但体型小许多,嘴也相应短。variegatus亚种腰部偏褐,但一些个体腰及翼下为白色,与指名亚种相近。虹膜黑褐色。嘴黑褐色。脚蓝灰色或青灰色。(见上图,中杓鹬轻度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中杓鹬分布较广泛,繁殖区从北美、欧洲、亚洲的亚北极地区南至苏格兰,亚种7个,为迁徙鸟种,冬季飞往非洲沿海、南美、亚洲南部、至澳大利亚和北美东南部地区越冬。中杓鹬在中国主要为旅鸟,台湾和海南岛部分为冬候鸟。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迁徒中国。迁徙时常见于中国大部地区,尤其于华东及华南沿海几处河口地带。少数个体在台湾及广东越冬。通常结小至大群,常与其他涉禽混群。夏季栖息于北极和近北极苔原森林和泰加林地带,通常在离林线不远的沼泽、苔原、湖泊与河岸草地活动。有时也出现在无树大平原。繁殖期则多出现在沿海沙滩、海滨岩石、河口、沙洲、内陆草原、湿地、湖泊、沼泽、水塘、河流、农田等各类生境中,甚至出现在公园草地和高尔夫球场草地上。性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和觅食,但在迁徙时和在栖息地则集成大群。行走时步履轻盈,步伐大而缓慢,也常在树上栖息,特别是当无适当的栖息位置时。常将朝下弯曲的嘴插入泥地探觅食物。飞行时两翅煽动较快,飞行有力。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蟹、螺、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分散单独觅食,个体间并有保卫觅食地的行为。繁殖期为5-7月。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4天。(见上图,中杓鹬轻度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14、黑尾塍鹬(见上图),鸻形目鹬科滕鹬属,该属共4种。黑尾塍鹬腿颈喙都较长,其中喙长7.5-12厘米,全长36-44厘米,翼展70-82厘米,雌性重约340克,雄性重约28克,雌性较雄性大5% ,喙较雄性长12-15%。嘴长而直微向上翘,尖端较钝、黑色,基部肉色。夏季头、颈和上胸栗棕色,腹白色,胸和两胁具黑褐色横斑。头和后颈具细的黑褐色纵纹,背具粗著的黑色、红褐色和白色斑点。眉纹白色,贯眼纹黑色。尾白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上体呈灰褐色,翅覆羽具白色羽缘,眉纹白色,在眼前极为突出,前颈和胸灰色,其余下体白色,两胁缀有灰色斑点。虽无显著的羽色特征,但通过它长直而微向上翘的嘴、细长的脚和颈以及翼上翼下的白斑,亦容易辨认。(见上图,黑尾塍鹬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黑尾塍鹬栖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带的沼泽、湿地、湖边和附近的草地与低湿地上。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偶尔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繁殖于中亚至至欧洲冰岛,越冬地因种群而不同,越冬地西欧、西非、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国家,往南到澳大利亚。有冰岛、指名、东亚3个亚种。在中国主要为旅鸟,部分在东北、内蒙古和新疆繁殖,为夏候岛。部分越冬于云南、海南岛、香港和台湾,为冬候鸟。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偶尔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繁殖期为5-7月。常呈数只的小群在一起营巢,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少至3枚和多至5枚。孵化期24天。黑尾滕鹬分布范围虽广,但数量不多,主要威胁是栖息地被破坏和碎片化,加上当地的原始森林几乎被大量砍伐,农作物栽培取代森林,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见上图,黑尾塍鹬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15、白化丘鹬(见上图,具体见),别名大水行、山沙锥、山鹬,鸻形目鹬科丘鹬属,该属包括小丘鹬(具体见鸟类之最:小丘鹬)等5种。邱鹬体型肥胖,腿短,喙长且直,喙长6-8厘米,含喙全长33-38厘米,翼展55-65厘米,与沙锥相比体型较大,头顶及颈背具斑纹。丘鹬前额灰褐色,杂有淡黑褐色及赭黄色斑。头顶和枕绒黑色,具3-4条不甚规则的灰白色或棕白色横斑;并缀有棕红色;后颈多呈灰褐色,有窄的黑褐色横斑;少数后颈缀有淡棕红色,并杂有黑色。上体锈红色,杂有黑色、黑褐色、及灰褐色横斑和斑纹;上背和肩具大型黑色斑块。飞羽、覆羽黑褐色,具锈红色横斑和淡灰黄色端斑。其中外侧颜色较深;内侧较淡;呈土黄色,且仅限于内侧羽缘。第一枚初级飞羽外侧羽缘淡乳黄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横斑。尾羽黑褐色,内外侧均具锈红色锯齿形横斑,羽端表面淡灰褐色,下面白色。头两侧灰白色或淡黄白色,杂有少许黑褐色斑点。自嘴基至眼有一条黑褐色条纹。颏、喉白色,其余下体灰白色,略沾棕色,密布黑褐色横斑。腋羽灰白色,密被黑褐色横斑。(见上图,丘鹬轻度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丘鹬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和亚北极地区,1/3种群数量繁殖于欧洲,超过90%的大陆种群数量繁殖于俄罗斯和芬诺斯坎底亚。丘鹬繁殖区域从芬诺斯坎底亚至地中海、加那利群岛、西欧至俄罗斯。