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是大自然最美的风景,鸡形目是盛产鸟类最漂亮的鸟种的大户,锦鸡、虹雉、孔雀、环颈雉、蓝鹇等都跻身于世界上最漂亮的鸟种,而由原鸡、野生鹌鹑、野环颈雉、石鸡、野火鸡、盔珠鸡等驯化而来的家禽更是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白化鸟种对于野生鸟类而言无疑是最大的不幸,失去上天赐予的保护色更易成为天敌的猎物,一般而言白化鸟类在野外都很难存活。鸡形目的大部分种类常常沦为鹰隼雕鸮等猛禽的猎物,狐狸、山猫等中小型猛兽也常捕食雉鸡类,白化的鸡形目种类在野外生存难度之大可见一般。在人类驯化史上,鸡形目种类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人类培育驯化过程中通过选择培养出不少白化种类,如家鸡、白羽鹌鹑等,都比较常见,可以说鸡形目的白化种种类最多、数量也最多,但几乎都是人工培育而成,自然界的白化种仍是惊鸿一瞥,那些白化个体尤显得珍贵罕见。


白化现象在鸟类时有发生,虽不同鸟种患有白化病机率不同,但整体而言白化鸟种还是非常罕见而珍贵的,当然最大的例外就是人类培育驯化鸟种中(具体见总结篇:盘点人工培育的二十大纯白鸟类),人为选择造成大量白化病变鸟种的出现,如人类驯养的鸡鸭鹅等家禽,培育的金丝雀、鹦鹉、文鸟等观赏鸟种。鸡形目包括雉科、冢雉科、松鸡科、凤冠雉科、珠鸡科、齿鹑科(林鹑科)共7科276种,盛产各种雉鸡、松鸡、火鸡、鹑类,体型差距较大,雉类雄鸟普遍羽色漂亮,鹑类大多羽色黯淡,也是人类驯化家禽的最大来源,火鸡、珠鸡、家鸡、鹌鹑等都是世界性食用禽类,至今我们仍在大自然界找到它们的祖先,如原产于亚洲雉科原鸡属的红原鸡(见下图,具体见凤凰:传说的鸟原型探秘(原鸡
)被驯化成家鸡,雉科鹑属的野生鹌鹑被驯化成家鹌鹑,分布于非洲珠鸡科珠鸡属的盔珠鸡被驯化为珍珠鸡(见上图),分布于北美吐绶鸡科吐绶鸡属的野生火鸡被驯化为火鸡(见上图)等等,这些原本自然的美丽生灵被人类驯化后,白化种非常常见,可谓是家户喻晓。
鸡形目鸟类众多,我国虽盛产雉科种类,但凤冠雉科、齿鹑科只产于美洲,且种类众多,特别是特产拉丁美洲的凤冠雉科很多种类却不为人知。凤冠雉科包括凤冠雉亚科4属14种和冠雉亚科7属36种,是鸡形目第二大科,该科凤冠雉亚科体型较大,如产于墨西哥南部至厄瓜多尔的大凤冠雉(见上图),体长78-100厘米,重3.1-4.8千克,是凤冠雉家族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也是凤冠雉属分布最北的物种,现被列为濒危物种,其中该种的griscomi亚种仅存数百只。大凤冠雉与近亲蓝嘴凤冠雉及黑凤冠雉都有混种。凤冠雉因肉味鲜美,是拉美地区著名的猎禽,因人类的过度狩猎和栖息地丧失,盔凤冠雉(具体见奇特的盔:盔凤冠雉)、刀嘴凤冠雉、角冠雉、白羽冠雉等很多种现濒临灭绝,已沦为濒危或极危物种。
1、白化花脸鹌鹑(见上图),鸡形目雉科鹑属,该属共9种,新西兰鹌鹑于1875灭绝,现存8种,常见种鹌鹑、日本鹌鹑,主要为雉科小型褐色鸟类。花脸鹌鹑外形似鹌鹑,为小型鸡类,体型矮胖,脸部眉纹喉部等呈白色,腹部颜色较深,背部褐色。白化种非常罕见,为灰白色,与普通种羽色差距甚大。花脸鹌鹑分布于非洲,亚种3个,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田沼地带和长有树林和灌丛的稀树草原,偶尔也会光顾庄稼地。花脸鹌鹑栖息地通常海拔高达1500米,群居,大多数群居数量在20-60只,有时也与冬天迁徙到本地越冬的欧洲鹌鹑混群。花脸鹌鹑杂食性,主要以无脊椎动物、蚱蜢、虫子、蚂蚁、白蚁、各种蛹为食,也吃部分种子、植物的嫩芽嫩叶作为补偿。