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禽驯化之源之八
26、红腹锦鸡

类别:原禽
科
属:鸡形目雉科锦鸡属
产地:亚洲
驯化地:亚洲
雉科鸟类因其美丽备受人类喜爱,驯化自古有之,锦鸡、白鹇古人就多有驯养,只是近代才开始真正驯化。这些美丽的雉鸡野生状态不容乐观,全部都列入濒危物种之列,甚至不少已成为极度濒危物种,人类的驯化更有待加快,以保护这一野生资源。

鸳鸯之美自古无可匹敌,孔雀之美却难得一见,绿孔雀难以驯养,蓝孔雀又产于遥远的南亚大陆,唯独能跟鸳鸯一争高低的也只有雉类的锦鸡,在古人眼中锦鸡和鸳鸯都是极为难得的观赏鸟类,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鸟类。


锦鸡是中国特有鸟类,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观赏雉类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国鸟的最佳候选鸟,深受人类喜爱,我国古代就有人工饲养。早在200多年前,西方人便把红腹锦鸡引入欧洲饲养,成为外国观众的宠物。现在已成为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最常见的饲养雉类。

锦鸡,学名红腹锦鸡,又名金鸡,属鸡形目雉科锦鸡属,是雉类中最为美丽漂亮的一种鸟类,也是我国独有的珍贵品种。该属共两种锦鸡,即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都是著名的观赏鸟类,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工培育下能杂交。白腹锦鸡腹白如雪,显示出一种淡雅清秀的姿态,也叫铜鸡、银鸡(见上图)。


红腹锦鸡锦鸡体型较山鸡略小,雌雄异形异色,各有千秋。雄鸟全长约100厘米,雌鸟约70厘米。雄鸟头顶具金黄色丝状羽冠;后颈披肩橙棕色。上体除上背为深绿色外,大都为金黄色,腰羽深红色。飞羽、尾羽黑褐色,布满桂黄色点斑。下体通红,羽缘散离。嘴角和脚黄色。雌鸟上体棕褐,尾淡棕色,下体棕黄,均杂以黑色横斑。

红腹锦鸡分布于我国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红腹锦鸡受人类过度捕杀和栖息地破坏,野生数量已急剧下降,亟待保护。


红腹锦鸡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山地,活动于多岩的荒芜山地、灌丛及矮竹间。以农作物、草籽、竹笋等为食,兼食昆虫。4月下旬开始繁殖,筑巢于人畜罕至的山坡地面的倒木枯枝下或巨岩缝隙里,以枯叶或残羽为材,非常隐蔽。每窝产卵5-9枚,浅黄褐色或乳白色,光滑无斑。孵卵期为21天。


红腹锦鸡腹色金黄,浓妆艳抹,羽毛绚丽多彩,雍容华丽,更显其娇贵华丽,风度翩翩迷人的风采,是雉类中最美丽的鸟类。尽管我国古代已有养殖用于观赏,但真正驯化历史较短,目前,锦鸡已实现了人工饲养及其繁衍,成为我国特有的,驰名于世的观赏珍禽,又是难得的山珍野味,普受人们的喜爱。
27、白鹇
类别:原禽
科
属:鸡形目雉科鹇属
产地:亚洲
驯化地:亚洲

与锦鸡相似命运的雉类还有白鹇,这种著名的观赏鸟类,自古被人类驯养,但现在野生已濒临灭绝,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类饲养的历史悠久,但不像原鸡那样驯化成为普及的家禽,真正的驯化历史也很短,也多用于观赏。


白鹇,别名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为鸡形目雉科鹇属的大型鸡类。共有14个亚种,中国有8个亚种,其中5个亚种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地区,云南可能是白鹇的起源地。国外主要分布于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中南半岛等国家。


作为鸡形目雉科的一属,包括10-12种,都是濒危鸟类。如分布于越南、老挝等地的皇鹇,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鸡类之一,我国特产鸟类的蓝鹇,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鹇也是如此(见上图)。国外的火背鹇、鳞背鹇都成为珍稀物种。


白鹇个头较大,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雌雄异色。雄鸟头上的长冠和下体全部纯辉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跖部为红色,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波纹,大多数亚种的外侧尾羽亦白,染以黑纹。雌鸟上体以及翅、尾等概橄榄棕色;下体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细斑。

白鹇因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在林中疾走时,从远处望去,很象披着白色长“斗蓬”,被风吹开露出灰蓝色的内衣。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中国很早就饲养白鹇,散见在诗、词及其他文学作品中。18世纪传入欧洲。各国动物园和饲禽业,多有饲养。但野生白鹇受人类过度捕杀和栖息地破坏,和其他雉类一样数量急剧减少,已濒临灭绝,急需保护。


