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自然界鸟类中的十五大另类“白雪公主”

除白化病和特例外,自然界中羽色纯白色或近纯白色的鸟类所占鸟种的比例极小,那些鸟类的“白雪公主”尤其显得十分珍贵难得,人类技术的进步驯化培育出众多自然界几乎很难见到的“白雪公主”大大丰富了鸟类的品种,如我在前面《盘点人工培育的二十大纯白色鸟类》、《总结篇:盘点人工培育的二十大纯白色鸟类》和《盘点自然界鸟类中二十大“白雪公主”》等系列中归纳介绍过。自然界中还有一些另类的白色鸟种,如著名的雪鸮、矛隼、岩鹭等鸟种,羽色变化很大,有些外形十分独特,本系列难免挂一漏万,仅盘点本人心目中十五大另类鸟类的“白雪公主”。


白色是涉禽鹭科的常见羽色,如池鹭属翅膀白色的爪哇池鹭、白翅黄池鹭(见上图)、鹭属腹部白色的白腹鹭、白鹭属的三色鹭,啸鹭属灰白色的啸鹭,黑顶鹭属通体黄白的蓝嘴黑顶鹭(见上图),羽色洁白如玉的牛背鹭、大白鹭、雪鹭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鹭属(具体见盘点自然界鸟类中二十大“白雪公主”之三),该属盛产鸟类的“白雪公主”,如大白鹭、中白鹭、黄嘴白鹭和雪鹭体羽皆是全白,羽冠或蓑羽漂亮,也是白色鸟类中最优美的物种之一,但该属的岩鹭、棕颈鹭、小蓝鹭等物种却极不寻常,白色型与暗色型并存,甚至浑身洁白的鹭鸟较少。鹭属的大蓝鹭仅在部分地区出产的白色种类,十分独特。

1、岩鹭(白色型)

类
别:涉禽 科 属:鹳形目鹭科白鹭属
原产地区:亚洲、澳洲 濒危指数:濒危
美丽指数:★★★★★
白色指数:★★★★


与鹭鸟中近远亲的马岛池鹭、牛背鹭因繁殖期的缘故导致与非繁殖期(白色)羽色变化较大不同,岩鹭天生就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色型,且非属物种的变异,在鹭鸟中也算是独具一格。岩鹭(见上图),别名黑鹭,鹳形目鹭科白鹭属,体长为60-75厘米,外形似白鹭但腿较短和栖息地不同,有白色型和灰色型两种类型。岩鹭灰色型较常见,体羽全部灰色,从颏、喉至前颈有一白线。头部有羽冠,胸部与背部有细长的白色蓑羽,嘴褐灰色,亦有喉部白色的个体,以灰型居多。岩鹭因环境污染与破坏,导致它们的种群数量减少,被列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该物种也是世界级濒危鸟类。


岩鹭白色型十分稀少,全身白色,脸部裸露的皮肤为黄绿色,眼睛和嘴通常为黄色,脚为黄绿色,趾为黄色,繁殖期间头后部和前颈下部生有长的披针形饰羽,背部有长的蓑羽,但仅抵达尾羽的基部。冬季头部、背部和前颈的饰羽消失。白色型与白鹭、黄嘴白鹭等难以区别,仅嘴较为粗厚,直到先端才变细的特点较为突出,不象白鹭或黄嘴白鹭的嘴那样逐渐变细变尖。另外,岩鹭脚较为粗短,胫下部裸露的部分少,飞行时脚超出尾羽的部分也少,而白鹭和黄嘴白鹭的脚较为细长,胫下部裸露得多,飞翔时脚远远超出尾羽的外面;白鹭和黄嘴白鹭背部蓑羽均超过了尾羽的端部,而岩鹭则仅达到尾羽的基部。


岩鹭分布于东亚和西太平洋沿海并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中国偶在海南岛、香港、台湾、澎湖列岛及南沙群岛繁殖。福建、浙江及广东沿海有候鸟。岩鹭亚种2个,我国仅产指名亚种,是典型的海岸鸟类,主要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沿海海岸一带,尤其喜欢栖息在多岩礁的海岛和海岸岩石上,只有非繁殖期才偶尔四处游荡,这也是它与其他鹭类在习性上的区别之一。大多在白天活动,但以黄昏时分活动更为频繁。性情羞怯,孤独好静,不易接近,除了繁殖期外,常常单独活动,多在沿海边的岩礁上静静地觅食或者缓慢地走动,有时也伫立在较为隐蔽的水边岩礁上,身体呈驼背状,长时间站着不动。主要以鱼类、虾、蟹、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常常到成群繁殖的鸥类中间偷吃亲鸟带给雏鸟的鱼类等食物,每年4—6月繁殖,营巢于海岛岩壁的缝隙或平台上,也在树上或低矮的灌木上营巢。每窝产卵2一5枚,卵的颜色为淡青色或淡绿色。