(见上图,花脸鹌鹑的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花脸鹌鹑为地栖鸟类,繁殖同近亲欧洲鹌鹑,他们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有时两只雌鸟会共一巢繁殖。花脸鹌鹑巢穴在地面上浅凹处,内置有草并筑巢呈圆顶状结构,雌鸟自行照顾巢穴。雌鸟产卵5枚,卵呈带有紫棕色斑点的奶油色,孵化期14-18天,拥有更多雌鸟的雄鸟其巢穴卵则可多达22枚。雄鸟亦部分参与育雏,并协助抵御外来敌害。值得注意的是,分布于中南美洲彩鹑也称之为花脸鹌鹑,但与产于非洲的花脸鹌鹑亲缘关系较远,彩鹑属于齿鹑科(林鹑科)彩鹑属物种,该属仅彩鹑(与眼斑彩鹑2种,为新大陆鹑类,体型较旧大陆的鹑大,羽色也相对艳丽,花脸鹌鹑则是雉科鹑属。
2、白化鹌鹑(见上图,具体见盘点人工培育的二十大纯白色鸟类之二),鸡形目雉科鹑属。鹌鹑,别名普通鹌鹑、鹑鸟、宛鹑、奔鹑,体长18-21.9厘米,重91-131克,体小而滚圆,褐色带明显的草黄色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雄雌两性上体均具红褐色及黑色横纹。雄鸟颏深褐,喉中线向两侧上弯至耳羽,紧贴皮黄色项圈。皮黄色眉纹与褐色头顶及贯眼纹成明显对照。雌鸟亦有相似图纹但对照不甚明显,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亚种6个,在中国繁殖于新疆西部的莎车、裕民等地至东部的罗布泊,越冬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有时也到云南西北部的中甸。鹌鹑经常活动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山坡、丘陵、沼泽、湖泊、溪流的草丛中生活,有时亦在灌木林活动。有时也到耕地附近活动。属于地栖性鸟类,性善隐匿,平时喜欢潜伏于草丛或灌木丛间,或在其中潜行。白化种鹌鹑多为人工培育,国外培育出白色鹌鹑品种较多,如著名的白羽鹌鹑,蛋用、肉用、供观赏都有。(见上图,鹌鹑的白化种与野生正常种对比)
鹌鹑是雉科最常见的鸟种之一,也是被人类驯化历史悠久的鸡形目著名鸟种,驯化的鹌鹑或供观赏,或供食用,或供玩赏,我国不少地区斗鹌鹑的历史悠久,鹌鹑可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小型鸟种。我国境内有两种的野生鹌鹑分布,以野生日本鹌鹑居多。有的学者则认为日本鹌鹑也是鹌鹑的一个亚种。野生普通鹌鹑(即鹌鹑)繁殖于新疆,越冬于西藏南部和吕都西南。野生日本鹌鹑主要生活于内蒙和东北地区。在有些地域,两者的分布也有重叠现象。它们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候鸟,但在有些地区是留鸟,如长江中下游地区。鹌鹑常成对而非成群活动,经常活动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溪边及山坡丘陵一带,有时也到耕地附近活动。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产卵6-12枚,孵化期16-18天。
3、白化日本鹌鹑(见上图),鸡形目雉科鹑属,该属共9种,新西兰鹌鹑于1875灭绝,现存8种。日本鹌鹑体长14.7-20厘米,重55-109克,与鹌鹑相似,身体滚圆呈灰褐色,上体具褐色与黑色横斑及皮黄色矛状长条纹。下体皮黄色,胸及两胁具黑色条纹。头具条纹及近白色的长眉纹。日本鹌鹑分布于亚洲东部、南亚东北部、东南亚,在中国繁殖于北方地区,在南方、东南、西南地区越冬。无亚种,有些学者将日本鹌鹑归为鹌鹑的一亚种。日本鹌鹑栖息于干旱平原草地、低山丘陵、山脚平原、溪流岸边和疏林空地,常在干燥平原或低山山脚地带的沼泽、溪流或湖泊岸边的草地与灌丛地带活动,有时也出现在耕地和地边树丛与灌丛中,为地方性常见鸟。(见上图,日本鹌鹑的白化种与野生正常种对比)
