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点十大巢寄生鸟类:响蜜鴷

巢寄生鸟类中除杜鹃、黑头鸭声名远播外,响蜜鴷科也是响当当的巢寄生鸟种。这些与啄木鸟为近亲的巢寄生鸟种,长相没有太多过人之处,却也喜欢偷偷摸摸在其他鸟类巢穴种产卵,为人父母的亲鸟只生不养,更狠的是这些亲爹亲妈不管的幼鸟与黑头鸭雏鸟自力更生不同,它们自打孵化出来就会极为残忍地杀死义亲的子女,可谓是最残忍最凶狠的巢寄生鸟种,当然这也是大自然物竞天择的结果,毕竟有时残忍也是生存的必要手段。


与近亲响蜜鴷科的鸟种不同,须鴷科、鹟鴷科、啄木鸟科就自己亲自抚养子女,如鹟鴷科鹟鴷属的棕尾鹟鴷(见上图)、须鴷科拟鴷属的大拟鴷。啄木鸟科2亚科多达27属217种,是鴷形目最大、分布广泛的一科,蚁鴷亚科仅红胸蚁鴷和蚁鴷(具体见盘点十五大著名食蚁动物:蚁鴷)2种,除南极洲和大洋洲外均产,如绿啄木鸟属的大黄冠啄木鸟。Melanerpes属的橡树啄木鸟(见上图),体长约20厘米,分布于北美洲西部、南到哥伦比亚的落叶林中,以橡树果作为冬天的食物,在树皮上钻洞储存食物,是一群既勤劳又团结的鸟儿,通常以家庭群体的方式生活,每个家庭都有着数只“帮手”啄木鸟,“帮手”还没有繁衍自己后代,但它们每天都在为给雏鸟收集橡子和其他食物而奔忙。


鸟类合作繁殖现象较常见,尤其是鸣禽中,除前面介绍过的黑脸噪鹛、黑头噪鸦等外,如我国常见的伯劳科伯劳属的红尾伯劳也有育雏帮手,我国台湾地区特有的鸦科蓝鹊属的台湾蓝鹊(见上图),采用合作生殖中一种称为巢边帮手制,在一窝小鸟长大后,里面的大多数雌鸟通常都会离开父母的领地“远嫁”他乡;而大多数雄鸟则会留下,在随后几年的繁殖季节中充当保姆,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直至自己长大成熟,继承父母的领地或在附近成家立业。中国特产鸡形目雉鹑属的四川雉鹑(见上图),体长为29-50厘米,重1.5千克,与雉鹑非常相似,皮黄色,喉裸皮猩红色,分布我国西藏、四川、云南、青海,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3500-4500米左右的针叶林、高山杜鹃灌丛和林线以上的岩石苔原地带,冬季可下到35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林缘地带活动。繁殖期5-7月,据学者研究报道,其中64.7%繁殖对具有帮手,这种合作繁殖现象在鸡形目鸟类中是极其少见。

响蜜鴷:最凶残的巢寄生鸟种

类
别:攀禽
科 属:鴷形目响蜜鴷科响蜜鴷属
原
产地:非洲、亚洲 濒危指数:无
美丽指数:★★
知名度:★★★★★


响蜜鴷科为鴷形目的小家族,共4属17种,其中蜜鴷属包括尖嘴蜜鴷(见下图)、沃氏蜜鴷(见上图)等3种。绿背蜜鴷(见上图),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多栖息于可乐豆树林、罗德西亚柚木树林和短盖豆林地,在当地一般为留鸟,冬季可能迁徙,主要以介壳虫、甲虫、白蚁、毛虫等昆虫为食,有时也吃槲寄生的果实,巢寄生,繁殖期7-10月份。绿背蜜鴷的雌鸟会静静等待,趁寄主离开巢穴时叼走寄主1枚以上鸟卵,并在寄主的巢中产下一枚卵,鸟卵孵化期为13天,幼鸟在孵出的头三天内会杀死巢中寄主的其他雏鸟,22天后幼鸟可离巢。绿背蜜鴷的寄主是雀鸟,如在非洲南部唯一的寄主是黄绣眼鸟,而在赞比亚寄主则包括黑喉饰眼鹟、非洲寿带、暗鹟、艾米花蜜鸟等鸟种。


