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病是由于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减退引起的一种皮肤及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或合成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白化病似乎没有界限,不仅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中常见到,如白化病人,动物界中白虎、白狮、白化鲸豚,在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均不难觅。对于大多数鸟类而言,白色并不算罕见,但对于不少物种而言白色的羽色就显得极为难得,乌鸦、黑美洲鹫、乌鸫、血雀、乌雕等众多鸟种,正如人类所言:天下乌鸦一般黑,确实自然界在乌鸦中找到浑身雪白的白鸦比登天还难,那些惊鸿一瞥的白色乌鸦并非天生品种而是患有白化病的病变种。大自然优胜劣汰规律是白化种极度稀缺的根源,适应环境者生存,不适应则面临淘汰,白化种往往因醒目的羽色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更难存活,其出现显得有无珍稀宝贵。本篇盘点自然界中那些珍稀而宝贵的患有白化病的鸟类,以供大家欣赏:
企鹅属楔翼总目,共1科6属18种,是现存鸟类中的另类,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游禽,体羽呈鳞片状,均匀分布于体表,骨骼沉重,胸骨有发达的龙骨突。企鹅常被当作是南极的象征,但最多种类却分布在南温带,其中南大洋中的岛屿、南美洲和新西兰较多,有6属13种企鹅营巢,如麦哲伦企鹅(见上图),其中有2个属限于澳新地区,而企鹅中最大的属角企鹅属也以澳新地区为分布中心。企鹅第二大属环企鹅属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甚至可到达赤道附近,而在南极大陆沿岸营巢的企鹅仅2属4种,亚南极2属2种,而完全生活在极地的只有王企鹅属的帝企鹅及阿德利企鹅2种。帝企鹅(见下图),别名皇企鹅,身高1米以上,体重可超过30千克,是体型最大的企鹅,也是唯一在南极大陆沿岸一带过冬的鸟类,并在冬季繁殖。白鳍企鹅属的小鳍脚企鹅(见上图),别名仙企鹅、小蓝企鹅小企鹅、蓝企鹅、神仙企鹅,普遍身高43厘米,体重约1千克,是体型最小的企鹅,头部和背部呈靛蓝色,耳部呈青灰色,腹部白色,鳍外部靛蓝色,内部一面则呈白色,分布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一带。同属的白翅鳍脚企鹅,分布于新西兰南岛东部,有时被并入小鳍脚企鹅。
企鹅科共同特征在于不能飞,脚生于身体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势;趾间有蹼;跖行性,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前肢成鳍状,羽毛短,羽毛间存留一层空气,用以保温,如王企鹅属的王企鹅(见上图),外形与帝企鹅相似,其躯体的大小仅次于帝企鹅,身高90厘米,体重约15-16千克。颈侧有一明显的橘黄色斑块,前肢发育成为鳍脚,适于划水,是南极企鹅中姿势最优雅、性情最温顺、外貌最漂亮的一种。王企鹅舌表面布满钉状乳头,适于取食甲壳类、乌贼和鱼类等。群居,栖息地遍布南极洲以及印度洋和大西洋南端的众多群岛上。企鹅能在-60℃的严寒中生活、繁殖,仅环企鹅属的4种生活在热带赤道,即洪堡企鹅、加拉帕戈斯企鹅、麦哲伦企鹅、黑脚企鹅,是分布最靠北的企鹅。
