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2012-03-20 09:40:51)
标签:

原创

传说

魔兽

探秘

蝮蛇

莽山

烙铁头

蛇岛

铜头蝮

红口蝮

竹叶青

矛头蝮

分类: 动物世界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蝮蛇亚科种类繁多,除了响尾蛇、棕榈蝮、森蝮、跳蝮、矛头蝮等美洲独有种类外,蝮蛇还有不少种类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如原矛头蝮属的菜花原矛头蝮(见下图),俗名菜花烙铁头、菜花蝮、菜花蛇、菱斑竹叶青。 分布于印度、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多生活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或高原、常栖于荒草坪、耕地内、路边草丛中、乱石堆中或灌木下及亦见于溪沟附近草丛中或干树枝上。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我国特产的国家特级保护动物莽山烙铁头(见下图),又名小青龙、白尾蛇,为莽山烙铁头属,体长2米以上,重在3千克以上,以捕获的最重者达17.75千克,超过《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的最重毒蛇15.44千克,可以说被誉为“小青龙”有点也不过分。莽山烙铁头头部呈三角形,通身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尾部呈白色,仅分布于我国湖南省宜章县境内莽山自然保护区几千公顷的狭小范围内,生存数量只有300条,被生物界称为“蛇中熊猫”。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与莽山烙铁头蛇最接近的是原矛头蝮(见上图)也叫烙铁头,别名矛头蝮、老鼠蛇等,体长1米左右,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体背颜色棕褐,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生活于丘陵及山区。原矛头蝮属所有种类都具有修长的身体、具缠绕性的尾巴、能探测周围温度的热窝、可活动的长毒牙以及出血性的毒液,如角原矛头蝮(见上图)。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蝮蛇:致命之吻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类别:爬行动物            科目:有鳞目蝰蛇科蝮亚科 

