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麒麟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以鹿类为原型创造出的神兽灵兽,麒麟的外形与鹿类大体相仿,却更加变化多端,其实大千世界除了鹿类还有不少动物都是麒麟的原型热门候选。羚羊类外形与鹿类很相似,而本篇的主角叉角羚更是似鹿非鹿、似羚非羚的动物,若古人见到这一独特的物种,会不会也说是麒麟呢?


可以说麒麟的原型基本为偶蹄目有蹄类,现存10科75属184种,包括猪、河马、骆驼、鹿、叉角羚、长颈鹿、麝和鼷鹿等。分布旧大陆的猪科是猪形亚目中现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猪科吻部长,形成猪鼻,嗅觉极发达,犬齿发达,雄性上犬齿外露并向上弯曲形成獠牙,适应力强,可生活于多种生存环境中,如家猪的祖先猪属的野猪(见上图),别名山猪,一般体长0.9-2米,肩高0.55-1.1米,重80-110千克,体躯健壮,四肢粗短,头较长,耳小并直立,吻部突出似圆锥,耳披有刚硬而稀疏针毛,背脊鬃毛较长而硬,体色因地区而略有差异,一般棕褐或灰黑色,世界各地除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均有分布,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森林、草地和林丛间,适应性极强,一般晨昏时分活动觅食,杂食性,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疣猪属的非洲疣猪(见上图),重50-150千克,外形丑陋,因两眼之下的皮肤各长出一对大疣而得名,雄猪上獠牙大,穴居,吃青草、苔草及块茎植物,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够在数月没有水的情况依旧存活的猪,还分荒漠疣猪和普通疣猪两类,亚种4个,遍及非洲,能在超过常温很多的高温条件下生活,也是猪科非常成功的动物。


分布于新大陆的西貒科(具体见动物世界:山寨还是原创之四)3属4种,外形似猪科,体型比猪科小,后肢只有3趾。虽为杂食性,但比猪科更适应植物性食物,胃的构造比猪科复杂,獠牙向下,而非野猪般向上弯曲,是强有力的攻击性武器,除了獠牙外,还有臭腺可用于驱敌,如白嘴西猯属的白嘴西猯(见上图)。西猯属的领西猯(见上图),别名颈锁猪、锁颈猯,体型较小,颈部有白环,头较大,体色呈灰色,鬃毛从头沿背到臀部长而僵硬,后肢只有3趾,体长1.1-1.6米,肩高0.5-0.7米,重19-28千克,主要分布于美洲北部,中美洲、南美洲、索若拉沙漠、热带雨林到落叶林,群居,主要是植物,但也吃无脊椎和小型脊椎动物,为濒危保护动物。

叉角羚:北美飞将

类别:陆生哺乳动物 科目:偶蹄目叉角羚科叉角羚属
产地:美洲 濒危:近危


猪形亚目的猪、西貒和河马保留四趾,臼齿简单,腿短,犬齿常变大成獠牙,如河马科河马属的河马(见上图),体长3.1-4.2米,肩高约1.5米,尾长约46厘米;前、后肢都短,有四趾略有蹼,犬齿发达,门牙长约40厘米重达3千克,身体肥大,皮肤裸露黑褐色,嘴阔耳小,野生河马体重达2700千克,是仅次于象、犀牛的陆地第三大动物,也是淡水物种中的最大型杂食性哺乳类动物,而人工圈养的河马则达4000千克。河马分布于热带非洲的河流和湖沼地带,善于游泳,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群居,性情暴躁,以草类和水生植物为食。倭河马属的倭河马(见上图),别名侏儒河马、俾格米河马、矮河马等,体长1.5-1.75米,尾长16厘米,肩高0.75-1米,体重达160-240千克,外形似河马而小,但头较圆较短、背部呈拱形,双眼也不像河马长在头顶且并不突出,分布在西非利比里亚和塞拉里昂内的密林沼泽、溪流中,亚种2个,单独或成对活动,数量稀少,较河马更为珍贵。


