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鸟系列:另类的美丽
鸭科中不少鸟类头部不是白色,有不少虽是白色,但也是杂色,如栖鸭属的白翅栖鸭(见下图),别称白翼林鸭,雌雄同型,头颈都是白色,满布黑点,羽毛黑色,脚短,脚爪强而尖,身长66-81厘米,为大型栖鸭。

栖鸭族分布广泛,尤以热带最多,与钻水鸭亲缘关系密切,觅食习性相近,一些种类也有相似的求偶表演行为;其他方面则像翘鼻麻鸭。疣鼻栖鸭(见上图),是最著名的一种栖鸭,产于中南美洲,身长66-84厘米,成年鸭眼睛周围和鼻部具有红色或暗红色的肉瘤,野生种类羽色黑白相间。疣鼻栖鸭被驯化,人工饲养较多。


分布于西非及中非的蓝翅栖鸭(见上图),是非洲森林里一种栗色鸭子,分类上作为栖鸭还是钻水鸭有争议,但与蓝翅雁有关系。分布于非洲至东南亚瘤鸭属的瘤鸭(见上图),身长66-84厘米,雄鸭上嘴基部具一膨大的肉质瘤,头、颈白色,缀有带紫色金属光泽的黑色斑点,尤以头顶至后颈较为密集,形成一条黑色而闪紫色金属光泽的纵带。

黑胸麻鸭:天堂来客

科
属:鸭科麻鸭属 原
产地:东南亚和澳洲
美丽指数:★★★★ 濒危指数:渐危


麻鸭属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和大洋洲,共7种8亚种,是一些介于鸭类和雁类之间的成员,通常雌雄两性都有较鲜艳的羽色,喜欢在陆地活动。除可能已灭绝的冠麻鸭之外,白腹麻鸭(见上图)、黑胸麻鸭(见上图)、棕胸麻鸭3种非常漂亮的麻鸭分布于南洋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带。


赤麻鸭和翘鼻麻鸭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翘鼻麻鸭(见上图),别称冠鸭、白鸭、翘鼻鸭、掘穴鸭、潦鸭,体长约60厘米,身体颜色醒目。雄鸟的头部和上颈为黑褐色,具有绿色的光泽,体羽主要为白色,喙赤红色,基部生有一个突出的红色皮质瘤,颜色艳丽。赤麻鸭(见上图),体长约62厘米,通体橙栗色。雌雄羽色基本相同,但雄鸟有黑色颈环,翅上覆羽白色,飞行时,铜绿色翼镜明显。

灰头麻鸭(见上图),别名南非麻鸭,身长61-66厘米,成鸭的尾部、两侧和腹部羽毛以橙红色为主,头部青灰色,下体更为复杂,胸部苍白色。灰头麻鸭分布于南非。棕胸麻鸭(见上图),别名澳大利亚麻鸭,雄鸭主要体羽黑色,有一个深绿色的头,胸部栗红色,颈部有一圈白色领带。雌鸭类似,但是有白眼圈。雌雄棕色麻鸭飞行时都能看见翼角处有大块白色和绿色翼镜。棕胸麻鸭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黑胸麻鸭,别名天堂麻鸭,为鸭科麻鸭属一种雌雄异形的鸟类,无论雌雄都具有颜色鲜明的羽毛,雄鸭有一个黑色的头部和近黑色的身体,雌鸭头白色,体羽栗色。成鸭的翅膀上有多种色块:蓝色、灰色、棕色、绿色和黑色相杂;鸭喙、眼睛和腿均黑色。幼鸭是色彩斑澜分明的麻色。


黑胸麻鸭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黑胸麻鸭栖息于江河、湖泊、河口、水塘及其附近的草原、荒地、沼泽、沙滩、农田和平原疏林等各类生境中,尤喜平原上的湖泊地带。主要在内陆淡水生活,有时也见于海边沙滩和咸水湖区及远离水域的开阔草原上。

黑胸麻鸭繁殖期成对生活,非繁殖期以家族群和小群生活,有时也集成数十、甚至近百只的大群。在草地上放牧和杂草,并袭击农作物,尤其是在蜕皮。


黑胸麻鸭主要以水生植物叶、芽、种子、农作物幼苗、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虾、水蛙、蚯蚓、小蛙和小鱼等动物性食物。觅食多在黄昏和清晨,有时白天也觅食,特别是秋冬季节,常见几只至20多只的小群在河流两岸耕地上觅食散落的谷粒,也在水边浅水处和水面觅食。


黑胸麻鸭2龄时性成熟。通常1年繁殖1次,偶尔有1年繁殖2次的。繁殖期8月至12月。通常繁殖在开阔的平原,对的结合较为固定。交配在水中或地上进行,交配前雌鸭颈部向前伸直,头低向地面,并发出‘嘎嘎’叫声,来回在雄鸭周围走动,雄鸭此时也伸长脖子走向雌鸭,随后衔住雌鸭肩羽,上到雌鸭背上进行交配。


黑胸麻鸭营巢于开阔平原草地上天然洞穴或其他动物废弃洞穴、墓穴以及山间和湖泊岛屿上的土洞和石穴中,亦见营巢于草原荒漠地上洞穴和胡杨树洞内。巢由少量枯草和大量绒羽构成。窝卵数9枚。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遇危险时则高声鸣叫以示警,有时雄鸟还飞向入侵者作出攻击姿势进行恐吓。孵化期27-30天,5月初即有雏鸟孵出。


黑胸麻鸭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