1、白化非洲企鹅(见上图),企鹅目企鹅科环企鹅属,该属共4种,另外三种为麦哲伦企鹅、洪堡企鹅、加拉帕戈斯企鹅(加岛环企鹅,科隆企鹅)。其中,加拉帕戈斯企鹅是所有企鹅中分布最北端的企鹅,是唯一野生于赤道北部的企鹅。非洲企鹅,别名南非斑点环企鹅、斑嘴环企鹅、黑足企鹅、黑脚企鹅,身高大约60-70公分体重2-3公斤,以其像驴一样难以置信的持续的嚎叫声而著称,因而常被称为“叫驴企鹅”,因脚为黑色又名黑脚企鹅。非洲企鹅久居非洲西南海域的岛屿上,是唯一生长在非洲的企鹅。主要以沙丁鱼、凤尾鱼等浅水鱼类为食,主要天敌为鲨鱼、海豹、虎鲸等掠食物种。非洲企鹅实行一夫一妻制,繁殖期在11-3月间,一般会产下2-4枚卵,孵化28天,喂养小企鹅3个月之久。(上图,白化种与普通种对比)
非洲企鹅水中游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0公里,潜水时间约2分钟,是一种较为珍贵的企鹅品种,也是非洲独有的珍稀品种。1910年时非洲企鹅约有150万只,由于人类大量掠取企鹅蛋及海洋污染,到20世纪末非洲企鹅的数量已锐减了90%,而且仍在继续减少。
20世纪初约有约有150万只,到20世纪末只剩约15万只。非洲企鹅出现白化症的概率仅有1百万分之一,白色企鹅的出现极为难得而珍贵,浑身雪白的羽色与普通的黑背白腹熊猫色差异较大,不过好歹非洲企鹅身上有不少白色,比白化几维鸟、美洲鸵显得更自然。2002年,一只白色小非洲企鹅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动物园,该小企鹅被命名为“雪花莲”。
2、白化黄眼企鹅(见上图),企鹅目企鹅科黄眼企鹅属,该属仅黄眼企鹅1种。黄眼企鹅身高70厘米,体重5-6千克,体型仅次于帝企鹅与王企鹅,毛色白棕相间,和一般黑白毛色分明的企鹅长相不太相同,黄色的眼睛头上的那条黄带条纹,以及黄色的虹膜,分布在新西兰的南岛、斯图尔特岛、奥克兰群岛及坎贝尔岛。居住于新西兰南岛们的企鹅保护区内,既不住在冰上,也不住在岩石上,而是住在海边的灌木丛中。白天出海觅食,到了傍晚才回到隐秘的巢中过夜,叫声尖锐且刺耳。黄眼企鹅的白化种与正常体看起来差异较大,白化种体色颠覆人类对该物种的认知。研究黄眼企鹅更为接近冠企鹅属,是新西兰南岛东南及其亚南极群岛之特有品种。(上图,白化种与普通种对比)
黄眼企鹅适应能力弱,喜温凉,主要以鱼、乌贼为主食,成鸟主要天敌为鲨鱼、海豹、虎鲸等海洋掠食物种。黄眼企鹅是现存企鹅中最不喜欢群聚的种类,也是数量最为稀少的物种,非常具有家庭概念,与其它企鹅成群栖息在一起不同,而是以家庭为单位各自筑巢生活,早出晚归型的,天天出海、天天回巢,每当黄昏时分,黄眼企鹅会成群结队地由海中返回陆上的巢窝,配偶终身,每次产卵2枚,但小企鹅死亡率很高,仅有百分之十五的企鹅活过一岁。黄眼企鹅除最大威胁除了栖地减少之外,猫、鼠类的肉食动物捕食对该物种繁衍影响极大,总数不到五千只,约1500对,是现有18种企鹅中数量最少的种类,已被列为濒临绝种动物,属于保育类的动物。
3、白化皇家企鹅(见上图),企鹅目企鹅科冠企鹅属,该属也称角企鹅属,共6种,外形相似,除皇家企鹅外,另外5种为冠毛企鹅(竖毛企鹅)、跳岩企鹅(冠企鹅)、峡湾企鹅(凤冠企鹅、福德兰企鹅)、长冠企鹅(马可罗尼企鹅)、史纳尔岛企鹅(史氏角企鹅),头部有黄色羽冠,在陆地上活动比较敏捷,在新西兰的有些种群可进入森林。皇家企鹅身高可达约76厘米,外形像马可罗尼企鹅,区别在于脸较白且喙较小,有的认为皇家企鹅是马可罗尼企鹅的一个变种。该种白化种呈黄白色,比较珍贵,非常醒目,在正常种群中显得格外鹤立鸡群。(上图,白化种与普通种对比)
皇家企鹅与同科的帝企鹅、王企鹅虽名称上相似,但二者不相关。皇家企鹅属于冠企鹅属,帝企鹅、王企鹅为王企鹅属。皇家企鹅同该属的其他成员,长相非常漂亮,冠羽在企鹅中最为发达,亦极为醒目。皇家企鹅以极大规模的族群聚集,通常在每年春末繁殖,每次产二个蛋,亦只有第二个蛋会被孵抱,孵化期约6周,幼鹅在次年1、2月左右即成熟独立。通常在每年春末繁殖,每次产二个蛋,只有第二个蛋会被孵抱,孵化期约6周,幼企鹅在次年1、2月左右即成熟独立。皇家企鹅是澳属亚南极的玛奎丽岛之独有品种,其曾受相当的捕杀,现今其总数约有300万只。