日本鹌鹑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3-5只的小群。性善隐匿,常在灌丛和草丛中潜行。一般很少起飞,常常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脚下冲出而且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中。飞时两翅扇动较快,飞行直而迅速,常贴地面低空飞行。其叫声为别具一格的哨音声如gwa
kuro或guku kr-r-r-r-r。主要以嫩枝、种子为食,也食昆虫。常在草地和农田地中觅食,阴天和雨天则终日躲在灌丛或荆棘丛内。繁殖繁殖期5-7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雄鸟就占区和开始求偶鸣叫,雄鸟好斗,特别是繁殖期间。雌雄鸟不形成固定的配偶关系,而是一雄多雌制,因此繁殖期间雄鸟常常为争夺雌鸟而发生激烈的争斗。在草丛、田边或灌木营巢,每窝产卵7-14枚,约17天出雏。日本鹌鹑保护等级为无危。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的当天即能跟随亲鸟活动和觅食。2009年,世界约有100000只野生日本鹌鹑,其中中国有约50%(含10%为旅鸟)。从1970至2009年,总数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受到的威胁是农业化使其失去栖息地,这在亚洲最为广泛;以及偷猎行为,以在日本为甚。日本鹌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列为近危物种。
4、白化蓝胸鹑(见上图,具体见:家禽驯化之源之十),鸡形目雉科鹑属。蓝胸鹑,别名亚洲蓝鹌鹑、桂花雀、小鹌鹑,体形小于鹌鹑,全长12厘米,体重35-48克。在羽色上,雌雄差异很大;雄鸟羽色十分鲜明显耀,喉部中央具一大型黑斑,围以白色;胸部蓝色;腰部至尾下覆羽栗紫色;雌鸟羽色与普通鹌鹑近似。蓝胸鹑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国外分布从印度至菲律宾,南达印度尼西亚直至澳大利亚,亚种10个。蓝胸鹑栖息于平原以及低山地带,常栖息在河边的草地和沼泽的高芦苇内,也在灌丛、竹林的边缘成小群游荡。罕见于中国南部及东部低海拔的草地、灌木丛及稻田。为留鸟或夏候鸟。晨昏时出没于空旷地觅食谷粒、草籽等,也吃昆虫、蜘蛛,嗜食白蚁。飞翔快速,沿着直线低飞。以谷粒、草籽、昆虫、蜘蛛等为食。叫声为悦耳的的双哨音ti-yu,
ti-yu声。(见上图,蓝胸鹑的白化种与正常种对比)
蓝胸鹑体态娇小,羽毛华丽,极具观赏价值,人工饲养性情温驯,是人们休闲娱乐观赏的宠物鸟。除供观赏外,蓝胸鹑肉味鲜美,肉质细白,口感细腻纯香而且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蓝胸鹑适应性强、生长快,和鹌鹑一样被人类驯化饲养。蓝胸鹑适合人工合成饲料喂养,种用禽饲养150天产卵,年产卵250枚,不受季节限制。卵受精率高,靠人工孵化。肉用禽饲养45天可上市。因体小易管理,适用进行大规模高密度集约化的工厂饲养,具有饲养量大、周期短、占地少、见效快的优点,又以市场销售快利润高而刺激和带动了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在欧洲、东南亚,以及中国广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大规模工厂化商品生产循环发展的养殖趋势。
