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自然界鸟类中二十大“白雪公主”

以丹顶鹤、白鹳、白琵鹭、白鹮、白鹭(具体见:二十大奇特弯嘴鸟类大盘点之四)等为代表的中大型涉禽中白色更是主要色调,中小型涉禽中不少鸟种对白色也非常青睐,涉禽鸻形目的反嘴鹬科的黑翅长脚鹬、斑长脚鹬(见下图)、安第斯反嘴鹬等都是黑白型鹬鸟。蟹鸻科单一物种蟹鸻(见下图),体长约40厘米,以蟹为主食,也吃软体动物和蠕虫等,在沙地的洞穴中筑巢,是鹬鸻类中唯一在洞穴中筑巢的种类,性温和,鸣声嘈杂,分布于非洲东部、马达加斯加岛、中东和南亚的海岸,最东到达印度的安达曼群岛。


涉禽与游禽同一样盛产白色鸟类,如鹳鸟家族,著名的物种鹳科鹳属的白鹳、东方白鹳,体型较大,成鸟体羽主要为纯白色,翅膀宽而长,仅覆羽为黑色带有绿色或紫色光泽,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内侧初级和次级飞羽除羽缘和羽尖外均为银灰色,又如裸颈鹳除头颈部外身体为白色,黑头鹮鹳的羽色几乎为白色。鹮科鹮属的白鹮、蓑羽白鹮、埃及圣鹮(具体见二十大奇特弯嘴鸟类大盘点之四)的羽色也基本上以白色为主,美洲白鹮更是接近与全白。最典型的白色鸟种为鹭科不少物种,几乎通体全白,如常见的牛背鹭、濒危的马岛池鹭,白鹭属共12种4亚种,白鹭、大白鹭、中白鹭、黄嘴白鹭、雪鹭、岩鹭(白色型)都是鸟类中真正的白雪公主,不仅通体雪白,繁殖季节,白色的漂亮羽冠醒目更显得极为高贵大气,是鸟类家族最漂亮的一类。

11、雪鹭:水滨仙子

类
别:涉禽 科 属:鹳形目鹭科白鹭属
原产地区:美洲 濒危指数:濒危
美丽指数:★★★★★
白色指数:★★★★★


鹳形目鹭科的白鹭属两性相似,“白雪公主”姿色各异,如漂亮的黄嘴白鹭。大白鹭(见上图),别名白鹭鸶、鹭鸶、大白鹤、雪客等,体长约90厘米,体重625-1100克,为白鹭属中体型最大者,成鸟夏羽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嘴基绿黑色,头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间着生成丛的长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过尾羽尖端10多厘米;冬羽的成鸟背无蓑羽,头无羽冠,嘴黄色,眼先裸露部分黄绿色。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亚种4个,我国有指名亚种和普通亚种亚2个,见于全国,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河流、湖泊、水田、海滨、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小白鹭(见上图),别名白鹭、白鹭鸶、鸶禽、白鸟、白鹤等,体长535-587厘米,体重330-540克,体形纤瘦,全身白色;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长羽,背、胸均披蓑羽,分布于欧亚、非洲、澳洲,亚种6个,我国近有指名亚种,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寻食时不结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单独在河滩、湖边觅食。


白鹭属最漂亮的物种为雪鹭(见上图),外形与旧大陆的小白鹭非常相似,体长56-66厘米,重375克,翼展达100厘米,雌雄同色,全身羽毛均为白色,喙长而尖直呈黑色,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腿修长黑色季节性变成黄色。成鸟繁殖季节鼻孔和眼睛之间的区域会由黄色变成红色,背部长出向后弯曲的羽毛,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腿部被羽。雪鹭分布于北美地区、中美洲和南美洲,亚种2个,繁殖栖息地在五大湖南部和美国西南部至南美洲的大片内陆地区和沿岸湿地。部分雪鹭会永久居留在在较温暖的地点,北方群体在冬天会迁徙到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越冬。