2、棕颈鹭(白色型)

类
别:涉禽 科 属:鹳形目鹭科白鹭属
原产地区:美洲 濒危指数:近危
美丽指数:★★★★★
白色指数:★★★★★


岩鹭远在美洲的近亲棕颈鹭虽长相与岩鹭有差别,却同样拥有两个不同色型,可谓与岩鹭是真正“亲兄弟”了。棕颈鹭(见上图),别名红鹭,鹳形目鹭科白鹭属,体型明显大于白鹭属的其他成员但小于大白鹭和大蓝鹭,身长68-82厘米,翼展116-125厘米,体重364-870克。两性很相似,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嘴长而尖直,嘴呈粉红色尖端黑色,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腿和脚蓝黑色。繁殖期,雄性头部的丝状蓑羽突出,颈部和背部均有较厚的饰羽。幼鸟的身体、头部和颈部均呈棕色。成鸟色型两个,暗色型成鸟身羽很暗,呈石板蓝色,头部和颈部是蓬松的毛茸茸的红色羽毛。白色型全身羽毛洁白。


棕颈鹭分布于美国南部到墨西哥、洪都拉斯、巴拿马、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亚种2个,栖息于热带沼泽,以鱼、虾、蛙等水种生物及昆虫为食,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棕颈鹭被认为是最活跃的白鹭之一,通常可以看到它们在水浅的区域活动,相比其他苍鹭和白鹭猎物更为积极,使用自己的翅膀的阴影以减少水的强光而达到猎鱼的目的。棕颈鹭的叫声是一种低沉嘶哑的喉音,繁殖期三月初至七月下旬,两性共同筑巢,巢通常位于沿海岛屿。繁殖的领地经常与苍鹭、白鹭等其他鹭鸟和鸬鹚、琵鹭等鸟种相杂,在树上或灌木枝通用枝条筑造浅巢。每巢通常产卵3-4枚,卵呈蓝色无斑点。雏为晚成性,3-4岁性成熟,寿命可达12年。棕颈鹭的雏鸟和卵天敌主要是浣熊、郊狼、大尾黑拟八哥。


两只棕颈鹭的深色雌雄亲鸟能繁殖出白色后代,但两只白色雌雄亲鸟不会繁殖出深色的后代,而一只深色和一只白色的两只亲鸟繁殖的后代几乎通常都是深色的。白色型的棕颈鹭曾一度被认为是独立的物种,在德克萨斯白色型仅棕颈鹭总数的10-20%。在上世纪50年代,白色型的棕颈鹭在美国仅占棕颈鹭总数的4%。
棕颈鹭因其羽毛被人类用于装饰衣帽曾导致被大量狩猎直到19世纪末,该物种的数量也一度几近灭绝,1918年候鸟条约法案被通过后,该物种数量虽在缓慢恢复,数量达到1500-2000只,几乎都在德克萨斯州,但因栖息地被破坏和开发、农药污染,该物种被列为近危物种,且在德克萨斯受到特殊的保护。

3、小蓝鹭(未成鸟)

类
别:涉禽 科 属:鹳形目鹭科白鹭属
原产地区:美洲 濒危指数:濒危
美丽指数:★★★★★
白色指数:★★★★★


在鸟种中未成鸟和成鸟体色差距甚大到不算太罕见,但未成鸟与成鸟截然羽色不同的非常稀少,代表鸟种首推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小蓝鹭。小蓝鹭(见上图),体长约60厘米,翼展102厘米,体重325克,两性相似,成鸟头部羽毛蓝色,颈部棕紫色。身体的其余部分一律暗灰蓝色。嘴向下稍微弯曲,嘴基较大具深灰色或蓝色尖端黑色。喙基处和眼睛周围有裸露的灰绿色皮肤。脖子长在休息或飞行中形成S形。腿长,繁殖期头和脖子上羽毛的颜色更鲜明。未成熟的幼鸟除翼尖黑色外,其他羽毛白色,腿灰色或浅绿色。幼鸟在4个月大时第一次换蓝羽毛。在2岁成年后完全变成暗蓝色。