产地美洲                 濒危:濒危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蝮亚科蝮属仅3种均分布于美洲,其中墨西哥蝮与食鱼蝮是姊妹品种,墨西哥蝮跟铜头蝮间有着较亲密的关系。食鱼蝮(见上图),别名水栖蝮蛇、水蝮蛇、棉口蛇,体长50—121厘米,最大为190厘米,身体粗壮,体表成棕色、灰色或黑色等,有横纹,口腔白色,分布于美洲东南部的沼泽地带,在美洲被列为最危险毒蛇之一。铜头蝮(见上图),别名铜斑蛇、北美铜头蛇、高原食鱼蝮,体长约70-130厘米,最长132.6厘米,头部呈明显三角形,身体有红色或棕色斑块遍布全身,某些个体尾端呈黄色,广泛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及墨西哥东北部,亚种5个,性情较粗暴,毒性猛烈,具有出血毒,以小型哺乳类、小蜥蜴、鸟类或青蛙为食。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蝮亚科的尖吻蝮属仅尖吻蝮(见上图)1种,又称白花蛇、百花蛇、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中华蝮等,体长91-121厘米,最长记录154.5厘米,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和越南北部,喜食鼠类、鸟类、蛙类、蟾蜍和蜥蜴,尤以捕食鼠类的频率最高,属国家二级濒危保护动物。红口蝮属又称马来西亚蝮蛇,仅红口蝮(见上图)1种, 体长76厘米,最长达91厘米,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常栖息于海边的森林、竹林及多植被农地。以脾气暴躁易怒闻名名,容易作出咬击,且攻击人数小时后仍在原地徘徊。在马来西亚北部,每年约有700宗被红口蝮咬伤的意外报告,其中致命率天达2%。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墨西哥角蝮属仅2种,如墨西哥角蝮(见上图)体长达55至70厘米,因双眼间的眉额位置长有一枚相当突出、具标志性的鳞角而得名,墨西哥角蝮仅分布于墨西哥中部及南部的山区。山蝮属共4种,长度一般体长不超过50至55厘米,但葛氏山蝮(见上图)最长约可至82.2厘米,头部的鳞片结构有很多变化,部分鳞片更明显较为大片,分布于墨西哥南部、中美洲及巴拿马西部一带。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黑绿烙铁头属也称韦氏蝮,曾隶属于竹叶青属,后来根据其生物特色才得以独立成现今的属,该属主要分布于印度南部及东南亚,目前共有两个品种已被确认,如分布于印尼马都拉岛的一带赫氏树蝮(见上图)。黑绿烙铁头属具树栖性,是爬树能手,如韦氏竹叶青(见上图),别名瓦氏蝮蛇,通常称为铠甲蝮蛇,似竹叶青属物种,为翠绿色蝮蛇,主要以小型的哺乳类动物、鸟类、蜥蜴以及蛙类为食。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瘤鼻蝮属都有朝天的鼻孔,仅3种,体长可达55厘米,身体坚硬,相对一般蝮蛇而言则显得较为瘦长。其尾巴的长度约占整体长度的14至18%,如瘤鼻蝮(见上图)。瘤鼻蝮属分布于斯里兰卡及印度,如斯里兰卡瘤鼻蝮(见上图),通常栖息于茂密的树林里,也会出没于雨林、小城镇中,有时会聚集于接近民居的地方,多于夜间活动,日间则躲于石缝或树荫下,阴天时或会四处游动,捕食蜥蜴、蛙类、部分蛇类及其它爬虫类动物所产的蛋,也会进食小型的哺乳类动物。瘤鼻蝮并非具备强烈攻击倾向的毒蛇,除受到危急的威胁或受伤,不会轻易作出咬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亚洲蝮属多达9种,常见物种为短尾蝮、蝮蛇等。蝮蛇(见上图),别名土公蛇、草上飞等,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杂有黑斑,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捕食鼠、蛙、哳蜴、鸟、昆虫等。短尾蝮(见上图),别名七寸子、土蝮蛇等,分布于朝鲜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有的认为短尾蝮为蝮蛇的一个亚种。我国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捕食鼠类、蜥蜴、蛙、鱼、蛇等。短尾蝮分布广、数量多、毒性较强,在长江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危害颇大,但短尾蝮在抑制鼠类有一定作用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蝮蛇类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比较有名的如蛇岛蝮(见上图),别名蝮蛇、贴树皮、黑眉蝮,为中国大陆特有种,主要分布于辽宁省的蛇岛,大连市北面的瓦房店和沈阳市附近的千山有小量分布。蛇岛蝮体色多以银色、灰色为基调,配合浅黑色的幼条体纹,头部双眼位置有黑色纹带,故被称为“黑眉蝮蛇”。中介蝮(见上图),俗名雪山蝮,体长50-54厘米,背面砂黄色,具两行深褐色圆斑,左右圆斑往往并合,其间的砂黄色在背面形成一列窄横纹;眼后黑眉较宽,其上缘镶黄白色边。上唇浅褐色,属于高原蝮(见下图)雪山亚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横断山中段以南、云南等地,主要以蜥蜴为食,也吃鱼、蛙、鸟及其他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乌苏里蝮(见上图),别名白眉蝮,体长50-56厘米,眼后黑色眉纹较宽,上缘平直镶白边,下缘略呈波纹不镶白边,背面暗褐、棕褐或红褐色,有两行边缘黑色、中心色浅、向体侧开放的大圆斑纵贯全身,左右圆斑对称排列或略有交错,在背中线彼此相接或几乎相接,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与朝鲜半岛等,多栖息在坟丘、石缝、树洞和鼠遗弃的旧洞穴,吃鼠、蛙及鱼,偶尔也吃蜥蜴及其他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蝮亚科的竹叶青属是最漂亮最具特色一类,种类繁多,如大鳞竹叶青(见上图)。代表种白唇竹叶青蛇(见上图),别名竹叶青、青竹蛇、青竹标,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色,颈部明显,体背为草绿色,有时有黑斑纹,且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最外侧的背鳞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以后连接起开形成一条白色纵线,有的在白色纵线之下伴有一条红色纵线。有的有双条白线,再加红线。亦有少数个体为全绿色。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栖息于山区阴湿溪边,杂草灌木丛和竹林中,捕食蜥蜴、蛙和鼠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我国的特产墨脱竹叶青蛇(见上图),也称西藏竹叶青蛇,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尾短,体长60厘米,头顶有细小鳞片,体背草绿色,最外侧的背鳞中央白色,自颈部之后有白色侧线,有的在白侧线内又有一条红侧线,但也有无侧线者。腹面淡黄绿色。瞳孔椭圆形,红色,目前仅知分布于西藏聂拉木具,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200至1400米,仅采集3个标本。福建竹叶青(见上图),又名赤尾青竹丝、赤尾鲐,是台湾地区最常见,数量最多的毒蛇,全身为草绿色、翠绿色或深绿色,尾巴末端为砖红色或暗红色,喜欢栖息在中低海拔的小山区和平地之树林、灌丛、草丛、竹林、溪流、水田、果园和农作地等环境,适应力强,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数量极为普遍。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竹叶青所产生的毒素是血循毒,部分患者有粘膜出血,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沃氏竹叶青蛇(见上图),于2001年发现于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竹叶青是中国的国粹,我国的竹叶青蛇种类繁多。冈氏竹叶青(见上图),与福建竹叶青相似,但体型大得多,体长120-130厘米,鳞片具强棱,攀爬能力非常强,极适应树栖生活,攻击性较强,遇到危险颈部会立即弯成S形,头部紧对着移动的物体,随时发动攻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世界上其他地区也分布着多种竹叶青品种,如分布在泰国和中南半岛的大眼竹叶青(见下图)、菲律宾的菲律宾竹叶青(见上图)。分布于南亚的斯里兰卡竹叶青(见上图),外形似其他竹叶青,但颜色更加斑驳,体色黄绿蓝色,头部、背部有醒目黑色斑块,和白唇竹叶青等常见品种单一色彩组成不同,该物种显得十分独特。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竹叶青蛇种类多,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地带,如分布于印度北部、东南亚一带的坡普氏竹叶青(见上图)、缅甸的缅甸竹叶青(见下图)。竹叶青类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竹叶青蛇,又名青竹蛇,焦尾巴,是一种美丽而常见的毒蛇,大部分物种全身翠绿,眼睛多数为黄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有点象猫的眼睛,观赏价值极高。该属中也有其他色彩,可以说亚洲的竹叶青属与中南美洲的棕榈蝮属都是树栖型漂亮的蝮蛇品种,如维纳斯竹叶青(见上图)。不过,竹叶青大多种类具有神经质,具攻击性强,虽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伤口处理不当则有危险。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欣赏被誉为“蛇中熊猫”的莽山烙铁头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欣赏原矛头蝮属的菜花原矛头蝮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欣赏原矛头蝮属的原矛头蝮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欣赏尖吻蝮属的尖吻蝮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欣赏红口蝮属的红口蝮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欣赏山蝮属的葛氏山蝮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欣赏蝮属的食鱼蝮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欣赏蝮属的铜头蝮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欣赏黑绿烙铁头属的韦氏竹叶青

龙:传说的兽原型探秘(蝮蛇类)

欣赏竹叶青属的竹叶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