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
http://p.you.video.sina.com.cn/swf/quotePlayer20110418_V4_4_40_10.swf?autoPlay=0&vid=5636967&uid=1235531101&pid=346&tid=1
龟鳖目我们通常分为龟类和鳖类,鳖俗称甲鱼,龟类俗称乌龟,鳖与乌龟最大的差异就是在于其甲壳退化为柔软的肉垫。鳖科目前约7属23种,以外表为皮肤而非角质盾片为特征,以亚洲为分布中心,非洲和北美洲也能见到,而澳洲只有化石。玄武作为中国传统的神兽,其人间原型自然少不了鳖类,这些长相怪异而日益罕见的爬行动物。


鳖科分为盘鳖亚科3属6种和鳖亚科9属22种。盘鳖亚科的种类鳖腹甲上后肢内侧两片半月形皮瓣,能部分遮挡后肢,这种构造在鳖类乃至全部龟类中都是绝无仅有。圆鳖属包括欧氏圆鳖(见上图)和赞比西圆鳖和盘鳖属包括努比亚盘鳖和塞内加尔盘鳖,二者共同构成盘鳖族,仅分布于非洲,均不为人类熟知。塞内加尔盘鳖(见上图),体长35厘米,背甲前部带有诸多圆形突起;幼体的背甲长常有突出的脊椎骨,色彩较深,成体的背甲光滑,颜色较浅,分布于苏丹、乍、中非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加纳、几内亚、塞内加尔、冈比亚等非洲大部分地区。


缘板鳖属分布于亚洲,仅2种,其独特之处在于该属种类有大多数龟鳖类没有的缘盾下面的骨板,如缅甸缘板鳖(见上图)。代表种印度缘板鳖(见上图),别名缘板鳖、印度箱鳖、平滑池龟,一般体长约25厘米,最大近40厘米,体盘椭圆形,体表有柔软的皮肤。吻长,形成吻突,其长约与眼径相等;鼻孔位于吻端,腹部有黄白色的斑纹,四肢较扁,指、趾间蹼发达,具爪,头和颈可完全缩入甲内,广泛分布于南亚、尼泊尔和缅甸等地但不常见,亚种2种,即南印度缘板鳖和安德森氏缘板鳖,也有的认为缅甸缘板鳖是该种的亚种。印度缘板鳖栖息于带有柔软泥底的淡水水域,常见于溪流深处。主要以水中其他小动物为食,偶尔也吃些植物。

鳖:路在何方

类别:水栖爬行动物
科目:龟鳖目鳖科
产地:亚洲、非洲、美洲 濒危:濒危


鳖科是游动迅速的淡水肉食性龟鳖类,性情比较凶猛,其皮肤有在水中辅助呼吸的功能,可以在水下保持较长的时间。鳖属仅非洲鳖(见上图)1种,别名三爪鳖、尼罗鳖,甲长可超过1米,已记录长95厘米,大小与亚洲的鼋、小头鳖相似,幼体背甲圆形,深棕色,满布黄色斑点,成体斑点褪去,分类上与幼发拉底斑鳖及美洲鳖类关系较近,是鳖亚科中唯一产于非洲的成员,分布广泛,遍布除撒哈拉沙漠以外的非洲各地及西亚和土耳其。亚洲鳖属仅亚洲鳖(见上图),别名亚洲巨鳖、中南半岛大鳖,体长70厘米,最大1米,重50千克,吻部突起如猪鼻,幼体四肢及头呈深蓝色,有黄色斑点。成年后全身灰褐色或橄榄绿色,头部以及四肢处斑点依然保留,分布于亚洲南部,栖息于江河、沼泽、湿地,以鱼类、蛙类、甲壳类等为食。


山瑞鳖属仅山瑞鳖(见上图)1种,别名山瑞、瑞鱼,一般背甲长7~16厘米,重10千克以上,形态与鳖相似,主要区别是颈基部两侧及背甲前缘有粗大疣粒。头背皮肤光滑,头前部瘦削,吻突出,形成吻突等特点,背盘呈椭圆形,背、腹甲骨板不发达,表面覆以柔软的革质皮肤,周边有较厚的裙边。头部前端突出,形成吻突,前端有鼻孔,眼小而瞳孔圆。颈长,肢扁平,仅头、颈可缩入壳内。山瑞鳖分布于我国南部及越南,栖息于江河、山涧、溪流中,以软体动物及鱼、虾为食,因过度被捕食和环境污染,已沦为极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来鳖属独有物种马来鳖(见上图),背甲长35厘米,头大,吻部较突出,背甲呈扁平的椭圆形,边缘明显笔直,呈橄榄色或褐色,幼体有1条暗黑色的中央条纹和2或3对黑心的眼斑,成体淡化或褪去,成体在甲壳上会长出铰链结构,腹甲淡黄或灰色,分布于东南亚,栖息于清澈的多岩石高山溪流,主要以软体动物、甲壳类等为食。