4、白化凤头黄眉企鹅(见上图),企鹅目企鹅科冠企鹅属,该属也称角企鹅属,共6种。凤头黄眉企鹅,别名跳岩企鹅,体长55-65厘米,体重2.5-4.5千克,是该属体型最小的成员,因眼睛上有一簇长长的黄色羽毛而被称为凤头黄眉企鹅,又因为喜欢以双脚跳跃的方式在岩石上前进而得名跳岩企鹅。不同于其他的大多黑白企鹅,该种喙红色或橙色,腹部白色和黑色相错,拥有着“鸡冠头”,头部两旁,在眼睛上方和耳朵两侧,有不相连的金黄色的装饰翎毛,会竖起来;红色的眼睛;明亮的黄色尖眉毛和粉红色的脚。凤头黄眉企鹅分布于亚南极地区、非洲、南美洲的南端地,共有3个亚种,具有适应海中游泳和潜水生活的身体结构,主要以沙丁鱼、磷虾等为食。寿命15年。白化种与正常种相比比较显眼,羽色黄白色,眉毛黄色,非常上镜。
凤头黄眉企鹅群居,善跳跃,是所有企鹅中的攀越能手,不像其他种类的企鹅一样笨拙地摇摆越过障碍物,而是喜欢跳过陡峭的岩石,往前一步可以跳30厘米高,因此得名跳岩企鹅。该物种以暴躁的脾气及凶悍出名,是最具攻击性的一种企鹅。在海上漂泊数月后,凤头黄眉企鹅会上岛聚集成群,繁衍后代。每年都会返回到同一片繁殖区,而且经常会返回同一个巢穴,甚至通常都会寻找去年的伴侣。通常筑巢在松动的石块或陡峭岩壁间的洞穴,有双强而有力的脚,倘若有其它生物企图接近,会毫不客气地用坚硬锐利的喙展开攻击。繁殖期在7至11月间,雌鸟每次产卵2枚,但一般只有第二枚卵被孵化,亲鸟轮流孵卵10至15天。孵化期约为35天。小黄眉企鹅生长得比较快,在破壳10周后就可以下海游泳。
5、白化巴布亚企鹅(见上图),企鹅目企鹅科阿德利企鹅属,该属共3种,另2种为帽带企鹅(南极企鹅)和阿德利企鹅,巴布亚企鹅与帽带企鹅亲缘关系最近。巴布亚企鹅,别名白眉企鹅、金图企鹅、绅士企鹅,体形较大,体长75-90厘米,体重5.5-6千克,与黄眼企鹅体型相同,继帝企鹅和王企鹅之后体型最大的企鹅物种,眼睛上方有一个明显的白斑,嘴细长,嘴角呈红色,眼角处有一个红色的三角形,显得眉清目秀。因其模样憨态有趣,有如绅士一般,十分可爱,因而俗称“绅士企鹅”。幼企鹅背部呈灰色,腹部呈白色。栖息于南极半岛和南大洋中的岛屿上。生活在较南地区的巴布亚企鹅以吃磷虾为主,生活在较北的则较多以鱼类为食。该种白化种体色黄白色,在正常种群中特别醒目,也比较罕见。(上图,白化种与普通种对比)
巴布亚企鹅是非常漂亮的企鹅,也是企鹅家族中最快速的泳手,游泳的时速可达36公里。通常在近海较浅处觅食,主要食物为鱼和南极磷虾,特别是磷虾。很多南极地区的岛屿都是巴布亚企鹅的繁殖地。最主要的几个巴布亚企鹅族群均在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和凯尔盖朗群岛;也有一些巴布亚企鹅在麦夸里岛、赫德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极半岛繁殖。全球每年有逾300,000对巴布亚企鹅在各地进行繁殖。11月来到栖息地交配,12月底-1月左右产下雏鸟,之后1-3月份就由父母抚育雏鸟,一直到夏季结束。
巴布亚企鹅非常胆小,当人们靠近它时,会很快地逃走。主要天敌为海狮、豹海豹和虎鲸、贼鸥,贼鸥掠食其卵与幼雏。
6、白化帽带企鹅(见上图),企鹅目企鹅科阿德利企鹅属。帽带企鹅,别名警官企鹅、南极企鹅、颊带企鹅、胡须企鹅、纹颊企鹅、颔带企鹅,体长72厘米,平均重约4千克,与同属的阿德利企鹅长得相似,眼圈为白色,头部呈蓝绿色,嘴为黑色,嘴角有细长羽毛,腿短,爪黑。羽毛由黑、白两色组成,它们的头部、背部、尾部、翼背面、下颌为黑色,其余部分均为白色。该种最明显特征是头部下面有一条黑色的纹带,使它们看上去好像在戴着盔帽一般,故又称颊带企鹅,也最容易被辨认的企鹅之一。栖息在南极洲,活动在在南大西洋海域,还有一小部分生活在新西兰南部。该种的白化种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浑身近乎白色的体色倒是极为罕见。(上图,白化种与普通种对比)
帽带企鹅是最大胆和最具侵略性的企鹅之一。食物包括小型的浅水生活动物、磷虾、小型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的甲壳类动物。它们是岸边的掠食者,常会在浮冰上觅食,当然它们亦偶尔会在远岸的海洋出现。喜欢在离自己繁殖地不远的地方掠食。南桑威奇群岛是南极企鹅的主要聚集地,大约有200万只的帽带企鹅在此繁衍生息,这样庞大的数量,几乎占去了所有南极帽带企鹅总数的三分之一。繁殖期,帽带企鹅在陆地上筑起一个个由石头组成圆形的巢,每次孵约两枚卵,而孵卵则由雄性和雌性轮流进行,为期5至10天。亦会在冰山上进行繁殖。幼企鹅会约35天后孵化,初生时,其背部和腹部分别有灰色和白色的绒毛。幼企鹅在巢中多逗20至30天之后就会离巢。在出生后50至60天后会换毛,换为成体的毛之后就可以出海。