5、白化野火鸡(见上图),鸡形目吐绶鸡科吐绶鸡属。该科仅1属2种,另一种为眼斑吐绶鸡。火鸡,又称为吐绶鸡,因雄其性发情时扩翅展尾成扇状,肉瘤和肉瓣由红色变为蓝白色,外形似土耳其民族服饰而得名。野生火鸡体长110-115厘米,翼展125-144厘米,重2.5-10.8千克,是鸡形目体型最大的物种,也是最重要的物种之一,喙长而略向下弯曲,头部和颈部通常无毛,有肉垂特别是雄性,整体上看呈暗棕色至灰色,羽毛有光泽从铜、青铜和黄金的绿色或红色,腿和脖子较长,翅膀较圆,尾部呈较大的扇形,尾部末端为棕栗色或白色。雄性野火鸡羽毛翼呈黑色,常呈金属光泽的黑色,脖子和颈部通常呈深浅不一的蓝色、红色或白色,并有发达的肉垂,腿上有突出的骨刺,胸部垂毛较粗厚。雌性也火鸡羽色较雄性黯淡,羽翼尖端呈黄色、棕色、灰色、生锈或白色,且头颈部通常没有须。野生火鸡取食因季节和地点不同而异,但主要以植物的种子、叶、谷物、浆果等为食,夏季和秋季也吃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未成鸟吃大量的昆虫。(见上图,野生火鸡的白化种与野生火鸡正常种对比)
野生火鸡原产于北美,出现于加拿大南部、美国南部至墨西哥中部。因大小与羽色不同被分成几个亚种,东部亚种是分布最广的亚种,该亚种也被引入美国的其他地区。野生火鸡被引入欧洲部分地区和新西兰。野生火鸡繁殖季节通常为4-5月,部分地区于1月份开始,雄鸟繁殖季节求偶炫耀行为以吸引雌性,雌鸟,通常在靠近田野的树林或森林的边缘处选择巢址,产卵10-12枚,雌鸟单独孵卵,孵化期28天,雌鸟整个夏天独自照顾雏鸟,雏鸟10天左右便可飞翔。野生火鸡被驯化为肉用家禽,各国多引进饲养,我国也引种进行培育,是世界性的最重要的禽种之一,特别是在美国,烤火鸡是美国人节日必不可少的佳肴。野火鸡也一直是美国野生动物的流行符号。野火鸡被驯化后,品种增多,羽色变异较大,白色型野火鸡较常见,白化种非常常见。(见上图,家火鸡与野生火鸡正常种对比)
6、白化家鸡(见上图,具体见:盘点人工培育的二十大纯白色鸟类),鸡形目雉科原鸡属。原鸡属共4种,即原鸡(红原鸡)、绿原鸡、灰原鸡、黑尾原鸡,家鸡的主要祖先是红原鸡,灰原鸡亦是祖先之一,而分布于东南亚的绿原鸡和斯里兰卡的黑尾原鸡至今未被驯化。原鸡被驯化成家鸡历史悠久,家鸡大多品种外形与红原鸡相似,但羽色变异较大,部分品种因人类培育变化极大,如供观赏的长尾型家鸡,体型巨大的肉鸡等等。家鸡白色型既有白化种,也有正常的白色种,种类丰富,不具体一一介绍。家鸡的祖先原鸡,别名红原鸡、茶花鸡,外形与家鸡极为相似,雄鸡踢长65-75厘米,重672-1450克;雌鸡体长42-46厘米,重485-1050克,自然分布于南亚至东南亚一带,共有bankiva、gallus、jabouillei、murghi、spadiceus等5个亚种。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和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西西南部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仅jabouillei和spadiceus2个亚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原鸡被引人澳大利亚、多米尼加、斐济、牙买加、马绍尔群岛、瑙鲁、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群岛、波多黎各、美国夏威夷群岛等地。(见上图,白化家鸡与原鸡对比)
原鸡栖息于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雨林、季雨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常绿阔叶林、稀树灌丛草地和耕作地边缘等生境中,栖息地海拔最高达1850米。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大多为3-5