白鹇是亚热带的鸟类,栖息于多林的山地,从山脚直至海拔1500米的海拔高度,尤喜在山林下层的浓密竹丛间活动。白天多隐匿,喜于晨昏活动,多为成群觅食,偶尔以gu-gu-gu的叫声联系同伴。受惊时发出尖利的叫声,羽冠竖立,尾羽微扬,多向山上奔走,至山顶方展翅起飞。夜间栖宿在树枝上。


白鹇主要以昆虫及各种浆果、种子
、嫩叶和苔藓等为食。4月开始繁殖,一雄配多雌。雄鸟好斗。在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卵为褐色,孵化期24~25天。
28、白冠长尾雉

类别:原禽
科
属: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
产地:亚洲
驯化地:亚洲
白冠长尾雉是我国出产的著名观赏鸟类,跟白鹇、锦鸡、褐马鸡等都是自古以来有名的观赏雉类,多有人工饲养,但真正驯化未成形,现在野生的都濒临灭绝。

白冠长尾雉,别名翟鸟、地鸡、长尾鸡、山雉,俗称长尾野鸡,为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的大型鸡类,体形似家鸡而具长尾。人工饲养白冠长尾雉相对其他珍禽容易,其生活习性和管理要求基本上与山鸡相同,适应性较广,既能抵抗-15℃的严寒,又能在烈日炎炎的三伏天适应
35℃以上的高温环境。

该属的长尾雉类共有5种,野生白冠长尾雉数量稀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余种类也均濒临灭绝。除铜长尾雉特产于日本外,其余四种特产于我国,即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和黑长尾雉(见上图为黑长尾雉和黑颈长尾雉,下图为白颈长尾雉、铜长尾雉),由于数量极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冠长尾雉雄雉全长约1.5米。头顶白;颈亦白;自额贯眼以至后颈,围以1圈黑边,眼下另有1小白斑。上体大都棕黄,两翅黑褐,杂以白和棕黄色。尾羽20枚,其中央两对特长,呈银白色,并具一系列黑栗相间的横斑。喉和胸间横贯以黑带;胸与两胁白而杂以黑斑,并具栗色宽阔羽缘,使下体大部呈为此色。雌雉羽色不如雄雉艳丽;尾短,仅及雄雉的1/3;上体呈栗、棕灰与黑色的斑杂状;中央尾羽灰褐,隐约有栗褐缀黑的横斑;胸与两胁均栗色,而羽端杂以棕灰和白色;腹以下淡栗棕色。


野生白冠长尾雉栖息在海拔500-2000米山地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内,尤喜在山谷地带针叶树较多的林区生活,常见于长满树木的悬崖陡壁下的山谷中,单独或集成小群活动,晨昏活动频繁,雨后的早晨或傍;晚常出没在山间的小路上觅食,性机警而胆怯,善于奔跑和短距离飞翔,夜间栖息树上。


白冠长尾雉为杂食性,主要还是以植物性食物如树果、树叶、野草为主要食物。嗜食袍栎坚果、茅栗坚果、胡颓子果实、胡枝子荚果和袍栎树的嫩叶以及一些草种等。繁殖季节的食性成分中,有蚱蜢、夜蛾幼虫、蛹、茧等动物性食物。

白冠长尾雉是大型雉类,雄鸟1.5-2公斤,雌鸟1-1.25公斤。性成熟时间为8个月。在地上营巢,一般多在草堆边用爪挖一浅坑,略垫以枯草、干枝叶及鸟羽等。每年3月初开始产蛋,直到9月份陆续停产。一般每只产蛋35-40枚,人工养殖最高已达58枚。

白冠长尾雉尾上中央尾羽白色,上面点缀着黑褐色,生有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横斑,长达1.6米以上。这两枚尾羽以其特长和秀丽夺目,深受人们所钟爱。作为著名的观赏珍禽,又是难得的山珍野味,还被认为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白冠长尾雉因被人类过度捕杀,野生资源极为稀少,很多地区濒临灭绝,应加强物种保护,并可开展人工养殖。

在野生鸡类中,一般都具有色彩斑斓的羽毛。白冠长尾雉是尾巴最长的鸡,其中央尾羽最长的近2米,不仅可以作为我国京剧演员的头部装饰,且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尾羽最长的鸟类)。白冠长尾雉不但羽色不凡,而且具有鸣禽的美妙歌喉,悦耳动听。白冠长尾雉飞行力比一般雉类要强,速度快而持久,利用它特别长的尾羽转动和扩张,能在飞行时骤然停止,并垂直向下急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