胼足亚目现存骆驼科1科3属7种,头骨较长,无角,包括现生亚、非地区的骆驼族和南美洲的羊驼族。骆驼属的单峰驼(见上图),头躯干长2.25-3.45米,尾长35-55厘米,肩高1.8-2.3米,体重300-690千克,比双峰驼略高,头小细长,躯体也较双峰驼细瘦,腿更细长,毛色为深棕色到暗灰色,毛比双峰骆驼短而柔软,因只有1个驼峰而得名,分布于中东和北非,半群居,适应沙漠生活,已被驯化,野生物种已灭绝,但引入澳大利亚的单峰驼等再次被野化,澳洲沙漠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野生种群。该属的双峰驼和野骆驼分别指家畜和野生的双峰驼,驼峰2个,分布于亚洲中部。野骆驼(见上图),别名双峰驼、野驼,体长2.2-3.5米,尾长50-60厘米,肩高1.8-2米,体重450-690千克,头部较小,后部具有分泌黑色臭液的臭腺,颈细长,吻部较短,上唇裂成两瓣,状如兔唇。鼻孔中有瓣膜,能随意开闭,眼睛外面有两排长而密的睫毛,并长有双重眼睑,两侧眼睑均可单独启闭,全身淡棕黄色,体毛细密柔软,但均较短毛色也较浅,历史上曾分布于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但现野外生存的仅有蒙古西部的阿塔山和中国西北一带,属于亚洲中部极端干旱区域另星高矿化度水源分布点的特有动物,野外仅800只左右,极度濒危。


羊驼族2属4种,其中羊驼是由野生的骆马祖先演化而来,而驯养的大羊驼则是从野生的原驼祖先演化,而大羊驼及羊驼之间有一定数量的杂交种。骆马属单一物种的骆马(见上图),体长1.25-1.9米,肩高0.7-1.1米,尾长15-25厘米,重量35-45千克,四肢和颈修长颇似原驼,但体型小很多,是现存骆驼科体型最小的成员。骆马毛长而细软,颜色有纯白、黑色、黄褐色等,头部的皮毛从黄色到红褐色,在颈部融合成一个苍白的橙色,有30厘米长的柔滑的白色长鬃毛覆盖胸部,为羊驼族毛最长最粗,分布于安第斯山区和南美洲南部的草原、半荒漠地区,亚种2个,是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的安第斯山区海拔3500至5750米高的半干旱草原上特有的动物。原驼(见上图),体长1.2-2.25米,肩高1.1-1.15米,尾长15-25厘米,体重100-120千克,头部白色和灰黑色,嘴唇周围、耳朵和腿部内侧的边缘是白色,背部浅驼色或褐色,四肢和颈修长,善于奔跑,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广大地区,是现存数量最多的野生驼类,也是家养驼羊和羊驼的野生祖先,栖居在南美洲西海岸,从海平面到海拔超过4500米的高地都有其踪影,亚种4个,主要栖息高海拔的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和高原,进行季节性迁徙,和骆马均沦为低危物种。


叉角羚科仅1属1种,即叉角羚(见上图),别名美国羚羊,起源介于牛科和鹿科之间,角也介于二者之间,似牛角分为骨心和角鞘,雌雄均有角,角不脱落,但是角却象鹿角那样分叉,角鞘则每年脱落,然而即便DNA分析仍然难以确定叉角羚科与哪个离得更近一些,是偶蹄目独一无二的物种,也是新北界的标志物种之一。


叉角羚外形似鹿又似羚羊,体长1~1.5米,尾长7.5~10厘米,肩高0.81~1.04米,重36~60千克,眼大,蹄子没有上蹄,背面为红褐色,颈部有白斑和黑色鬃毛,腹部和臀部为白色,颊面部和颈部两侧有黑色块斑;毛被下面为绒毛,上覆以粗糙、质脆的长毛,由于某些皮肤肌的作用,能使其毛被呈不同角度,以利于保暖或散热。雌雄均具永久性的角,角直立、侧扁,尖端向后弯曲,长约25厘米,但角的外鞘每年更换,因角的中部有一向前伸的分枝而得名。


叉角羚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的开阔地带,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亚种5个,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有蹄类。


叉角羚生活在宽阔的草原和荒漠地带,地形海拔在900-2400米为多。叉角羚擅长奔跑,奔跑速度快,最高时速达95千米,一次跳跃可达6米,在陆地上是仅次于猎豹的奔跑时速第二的物种,但耐力远远比猎豹好,也是西半球跑得最快的动物。