雪鹭栖息于江湖滨岸、沼泽地带、河岸,红树林,浅湖、潮间带泥滩、河口和草原。白昼或黄昏活动,以鱼、甲壳类、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为食,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或者在开阔牧场中觅食由家畜惊扰钻出地面的昆虫。生性活泼。常与其他的涉禽成群筑巢,一般在乔木和灌木树枝上较平的地方筑扁平的浅巢。通常产3-4蓝绿色卵,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0-21天。雏鸟为晚成性。因羽毛美丽羽毛贸易导致该物种大量被猎杀,种群数量曾降低至危险的低水平,羽毛贸易中断后,雪鹭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12、马岛池鹭:鹭鸟宝石

类
别:涉禽 科 属:鹳形目鹭科池鹭属
原产地区:非洲 濒危指数:濒危
美丽指数:★★★★★
白色指数:★★★★★


马岛池鹭(见上图),别名马达加斯加群岛池鹭,为鹳形目鹭科池鹭属,该属共6种,常见种为池鹭。马岛池鹭身长45-48厘米,外形似池鹭,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眼睛周围裸露的皮肤呈蓝色,喙蓝色尖端黑色,腿红色,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圆尾,尾羽12枚,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羽冠有较长,延伸到背部,非繁殖期羽色纯白色。繁殖期羽衣变化大,繁殖期变成条纹状的棕色,且冠羽延伸呈矛状,羽冠变得完全的褐色。虹膜金黄色,跗蹠及趾浅黄色。马岛池鹭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的红树林、河流、湖泊、沼泽、河口水域、耕地。


马岛池鹭常群居,白昼或展昏活动,以鱼、虾、蛙及昆虫等水生物为食,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为迁徙鸟类。繁殖期多为群居,在树上、灌丛上或地面上用枝条筑造浅巢。每巢产卵3-6枚,卵呈蓝色、白色或皮黄色,无斑点。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马岛池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濒危(EN)。

13、牛背鹭:放牛郎

类
别:涉禽 科 属:鹳形目鹭科牛背鹭属
原产地区:全球 濒危指数:低危
美丽指数:★★★★★
白色指数:★★★★★


牛背鹭(见上图),别名黄头鹭、畜鹭、放牛郎,鹳形目鹭科牛背鹭属单一物种,体长467-549厘米,体重325-440克,体较其他鹭肥胖,嘴和颈亦明显较其他鹭短粗。虹膜金黄色,嘴、眼先、眼周裸露皮肤黄色,跗蹠和趾黑色。夏羽大都白色,头和颈橙黄色,前颈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发状的橙黄色长形饰羽,前颈饰羽长达胸部,背部饰羽向后长达尾部,尾和其余体羽白色。冬羽通体全白色,个别头顶缀有黄色,无发丝状饰羽。分布于全球温带地区,包括指名、普通、印度洋3个亚种,被引进英属印度洋领地、厄瓜多尔、牙买加、美国,中国见于长江以南各省,是博茨瓦纳的国鸟。


牛背鹭栖息于平原草地、牧场、湖泊、水库、山脚平原和低山水田、池塘、旱田和沼泽地上,是唯一不以鱼类为食而以昆虫为主食的鹭类,常成对或3-5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单独或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与水牛、羚羊、鹿、马等食草动物互利共生,特别是与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关系,常跟随在家畜后捕食被家畜从水草中惊飞的昆虫,也因常在牛背上歇息而得名牛背鹭。性活跃而温驯,不甚怕人,活动时寂静无声。繁殖期4-7月,营巢于树上或竹林上。常成群营群巢,也常与白鹭和夜鹭在一起营巢。每窝产卵4-9枚,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牛背鹭部分留鸟,部分迁徙。中国长江以南繁殖的种群多数为留鸟,长江以北多为夏候鸟。每年4月初到4月中旬迁到北方繁殖地,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到南方越冬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14、美洲白鹮:白衣军团

