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麒麟:传说的兽原型探秘
http://p.you.video.sina.com.cn/swf/quotePlayer20110418_V4_4_40_10.swf?autoPlay=0&vid=11593076&uid=1235531101&pid=346&tid=1
牛科是偶蹄目进化最成功的一类食草生物,种类繁多,比鹿类更具多样性。薮羚类、蓝牛、大羚羊类都是牛亚科的成员,其实羚羊亚科之外,还有很多介入牛羊之间的物种,不少成员外形也非常漂亮,有些外形似中国传统的神兽麒麟,而西方的麒麟外形更像牛科的成员,本篇介绍非洲草原的著名物种-狷羚。


非洲是牛科的大本营,羚羊种类之多、数量之大、物种之奇冠绝全球,如高角羚亚科独有物种高角羚(见上图),别名黑斑羚、飞羚,是该亚科仅有的物种,体长1.2-1.4米,肩高0.75-0.9米,体重30-80千克,皮毛呈金黄色、红色或红褐色,腹部白色。两条腿上各有一条垂直的黑条纹,后蹄有一族黑毛,雄性有角,角先向后弯,再向上弯,像小竖琴达90厘米,分布于非洲东部和中南部地区,亚种2个,好合群,一般在15—60只,栖息于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处,以其优雅的姿势和杰出的跳跃能力而出名,受惊时可跳起3米高、9米远。短角羚亚科也仅短角羚(见上图)1种,体长1.15-1.25米,肩高0.7-0.8米,体重18-30千克,身上布满厚厚的长毛,常被误认为羊类,皮毛棕灰色,腿和脸部黄色,腹部和尾部白色,雄性有角,角短而直长20-25厘米,为南非、莱索托和斯威士兰的特产,栖息于南非高山多岩地带及高山草原,晨昏活动,家庭组群,由一只公羚带着雌羚、幼羚可多达12-15只,其他雄性独居,属低危物种。


羚羊亚科是牛科物种最丰富的亚科,包括羚羊族7属和新小羚族5属,二者也常单列亚科,外形差异较大,跳羚和汤氏瞪羚等属于非洲最常见的羚羊之一,和黑斑牛羚一样可结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兽群。跳羚属单一物种跳羚(见上图),体长1.2-1.5米,肩高0.68~0.9米,体重32~36千克,四肢细长,背面毛色黄褐,臀部及其背面、腹部、四肢内侧均为白色,身体两侧背腹之间有一红褐色条带,背部中央有1条纵向的由皮肤下凹而形成的褶皱,褶皱内的毛白色,当受惊逃跑时褶展开出现1条明显的白脊,是向同伴告警的信号;雌雄均具角,黑色上具环棱,产于南非、西南非洲、博茨瓦纳和安哥拉,栖息于无树草原,因一跃可高达3~3.5米而得名,是羚羊类中最善于跳跃的种类。旱季为寻找新的草场而结大群进行长距离迁移,因长期大量猎捕,现在已很稀少。印度羚属也称真羚属,仅印度羚1种(见上图),别名印度黑羚,体长1-1.5米,肩高0.6-0.85米,体重25-43千克,外形似高角羚,毛色上部为深棕色或黑色,腹部白色,眼圈白色,有斑纹,雌性毛色浅黄褐色,有些印度羚毛色为白色;雄性有羚角,呈螺旋状长40-50厘米,原产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中南亚地区,被引入北美和南美,生性机警,善奔跑和连续跳跃,生活在开阔的草原地带,常结成15-50只一雄多雌的群体,旱季成千上万只聚集成大群,因过度猎杀导致野生数量急剧下降。

狷羚:没落的草原军团

类别:陆生哺乳动物 科目:偶蹄目牛科狷羚属
产地:非洲 濒危:濒危


狷羚亚科4属7种,头部较长,雌雄均有角,角先向外曲再向前且向后尖,代表物种角马属的黑尾牛羚(见上图,具体见
自然奇观:动物大迁徙(非洲大迁徙),别名黑斑牛羚、蓝角马、斑纹角马,俗称角马,体长1.8-2.4米,肩高1.3-1.4米,体重170-290千克,头外形像牛,体似羚牛,体色灰黑,肩有条纹,颈粗短有长鬃毛,因尾似马尾长且多毛而得名,分布非洲草原,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型有蹄动物,群居,性情温驯,旱季时成千上万结群迁徙,为世界最壮观的迁徙行为。同属另一种为白尾角马(见上图),别名黑角马,体长1.7~2.2米,尾长约0.9米,肩高1.14米;脸黑,有长毛,鬃灰白色,体深褐色,尾白色,仅分布于非洲南端部分地区,栖息于稀树草原和高原地区,数量较少,因人类过度捕猎,该物种在原产地一度灭绝,现不少地区重新引入,但该物种仍为濒危保护动物。