小蓝鹭分布于美洲地区,从美国沿海州郡到中美洲、加勒比南部至南美的秘鲁和乌拉圭,主要栖息于热带沼泽,在红树林和泥滩等半咸水或咸水的环境也可发现它们的踪迹,分布高度从海平面到安第斯山脉的3000米高度都有分布,冬季从美洲北部迁移到南方。主要是以水生节肢动物为食,兼食小鱼、青蛙、甲虫、蟋蟀,蚱蜢和蜘蛛和啮齿动物。小蓝鹭性情孤独,但繁殖筑巢时与其他鹭鸟杂处。繁殖期在每年的4月,造巢小而简陋,雌鸟产3-5枚蓝绿色的卵。孵化期20-23天,42-49天离巢。幼鸟1岁性成熟。寿命14年。


小蓝鹭是鹭鸟中唯一的一种成鸟和未成鸟羽色完全不同的物种,成鸟为蓝色,未成鸟则几乎是全白色。小蓝鹭的白色未成鸟常常混入雪鹭群中,而雪鹭对小蓝鹭未成鸟的容忍度明显好于小蓝鹭的成鸟。小蓝鹭未成鸟同雪鹭一起明显能捕到更多鱼,也能得到鹭群的保护,而雪鹭群因小蓝鹭的未成鸟加入使得鸟群数量更大从而可更好地抵御掠食者。正因上述原因,小蓝鹭在头一年仍保持羽色白色,在它们的第一个春季羽毛开始向成鸟发展,羽色变成蓝白的斑驳色。小蓝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4、大蓝鹭(白色型)

类
别:涉禽 科 属:鹳形目鹭科鹭属
原产地区:美洲
濒危指数:低危
美丽指数:★★★★★
白色指数:★★★★★


与岩鹭、棕颈鹭相似羽色也有白色型的鹭鸟还有美洲著名的大蓝鹭。大蓝鹭的亲戚是欧亚的苍鹭而非美洲的小蓝鹭。大蓝鹭(见上图),体长91-137厘米,翼展161-201厘米,体高115-138厘米,体重1.82-3.6千克,鹳形目鹭科鹭属,是北美体型最大的鹭鸟,也是鹭科体型仅次于巨鹭、白腹鹭的第三大物种。大蓝鹭虽体型上略比大白鹭高,但体重约是大白鹭的2倍,是巨鹭体重的1/2。大蓝鹭外形与苍鹭非常相似,除白色通体白色外似大白鹭和Würdemann's
种白头蓝身的外,一般全身大部分羽毛呈灰蓝色羽毛,胸口和背部有丝状羽饰,鸟喙尖而长、黄色,长腿,眼睛黑色,额和头顶白色,枕部有两枚黑色长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悬垂于头后,状如辫子。颈灰蓝色。两肩和下背被有矛状长羽,羽端分散如丝、颜色为灰褐色;尾暗褐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颏、喉白色,前颈基部有银灰色或白色长的矛状饰羽。


大蓝鹭是北美洲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加拉帕戈斯群岛(沙漠与高山地区除外)一种常见的鸟类,偶尔流浪到欧洲。亚种5个,栖息地包括淡水和咸水沼泽、红树林、洪积草原、湖畔和海岸等多种生态,经常在湖泊或者湿地附近的树上筑巢,形成只含单一物种的聚落,但是有时候也会与属于其他物种的鹭混居。一个群集的大小约社5至500个巢之间,平均每个群集有150个巢。雌鸟在巢中下3-6只浅蓝色的蛋,父母每年只会养大一只雏鸟,孵化期28天。可日间或晚上均在浅水或水边觅食,但通常于黎明和黄昏时觅食,主要以鱼类、蛙类为食,也吃昆虫、虾、蛇、龟、啮齿类和小鸟等。大蓝鹭独自觅食,由于体型较大,故可于其他鹭无法到达的深水区觅食,用长而尖的喙刺穿鱼或青蛙,然后整个吞咽,有时因为猎物过大而被噎死。