北部和亚洲的种群为候鸟,分别迁徙到欧洲南部、印度次大陆越冬。欧洲中西部种群和大西洋岛屿的种群为留鸟。丘鹬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部分夏候鸟。春季最早于3月末4月初迁到东北长白山,秋季于9月初至10月末南迁。栖息于阴暗潮湿、林下植物发达、落叶层较厚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见于林间沼泽、湿草地和林缘灌丛地带。夜行性的森林鸟。白天隐蔽,伏于地面,夜晚飞至开阔地进食。主要以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昆虫、昆虫幼虫、蚯蚓、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食植物根、浆果和种子。繁殖期5-7月。到达繁殖地后不久雄鸟即开始求偶飞行。通常置巢于灌木或树桩下和倒木下。也常置巢于草丛中。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为3-5枚,甚至有多至6枚的。雌鸟孵卵。孵化期23土1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见上图,丘鹬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白化种标本)
16、白化扇尾沙锥(见上图),别名普通沙锥,我国台湾称之为田鹬,鸻形目鹬科沙锥属,该属多达15种。扇尾沙锥体长25-27厘米,翼展44-47厘米,一般重80-140克,迁徙前最重可达180克。喙直呈黑色,长5.5–7厘米,背部及肩羽褐色,有黑褐色斑纹,羽缘乳黄色,形成明显的肩带;头顶冠纹和眉线乳黄色或黄白色,头侧线和贯眼纹黑褐色;前胸黄褐色,具黑褐色纵斑。腹部灰白色,具黑褐色横斑,次级飞羽具有白色宽后缘,翼下具有白色宽横纹。幼鸟和成鸟相似,但翅上覆羽微缀皮黄白色羽缘。上体纵带较窄。虹膜黑褐色。嘴长而直,端部黑褐色,基部黄褐色。脚和趾橄榄绿色,爪黑色。(见上图,扇尾沙锥白化种标本与正常种对比)
扇尾沙锥广泛分布于旧大陆,繁殖区域从欧洲北部至亚洲北部,为迁徙鸟类。欧洲种群迁徙到西欧、南欧和非洲越冬,亚洲种群迁徙到亚洲南部热带地区越冬。亚种2个,最近研究认为北美的威氏沙锥也属于扇尾沙锥的一个亚种。扇尾沙锥在中国东北和西北新疆为夏候鸟,长江以南为冬候鸟。春季于3-4月,少数迟至5月上旬迁到东北繁殖地,秋季于8-9月离开繁殖地往南迁徙,少数迟至10月才往南迁。扇尾沙锥常单独或成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有时也集成40多只的大群。多在晚上和黎明与黄昏时候活动,白天多隐藏在植物丛中。在干扰小而又有隐蔽的地方,有时白天也活动。主要以蚂蚁、金针虫、小甲虫、鞘翅目等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蜘蛛、蚯蚓和软体动物为食,偶尔也吃小鱼和杂草种子。多在夜间和黄昏觅食。觅食时常将嘴垂直地插入泥中,有节律地探觅食物。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冻原和开阔平原上的淡水或盐水湖泊、河流、芦苇塘和沼泽地带。尤其喜欢富有植物和灌丛的开阔沼泽和湿地,也出现于林间沼泽。非繁殖期除河边、湖岸、水塘等水域生境外,也出现于水田、鱼塘、溪沟、水洼地、河口沙洲和林缘水塘等生境。繁殖期为5-7月。繁殖期雄鸟要进行求偶飞行。巢穴较隐蔽,雌鸟每窝产卵4枚,雌鸟孵卵。孵化期18-21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可行走。
欣赏鸻形目鹬科滨鹬属的尖尾滨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翻石鹬属的翻石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高原鹬属的高原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滨浪鹬属的滨浪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半蹼鹬属的 半蹼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矶鹬属的矶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流苏鹬属的流苏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流苏鹬属的流苏鹬(白色型)
欣赏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中杓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中杓鹬(轻度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欣赏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大杓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大杓鹬(白化)
欣赏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大杓鹬(标本)
欣赏鸻形目鹬科滕鹬属的黑尾滕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滕鹬属的黑尾滕鹬(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欣赏鸻形目鹬科丘鹬属的丘鹬
欣赏鸻形目鹬科丘鹬属的丘鹬(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欣赏鸻形目鹬科沙锥属的扇尾沙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