响蜜鴷科为小型攀禽,喙大多短钝似雀,有的细长而弯;体背羽色多暗褐或橄榄色,下体淡白,具白色外侧尾羽,不少物种具体资料不详主要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及亚洲的热带雨林中,全部为巢寄生鸟,如琴尾响蜜鴷属的单一物种琴尾响蜜鴷被发现于非洲的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和乌干达,具体资料不详。中非响蜜鴷属仅2种,即中非响蜜鴷和黄脚响蜜鴷(见上图),被发现于喀麦隆、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可能出现于象牙海岸、加纳,自然栖息地为非洲的亚热带或热带低地森林,具体资料不详,该物种目前正面临失去栖息地的威胁。


响蜜鴷属多达11种,如西非响蜜鴷、东非响蜜鴷、斑响蜜鴷等,分布于非洲及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森林内。鳞喉响蜜鴷(见上图),被发现于安哥拉、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卢旺达、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栖息于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大草原和河岸林地。马来响蜜鴷(见上图),体长达18厘米,成鸟喙厚呈灰色,虹膜红色,上体呈橄榄褐色带有绿色条纹,腹部灰白色,雄鸟肩部有黄色的斑块而雌鸟没有,分布于自泰国西部的低地阔叶林、马来西亚半岛、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叫声为猫一样“喵”声,紧跟着咯咯叫声,主要以昆虫为食,嗜食野生蜜蜂和黄蜂,由于栖息地不断丧失,加上当地种群数量稀疏较少,马来响蜜鴷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


北非响蜜鴷(见上图),为比较常见的响蜜鴷,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莫桑比克至南非都有分布,但人们对该物种研究却较少。厚嘴响蜜鴷(见上图),体长14-15厘米,喙厚实呈黑色,背部黄绿色并带有深色条纹,头部和腹部呈深灰色,有时带有淡水条纹,外侧尾羽多为白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颜色更深更绿。该物种与北非响蜜鴷相似,叫声也类似但较后者更长,但北非响蜜鴷的体型更小、喙也更轻,且背部条纹更浅但眼端斑块更鲜艳,有的认为二者应视为同一物种。厚嘴响蜜鴷分布于西非、东非、中非的部分地区,指名亚种分布于南从尼日利亚南部到安哥拉西北部、东从乌干达到肯尼亚西部,栖息于茂密的丛林深处,而开放地带的栖息地被北非响蜜鴷所取代,巢寄生,最著名的寄主为灰喉拟鴷,也可能巢寄生于其他拟鴷。


响蜜鴷属体型较小,如侏响蜜鴷(见上图)。我国过去为不产,新近昆明动物研究所人员在西藏东南部记录黄腰响蜜鴷(见上图),罕见于沿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海拔1450-3500米的温带森林中。黄腰响蜜鴷的体型大小与外形都似麻雀,但脚更强壮,脚趾对生,喙黄色末端灰色,颏和喉黄色,主要体色为灰橄榄色,头部和眼端呈橙色,翅膀上带有条纹,臀部深橙色一种延伸到背部变为硫磺色,腹部羽毛浅灰色带有暗条纹,分布于亚洲,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地雨林,有时结群多达20-30只,栖息于蜂巢,主要以大蜜蜂的蜂蜡等为食,雄鸟会守卫领地附近的蜂巢,雌鸟和幼鸟则会到处觅食,有时会利用胡蜂攻击蜜蜂而伺机取食。该物种巢寄生,可能在拟鴷的树洞巢穴中产卵。


响蜜鴷科最有名的物种当属大名鼎鼎的黑喉响蜜鴷(见上图,具体见十大喜食蜂蜜动物:黑喉响蜜鴷,本篇不详述),体长约20厘米,重50克,外形与非洲的其他响蜜鴷相似,喙红色,但雄性喉部黑色是最明显的特征,雄性背部暗灰色,腹部白色,翅膀上有白色条纹且有一个醒目的黄色斑块,雌鸟羽色暗淡,喉部色彩较淡非黑色,幼鸟背部呈橄榄褐色,翅膀上有白斑,喉部和胸前部黄色。