叉角羚不仅善跑,耐力也极为惊人,能以72公里的时速维持奔跑达11公里之久,远远超于现存任何北美食肉动物的奔跑速度,其他同等体形的食草动物的奔跑速度只及叉角羚的一半。


叉角羚性机警,遇险时,树立臀部的白色毛或打响鼻向同伴告警。视觉敏锐,能看到数千米外的物体。按比例来算。最独特的是叉角羚的眼睛是北美有蹄动物中最大的,直径达50mm;其生长位置相比其他食草动物更靠外、靠上,视野极为发达,容易发现天敌,但近视能力差。


叉角羚善游泳,天性好奇,喜欢靠近一些没有明显威胁特征的新东西。猎人常常利用这一点,静坐一处挥动白手帕,来引诱隐藏的叉角羚现身。


叉角羚喜欢群居,夏季50-100头组成小群活动,冬季则集结成上百只甚至上千只的大群。为寻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进行几次迁移。叉角羚虽高速奔跑中细长的四肢能跃得更远,一跃可达4.5-6米远,但与鹿不同,叉角羚跳高能力特别差,不能跃过围栏,所以长距离的围栏往往会阻碍叉角羚的迁移。


叉角羚主要以灌木、芦苇、树叶等为食,仍然长有适合吃草的高齿冠牙,偶尔食草。叉角羚能用前脚挖掘被雪所掩埋的植物。


叉角羚以尿液和蹄印标记领土,夏季交配,雌羊的性成熟期为16-17个月,孕期长达250天。第一胎通常产1仔,以后则每胎2仔。在缺乏遮掩的大草原上,幼崽主要的御敌方法就是依靠身上的保护色静静地趴在地上不动来避免被敌害发现。


叉角羚是一种形态多变的物种。其染色体的数目不固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常有叉角羚个体长出额外的角、乳头和肋骨。一般有30%的雌羊终生不长角,还偶尔会长出形状异常的子宫。繁殖方式也非常奇特,雌羊在排卵期会排出4-7个卵子。卵子受精后开始发育,变得细长。细长的受精卵在子宫里绞在一起相互缠绕和推搡。最后多数卵子会因为细胞膜面积减小而死于营养不良,剩下两个卵子最终发育成胚胎,这种子宫内受精卵之间的竞争迄今为止仍然是独一无二的。


叉角羚是一种高度进化的偶蹄动物,心脏增大,没有上蹄,春季换毛,结构上含有复杂的气室,有着优良的保温功能。天敌主要是狼、美洲狮和人。郊狼、猞猁和金雕则对羊羔构成威胁。美洲狮偶尔会利用一些丘陵地形来伏击叉角羚。狼群有时候会凭借过人的耐力和体力来攻击叉角羚,但最大的天敌是人类。


叉角羚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数量锐减。19世纪初,美国有叉角羚千万只。但人们为取肉、皮和用其头部作装饰品,曾经大量捕杀。近100多年间,数量锐减到不足2万只。目前由于大力保护,数量大有增长,现在是美国西部野外最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美国狩猎业的主要狩猎对象,每年的狩猎配额为4000头。


值得警惕的是叉角羚的墨西哥亚种仅剩1200头,属于濒危级别保护动物。半岛亚种、索氏亚种等其他数量也较少,也是受保护的物种。这种北美奔跑最快的物种还需要人类继续加大保护力度,让这些可爱而独特的物种在野外自然顺利繁衍。


欣赏偶蹄目猪科猪属的野猪(山猪)


欣赏偶蹄目猪科疣猪属的非洲疣猪


欣赏偶蹄目西猯科白嘴西猯属的白嘴西猯


欣赏偶蹄目西猯科西猯属的领西猯


欣赏偶蹄目河马科河马属的河马


欣赏偶蹄目河马科倭河马属的倭河马


欣赏偶蹄目骆驼科骆驼属的双峰驼


欣赏偶蹄目骆驼科骆驼属的单峰驼


欣赏偶蹄目骆驼科骆马属的骆马


欣赏偶蹄目骆驼科羊驼属的原驼


欣赏偶蹄目骆驼科羊驼属的羊驼(小羊驼)


欣赏偶蹄目骆驼科羊驼属的驼羊(大羊驼、美洲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