鳖科不少物种体型巨大,但都濒临灭绝,如地球上最濒危物种就是斑鳖属的斑鳖。该属仅2种,另一种为分布于伊拉克幼发拉底河的西亚斑鳖(见上图),也称幼发拉底斑鳖,濒临灭绝。斑鳖(见上图),别名中华斑鳖、斯氏鳖、太湖鳖,成体体长可达2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鳖,躯体扁平,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泽,暗橄榄绿色,布满密集的黄色斑纹,在相当于骨质背甲部分,黄色斑纹形成横竖交织的线纹或放射状纹。头、颈及四肢背面亦为黑绿色,具不规则的大小黄色斑。斑鳖主要分布我国太湖流域,国外发现于越南等地,目前全球仅存4只,比大熊猫还要珍稀,也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鼋与小头鳖同为亚洲出产鳖科巨人,成体体长都在1米以上。鼋属包括褐鼋3种,分布于新几内亚及澳洲北部的花背鼋(见上图),别名新几内亚鼋,幼体及成体颈部有似小头鳖一般的黄色纵斑纹,背甲上也满布斑纹,背甲在幼年期密布疣粒,且疣粒连缀成行,显得很粗糙。代表种鼋(见上图),别名蓝团鱼、银鱼、癞头鼋、鳖斑等,背甲长达1.29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100千克以上,是体型最大的鳖类之一。鼋外形似中华鳖,但吻部较短,幼体有沙石色小斑点,成体背甲光滑,呈橄榄棕色或棕灰色,无斑,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数量已极为稀少,和近亲斑鳖同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小头鳖属包括缅甸小头鳖等3种,也是鳖科体型与斑鳖、鼋相媲美一类最大型的淡水龟鳖之一,如濒危的泰国小头鳖(见上图),成体一般甲长1.2米,头窄长,头颈部和背甲上有清晰的花纹,背甲椭圆形。印度小头鳖(见上图),又名纹背鳖,头较小,喙很长,成体一般灰色,但少数保持幼体美丽斑纹,背甲光滑扁平,可长1.8米以上,体重可达180-200千克,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马来西亚西部的河流中。印度小头鳖是一种极其神秘的鳖,白天大部分时间里躲藏在深河底的沙子中,主要以鱼类为食。


滑鳖属也称美洲鳖属,共3种,分布于北美地区,如美国鳖(见上图),又名滑鳖,甲长35厘米,背甲光滑而得名。东部刺鳖(见上图)又称美国角鳖、刺鳖,甲长可达54厘米,背甲呈圆形,但表面触感有如砂纸般,粗糙,背甲前缘有圆锥状突起,背甲呈橄榄绿或褐色,分布于加拿大最南部至墨西哥北部间,亚种7个,不少亚种濒临灭绝。该属最常见也最著名的为佛罗里达鳖(见下图),别名珍珠鳖、美国瑞鱼,甲长可达60厘米,背甲呈椭圆形;前缘较为圆滑,且有数列疣瘤并排其上,具有暗色斑纹。分布于美国南部,栖息于江河、湖泊等淡水水域,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为世界著名的经济鳖类,我国已引进。


丽鳖属也称孔雀鳖,共5种,如黑鳖,主要分布于东南亚至南亚一带,恒河鳖(见上图),别名印度孔雀鳖,上腹甲稍微分开,形成一个钝角或直角,胸甲很大,幼鳖的背部皮肤有细小的结节。头部中等大小,吻约与眼窝直径相等。眼间距离比鼻孔细小,背部呈橄榄色,头部至颈背间有黑色斑纹,下身呈黄色。恒河鳖分布于恒河流域、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和默哈纳迪河及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等地,栖息深水中,主要以鱼类、两生类、昆虫类、甲壳类等为食,也吃水草。


丽鳖(见下图),学名为尼氏鳖,别名缅甸孔雀鳖,甲长65厘米,甲壳呈圆形,体色橄榄灰色到橄榄黑褐色,腹板后缘有钝圆,主要特征背甲上有四个像孔雀眼的圆环型斑纹,主要生活在东南亚、印度一带。宏鳖(见上图),别名孔雀鳖、印度古鳖,甲长可达60厘米,幼时背甲有疣状突,背甲上4-6个眼状斑明显而排列整齐,但会随着成长这些圆形环纹将日渐黯淡,成体颜色变深,为墨绿色,腹甲蓝色,边缘几近白色,分布在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及巴基斯坦,栖息于当地河川或湖沼地带,主要以鱼类及小型软体动物为食。


华鳖属包括砂鳖等2种,砂鳖(见上图,外形与中华鳖极为相似,但个体较小,不超过500克。该属代表种为著名的中华鳖(见上图),别名鳖、甲鱼、元鱼、王八、团鱼、脚鱼等,身躯扁平,呈椭圆形,脖颈细长,颈基两侧及背甲前缘均无明显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绿色或黄褐色,背腹具甲,通体被柔软的革质皮肤,无角质盾片,体色基本一致,无鲜明的淡色斑点。中华鳖没有有效的亚种分化,却存在着地理变异,在我国广泛分布,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它各省均产;国外分布于越南,被引入日本、帝汶岛和夏威夷群岛。中华鳖栖息于江河湖沼地带,也见于山溪,主要以小鱼小虾、蝌蚪、螺、蚌、水生昆虫为食,是非常珍贵的水生生物,因被人类过度捕捉供食用和药用,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急需人类保护这一中国珍贵物种。

欣赏圆鳖属的欧氏圆鳖

欣赏盘鳖属的塞内加尔盘鳖

欣赏缘板鳖属的印度缘板鳖

欣赏非洲鳖属的非洲鳖

欣赏非洲鳖属的亚洲鳖

欣赏斑鳖属的西亚斑鳖

欣赏山瑞鳖属的山瑞鳖

欣赏马来鳖属的马来鳖

欣赏鼋属的褐鼋

欣赏鼋属的花背鼋

欣赏滑鳖属的美国鳖

欣赏小头鳖属的印度小头鳖

欣赏小头鳖属的菲律宾小头鳖

欣赏滑鳖属的美国鳖

欣赏滑鳖属的东部刺鳖

欣赏丽鳖属的恒河鳖

欣赏丽鳖属的黑鳖

欣赏华鳖属的中华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