黑喉响蜜鴷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栖息地呈多样化,但最常见栖息地为开阔的干疏林地,不出现于西非丛林地带,因具有引导当地居民寻觅蜂蜜而得名向导鸟。


黑喉响蜜鴷主要以蜂类幼虫、蜂蛹、蜂卵、蜂蜡、大蜡螟等为食,是为数不多能消化蜂类的鸟类之一。黑喉响蜜鴷经常伙同其他响蜜鴷进入蜂箱,常利用清晨蜜蜂蛰伏时侵入蜂箱,尤其会引导人类或蜜獾等其他动物洗劫蜂巢。


黑喉响蜜鴷有时也捕捉其他飞虫,尤其是成群的白蚁,有时跟在其他鸟类或哺乳动物的后面捕捉惊起的虫子,有时与其他不同鸟类混群觅食,也吃其他小型鸟类的鸟卵。


黑喉响蜜鴷嗜食蜂蜜及蜡,却没有能力捣毁蜂巢,其天生就神奇,最著名的本领就是“向导”。一旦发现蜂巢,会在发现蜂巢后常以鸣叫或姿态引导蜜獾等食蜜哺乳动物或人类至蜂巢处毁巢食蜜,然后分享食物。奇特的是,未成鸟也具有向导能力,尤其是雌鸟比雄鸟更常见。与蜜獾或人类的互惠行为大幅提高了搜索蜂巢的效率,如在东非,Boran居民与黑喉响蜜鴷达成默契,搜索蜂蜜发出特定口哨声,利用黑喉响蜜鴷搜寻蜂巢的时间减少了2/3。


黑喉响蜜鴷不仅因引导蜜獾和人类搜寻蜂蜜而著名,且该物种是著名的巢寄生鸟类,先后在其他鸟类的鸟巢中产卵3-7枚白色的卵,一年内产卵10-20个,宿主包括啄木鸟、拟鴷、翠鸟、蜂虎、林戴胜、椋鸟、大燕子。


响蜜鴷的雏鸟通常较宿主的雏鸟出壳早,杜鹃等一些巢寄生的雏鸟破壳后便本能地将宿主的卵拱出巢外,而响蜜鴷的雏鸟在颌上长又尖钩,一出巢就用它把巢内宿主鸟杀死。响蜜鴷的雏鸟生长发育迅速,会占有宿主喂食的大部分。


欣赏鴷形目鹟鴷科鹟鴷属的棕尾鹟鴷


欣赏鴷形目须鴷科拟鴷属的大拟鴷


欣赏鴷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属的大黄冠啄木鸟


欣赏鴷形目啄木鸟科Melanerpes属的橡树啄木鸟


欣赏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红尾伯劳


欣赏雀形目鸦科蓝鹊属的台湾蓝鹊


欣赏鸡形目雉科雉鹑属的四川雉鹑

欣赏鴷形目响蜜鴷科非洲响蜜鴷属的黄脚响蜜鴷


欣赏鴷形目响蜜鴷科蜜鴷属的沃氏蜜鴷


欣赏鴷形目响蜜鴷科蜜鴷属的绿背蜜鴷


欣赏鴷形目响蜜鴷科响蜜鴷属的东非响蜜鴷


欣赏鴷形目响蜜鴷科响蜜鴷属的西非响蜜鴷


欣赏鴷形目响蜜鴷科响蜜鴷属的马来响蜜鴷


欣赏鴷形目响蜜鴷科响蜜鴷属的北非响蜜鴷


欣赏鴷形目响蜜鴷科响蜜鴷属的鳞喉响蜜鴷


欣赏鴷形目响蜜鴷科响蜜鴷属的黄腰响蜜鴷


欣赏鴷形目响蜜鴷科响蜜鴷属的侏响蜜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