狷羚亚科包括牛羚、狷羚、转角牛羚等。转角牛羚属共3种,代表物种转角牛羚(见上图),别名南非大羚羊、塔比羚羊、黑面狷羚,肩高1-1.3米,
体重90-160千克,毛色一般锈红色,胸部黑色,前额至鼻尖有一黑带,角呈竖琴形且为环状角,角长达70厘米,以面部和腿部紫蓝色好像瘀伤的色斑而区别其他物种,分布于苏丹、乍得、坦桑尼亚及南非大草原等,群居,逐水草而居,同角马常迁徙,受惊时奔走达可达每小时70公里,及会跳越其他牛羚以逃避危险,被认为是最快速的狷羚。白纹牛羚(见上图),别名白臀大羚羊,肩高0.8-1.0米,体重50-90千克,体色巧克力褐色,下腹部白色,前额到鼻间有一道白色条纹,尾部白色色斑,角似竖琴呈环绕状,角长达50厘米以上。分布于南非和莱索托,亚种2个,白天活动,跳跃能力很强,野外曾经被一度猎杀到只剩下17只,目前已经恢复数量。


有些专家认为亨氏牛羚应从转角牛羚属中独立为亨氏牛羚属,因为亨氏牛羚与狷羚的亲缘关系比转角牛羚属中的其他成员更近。亨氏牛羚(见上图),别名亨氏大羚羊、四眼狷羚,肩高1.0-1.25米,体重80-118千克,皮毛沙褐色,腹部色较浅,鼻粱上有白带,颈背皮厚当耳朵收起时隆起,眼眶下腺很大,角呈竖琴形为环状角,生活在肯尼亚及索马里边界干燥草原,晨昏活动,群居,由一头雄羚所带领2-40头雌羚,因过度狩猎、家牛的竞争及干旱令疫病蔓延导致该物种野生数目由1970年代的14000头降至当前的500-1200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临灭绝物种危急清单中被列为“极危”物种。利氏狷羚属单一物种利氏狷羚(见上图),别名利氏麋羚,肩高1.35米,体重150千克,毛色棕红色,腹部白色,雌雄均有角,侧面看呈“S”型而正面看呈“O”型,角长50厘米,分布于非洲中南部热带草原及泛滥平原,群居,由一头雄性带领5-15头雌性,为低危物种。


狷羚属仅1种,即狷羚(见上图),别名麋羚,体长1.5-2.45米,肩高1.5米,尾长30-70厘米,体重125-255千克,雄狷羚体色深褐色,雌性则为黄褐色;背部前半部粗大后半部窄狭,头部和腿上有明显的大块黑斑,脸较长。


狷羚雌雄均有角,竖琴状有环纹,角长达70厘米,与其他羚羊角不同,狷羚两角根部相连,使其本来较长的面部显得更长。


狷羚曾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开阔草原和灌木地区,出没在西非、东非、南非等地区,亚种7个,北非亚种已灭绝,斯韦恩亚种和托拉亚种被《红皮书》列为濒危动物。不少亚种可相互交配,生育出混合品种。


狷羚白天活动,多在早上及黄昏时段觅食,以短草为食,吃完草就寻找凉爽的地方休息。东非狷羚不会迁徙,部分地方的狷羚会逐水草而居。


狷羚栖息于非洲热带稀树草原、近河流与林地,群居,族群数目约5-20头,有些甚至达到350头的数目。族群由一头雄性狷羚所带领,领袖的狷羚是经过打斗而产生的。


狷羚因地域的不同,交配和生产期有所不同。雌狷羚怀孕期约240天,通常一胎产仔1个。


狷羚自然界天敌为狮子、豹、鬣狗、非洲野犬等掠食猛兽,最主要的猎食者是狮子,狮群常捕食狷羚。


狷羚外形独特,四肢健美,身体修长,动作灵巧,行动急速,是非洲狷羚亚科的著名物种,曾广布于草原地带,成群结队,常与斑马、长颈鹿等混群,是非洲草原的著名草原军团。


狷羚曾经数量宠大,但因人类的滥捕滥杀和栖息地被掠夺,如家畜与之争夺栖息地,北非亚种已于1923年灭绝,韦恩亚种和托拉亚种已濒临灭绝,其他亚种数量在下降,现狷羚的数量日益稀少,亟待保护。


欣赏高角羚亚科高角羚属的高角羚(黑斑羚、飞羚)


欣赏短角羚亚科短角羚属的短角羚


欣赏羚羊亚科跳羚属的跳羚


欣赏羚羊亚科印度羚属的印度羚(印度黑羚)


欣赏狷羚亚科角马属的黑尾牛羚(角马)


欣赏狷羚亚科角马属的白尾牛羚(黑角马)


欣赏狷羚亚科转角牛羚属的转角牛羚(南非大羚羊)


欣赏狷羚亚科转角牛羚属的白纹牛羚(白臀大羚羊)


欣赏狷羚亚科转角牛羚属的享氏牛羚(享氏大羚羊)


欣赏狷羚亚科利氏狷羚属的利氏狷羚(利氏麋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