或6-7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集成10-20只的大群。甚至到村落附近的耕地上与家鸡混群觅食。杂食性,食物中植物性食物成分占95.7%,动物性食物成分占4.3%。繁殖期2-10月,3-5月为高峰期,求偶发情姿态与家鸡相似。巢营于灌木草丛之间或林下地面凹处,属地面巢,十分简陋,成浅坑状,每窝产卵6-8枚,最多可达12枚。原鸡被驯化成家鸡,其历史悠久,影响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其对人类畜牧业的发展也意义深远。
7、白化野生盔珠鸡(见上图,具体见:盘点人工培育的二十大纯白色鸟类之二),鸡形目珠鸡科盔珠鸡属,该属共7种,分布于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雌雄羽色相似,为黑色基底上遍布白色点斑,因如同珍珠而得名,体型最大的为鹫珠鸡,分布最广泛也亦为最常见的种为盔珠鸡。盔珠鸡,也称普通珠鸡、珠鸡、盔顶珠鸡、珍珠鸡等,体长53-58厘米,重约1.3千克,野生盔珠鸡因具大型骨质冠而得名,头小,头和颈部裸露,裸露处皮肤色深或粗糙有皱折,头顶有角盔,身体滚圆,羽色黑白色缀有白色如珍珠般的圆点,翅膀短而圆,尾巴也短。盔珠鸡原产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马达加斯加岛和阿拉伯地区的一小部分,已知公认的亚种9个,被引入西印度群岛、巴西、澳大利亚和法国南部,现已驯化为家禽,广泛饲以肉用,或作家卫(稍遇惊扰即大声喧叫)。盔珠鸡野生的白化种相对少见,与正常种羽色差异较大,在大自然界极为醒目,更易遭受天敌草原雕、猛雕等大型猛禽天敌捕食。人工驯化的盔珠鸡因缺乏天敌,受人类保护和人工培育选择,白色型很常见,白色型既有白化种也有正常种,也是世界性的重要肉用禽种,我国不少地区也大量养殖。(见上图,白化野生盔珠鸡与野生正常种对比)
盔珠鸡喜欢长有灌丛或树林的温暖开阔干燥的稀树草原或农田,也常在公路或人类的花园中觅食。盔珠鸡群居,繁殖季节结群可多达25只,吃大量的蜱,可抑制莱姆病的传播。足强健,善走,每天能走10公里,受惊时发出刺耳的尖叫,常常是迅速奔跑而不是飞翔,但和其他鸡类一样,盔珠鸡也能迅速作短距离飞翔。盔珠鸡杂食性,食谱包括种子、水果、叶子、蜗牛、蜘蛛、蠕虫、昆虫和青蛙、蜥蜴、小型蛇哺和细小乳动物。盔珠鸡雄性好斗,雄性之间的打斗可导致对方或其他的受伤。盔珠鸡季节性繁殖,繁殖高峰期是夏季,巢穴较隐蔽,雌鸟通常产卵6-12枚,独自孵化,孵化期26-28天,有时多只雌鸟在同一巢穴产卵导致巢穴的卵数量较多,但雌鸟孵化时并不能像正常产卵巢穴那样覆盖全部的卵。人工饲养的珍珠鸡可用孵卵器进行孵化,且被观察到雌鸟并不是很称职的母亲,经常会弃巢而去。野生珍珠鸡能在野外存活最长达12年,天敌主要有大型猛禽和食肉兽,大量离群的未成鸟也经常因掉进排水沟而亡,成鸟有时被流浪者逮住吃掉。

欣赏鸡形目珠鸡科珠鸡属的盔珠鸡
欣赏鸡形目珠鸡科珠鸡属的盔珠鸡白化种
欣赏鸡形目珠鸡科珠鸡属的珍珠鸡白色型
欣赏鸡形目吐绶鸡科吐绶鸡属的野生火鸡
欣赏鸡形目吐绶鸡科吐绶鸡属的家火鸡
欣赏鸡形目吐绶鸡科吐绶鸡属的家火鸡
欣赏鸡形目雉科原鸡属的红原鸡
欣赏鸡形目雉科原鸡属的家鸡
欣赏鸡形目雉科原鸡属的家鸡(白色型)
欣赏鸡形目雉科鹑属的野生鹌鹑
欣赏鸡形目雉科鹑属的花脸鹌鹑
欣赏鸡形目齿鹑科(林鹑科)彩鹑属的彩鹑
欣赏鸡形目雉科鹑属的鹌鹑
欣赏鸡形目雉科鹑属的鹌鹑白化种
欣赏鸡形目雉科鹑属的日本鹌鹑
欣赏鸡形目雉科鹑属的蓝胸鹑
欣赏鸡形目雉科鹑属的蓝胸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