大蓝鹭的白色型也被称为“大白鹭”,通体白色,形似大白鹭但体型较大且足黄色而非黑色,平均体型较其他色型大,重2-3.39千克,雄鸟平均体重3.02千克,雌鸟平均体重2.57千克,该种群仅出现于加勒比海部分地区和佛罗里达南部地区,主要栖息于咸水地区,曾一度被认为是独立的物种。大蓝鹭洛矶山以东靠北的种群每年冬季会迁移到中美洲或者南美洲北部。美国南部和太平洋岸的种群则属留鸟。大蓝鹭的雏鸟和鸟卵主要天敌为红头美洲鹫、渡鸦、短嘴鸦、红尾鵟、美洲黑熊、浣熊等,成鸟自然界中天敌较少,但金雕、白头海雕、美洲雕鸮、栗翅鹰偶尔也捕食成鸟特别是未成鸟,美洲短吻鳄、美洲鳄偶尔也捕食它们,最大的威胁则来自人类对其栖息地的破坏与侵占、采集鸟卵和狩猎等,该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4、黄喉岩鹭(白色型)

类
别:涉禽 科 属:鹳形目鹭科白鹭属
原产地区:亚欧洲 濒危指数:濒危
美丽指数:★★★★★
白色指数:★★★★★


黄喉岩鹭(见上图),别名西礁鹭,虽名为“岩鹭”也同为鹭科的白鹭属,且与岩鹭相同栖息于海岸礁石一带,却非岩鹭的亚种,而是与小白鹭关系剪不断理换乱。黄喉岩鹭体型中等,外形酷似小白鹭,有白色型和灰色型两种,灰色型喉部白色可区别其他任何鹭鸟,外形同白色型,而黄喉岩鹭的白色型通体白色与小白鹭易混淆,但其喙比小白鹭的喙更大且颜色更浅,腿较粗呈黄色,觅食时较小白鹭更活跃,有时利用张开翅膀或其自身阴影遮住水面来捕食。繁殖季节,黄喉岩鹭腿和脸部的皮肤呈红色,背部两侧有两根长羽。黄喉岩鹭与小白鹭在体型、大小和觅食习性上也都有区别,有的认为作为独立的物种,但有的研究认为小白鹭和黄喉岩鹭能混种,故将黄喉白鹭作为小白鹭的一个亚种,有的认为二者繁殖季节不相同,有的认为在摩洛哥和肯尼亚发生杂交,总之黄喉岩鹭在分类上依旧争论不休。


黄喉岩鹭分布于南欧、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主要沿海岸线分布于热带西非、红海、波斯湾,往东至印度。它也曾出现在印度的拉克沙群岛和斯里兰卡的奇洛。指名亚种在西非繁殖区从毛里塔尼亚到加蓬,也出现于加纳利群岛,少量种群繁殖于西班牙。schistacea亚种分布沿着红海东海岸直至印度海岸,已知繁殖地有印度东海岸的布利格德湖,偶尔会出现于内陆。黄喉岩鹭会流浪到北美、南美和加勒比群岛。黄喉岩鹭捕食猎物时,常在浅水中来回奔跑或用脚或拍打翅膀来搅动水面以惊扰猎物,有时也会呆在原地守株待兔,猎物包括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在沿海地区,它们常捕捉弹涂鱼。像其他鹭鸟,黄喉岩鹭平时很安静,受惊扰或靠近其巢穴时会发出kwok或刺耳的叫声。


黄喉岩鹭在沿海岛屿繁殖,在红海地区的繁殖季节是六至八月份。指名亚种在西非繁殖季节为四月下旬至九月,在印度为四月到八月的雨季期间,在斯里兰卡奇洛为5月底。大部分的黄喉岩鹭繁殖地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红树林。通常自己筑巢,有时也使用其他白鹭属或鹭属的巢,巢穴建在树上或灌木丛上,雌鸟产卵3-4枚,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3-24天,雏鸟灰白色。鼠会吃黄喉岩鹭的鸟卵,乌鸦和猫则会捕食其雏鸟,幼鸟约一个月后离巢。


欣赏鹳形目鹭科池鹭属的爪哇池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池鹭属的白翅黄池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鹭属的白腹鹭(极危)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三色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啸鹭属的啸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黑顶鹭属的蓝嘴黑顶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岩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棕颈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小蓝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鹭属的大蓝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鹭属的巨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小白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黄喉岩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岩鹭、黄喉岩鹭、小白鹭(对比)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岩鹭、黄喉岩鹭(暗色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