7、白化阿德利企鹅(见上图),企鹅目企鹅科阿德利企鹅属。阿德利企鹅,别名阿黛利企鹅,体长46-75厘米,体重4-6千克,眼圈为白色,头部呈蓝绿色,嘴为黑色,嘴角有细长羽毛,腿短,爪黑。羽毛由黑、白两色组成,它们的头部、背部、尾部、翼背面、下颌为黑色,其余部分均为白色。阿德利企鹅分布广,环绕南极的海岸及附近岛屿,在海洋中越冬,是南极最常见的企鹅。冬天时它们常成群结队出现在浮冰或冰山上活动,春天一到即返回其陆地栖息处。该种白化种同该科其他的白化种与普通种体色相差较大,非常醒目,白化种也非常少见。
阿德利企鹅具有攻击性,不能飞、善游泳和潜水、走路摇摆,能将腹部贴在冰面上滑行,以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等为食,当繁殖季节结束,水开始结冰之时准备离开,最主要天敌为环海豹。阿德利企鹅分布于南极洲、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因全球气候变暖,更多的降雪掩埋了阿德利企鹅每年春天回来筑巢的岩层,也颠覆了南极半岛食物链的构成,生活在浮冰下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而以浮游生物为主食的磷虾同样也未能幸免,数量锐减八成,而磷虾正是企鹅的重要食物,原本也是企鹅主要栖息地的南极半岛上,阿德利企鹅数量在过去30年间急剧减少了近九成,在那里的最大族群已经灭绝。企鹅科其他不少物种也因人类对大自然破坏及栖息地侵占等而沦为濒危物种。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环企鹅属的麦哲伦企鹅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王企鹅属的帝企鹅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白鳍企鹅属的白鳍企鹅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王企鹅属的王企鹅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环企鹅属的非洲企鹅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黄眼企鹅属的黄眼企鹅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角企鹅属的皇家企鹅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角企鹅属的凤冠企鹅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角企鹅属的凤头黄眉企鹅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角企鹅属的凤头黄眉企鹅(白化种)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阿德利企鹅属的巴布亚企鹅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阿德利企鹅属的巴布亚企鹅(白化种)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阿德利企鹅属的帽带企鹅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阿德利企鹅属的帽带企鹅(白化种)
欣赏企鹅目企鹅科阿德利企鹅属的阿德利企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