类
别:涉禽 科 属:鹳形目鹮科美洲白鹮属
原产地区:美洲 濒危指数:近危
美丽指数:★★★★★
白色指数:★★★★


美洲白鹮(见上图),鹳形目鹮科美洲鹮属,该属仅2种,另一种为著名的美洲红鹮(具体见极品红色鸟类:美洲红鹮)。美洲白鹮成鸟雄性明显大于雌性,雄性平均体重1050克,雌性重750克,翼展56-68厘米,喙长而弯曲,腿长,成鸟除翼尖黑色外,体羽其余部分呈白色。未成鸟羽色呈灰褐色,刚孵化出的雏鸟喙粉白色,比较直,两周后开始变长朝下弯曲。繁殖季节,雄性和雌性红色喙的尖端变成黑色,腿和脸部变红色,雌鸟喉囊呈红色。美洲白鹮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东南部到南美洲的北部沿海,主要栖息于沿海、池塘、湖泊或内陆湿地等等浅水生境,主要以昆虫、甲壳类、小鱼、蜗牛、青蛙、和其他水生生物为食。


美洲白鹮高度群居,结群达500-1500只,觅食时结成很大的群,非繁殖期主要在清晨、深夜觅食,利用它们长而弯曲的喙在10-15厘米深的水中搜寻猎物。美洲白鹮实行一夫一妻制,繁殖季节呈交配、产卵、孵化和育雏五个阶段。繁殖期为春天的3-4月,一般产卵2-4枚,最高罕见记录达7枚,孵化期3周,雏鸟3岁性成熟。已记录的野外最长寿命16年4个月,平均寿命不清楚,圈养的最长寿命27年7个月,平均寿命约20年。美洲白鹮的成鸟天敌较少,但如鱼鸦、夜鹭、弗吉尼亚负鼠、浣熊、锦蛇会偷吃它们的卵,特别是鱼鸦的掠夺美洲白鹮的卵是该物种繁殖率降低的最主要原因。过去,美洲白鹮被美洲土著猎杀作为食物出售,也是当地他们的食物来源之一,在一些地区这些仍有不少猎杀它们作为食物。在路易斯安那,小龙虾生产商则猎杀美洲白鹮来保护他们的产品。目前,美洲白鹮数量较多相对稳定,但栖息地退化、环境污染对这种鸟类数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显著下降。

15、朱鹮:东方宝石

类
别:涉禽 科 属:鹳形目鹮科朱鹮属
原产地区:亚洲 濒危指数:极危
美丽指数:★★★★★
白色指数:★★★★


朱鹮(见上图),古称朱鹭、红朱鹭,鹳形目鹮科朱鹮属单一物种,体长67.9-79厘米,体重1465-1885克,非繁殖期通体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朱鹮系东亚特有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我国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市洋县秦岭南麓仅有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2014年已达到20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500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南部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朱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EN),也是我国的Ⅰ级国家保护动物。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地带。朱鹮在野生环境中非常喜欢湿地、沼泽和水田。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的高大的树上。主要以小鱼、泥鳅、蛙、蟹、虾、蜗牛、蟋蟀、蚯蚓、甲虫、半翅目昆虫、甲壳类以及其他昆虫和昆虫幼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性较孤僻而沉静,除起飞时鸣叫外,一般活动时不鸣叫。常单独或成对或呈小群活动,极少与别的鸟合群。觅食活动在白天。繁殖期3-5月,巢于较少干扰的山地森林中,巢置于水域附近高大的栗树、杨树、松树和其他树的枝杈上。常成对单独营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朱鹮外形美丽,珍贵稀少,被誉为“东方宝石”。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朱鹮能带来吉祥,把朱鹮和喜鹊作为“吉祥之鸟”。


欣赏鸻形目反嘴鹬科反嘴鹬属的安第斯反嘴鹬


欣赏鸻形目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斑长脚鹬


欣赏鸻形目蟹鸻科蟹鸻属的蟹鸻


欣赏鹳形目鹳科鹳属的东方白鹳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黄嘴白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大白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小白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的雪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池鹭属的池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池鹭属的马岛池鹭


欣赏鹳形目鹭科牛背鹭属的牛背鹭


欣赏鹳形目鹮科美洲鹮属的美洲白鹮


欣赏鹳形目鹮科美洲鹮属的美洲红鹮


欣赏鹳形目鹮科朱鹮属的朱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