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猎奇:十大奇异鸟类之三
鸟类多姿多彩,不少极为独特,现存的鸟类不少是著名的鸟类,但奇异的鸟的不少,个人认为以下十种鸟应该列入十大奇异鸟之中。

第七名:蛇鹫
产地:非洲
美丽:★★★★
类别:猛禽 濒危:★★
独门武器:长腿
科目:隼形目蛇鹫科


提起蛇鹫,看过关于非洲介绍的人不由惊叹还有如此怪异的鸟,长长的腿,钩钩的喙,怦怦的发冠,似乎是鹤又不是鹤,绝对是个四不像,自然成为明星鸟也不足为奇。这种古怪的鸟在非洲鸟中尤为显眼,几乎是标志性,它就是蛇鹫。


蛇鹫别名秘书鸟,得名于其头冠,是非洲特有的鸟类,栖息地遍布非洲。蛇鹫总是成对或者小群地在草原上游荡,以地面小动物为食,它快速有力的啄击能使很多小动物当场命丧黄泉。因此人们说,蛇鹫是长翅膀的沙漠王者。如同狮子和猎豹一样,蛇鹫构成了非洲草原上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地处非洲大陆南部的南非还把它强悍的身影搬上了国徽。

蛇鹫独特在于其独特长相,这种鸟身形高大,雌鸟和雄鸟长得十分相似,直立时体长均近150厘米,有十多岁孩子那么高。外貌十分奇特:头钩喙似鹰,长腿似鹤,头顶羽冠。羽冠在平时如发辫般底垂,而当被激怒或者紧张时就会高高竖起,蛇鹫的喙短粗带钩,眼睛周围橙红色的赤裸皮肤让人想起美洲长腿冠鹰。上身披洁白羽毛,翅膀后部和尾部则覆盖着黑色羽毛。尾羽中间的两根白色羽毛极长,达60多厘米,坚硬地向后面竖着,仿佛一把戳向身后的长矛。

蛇鹫的腿像鹤腿一样修长挺拔,上半部长着黑色的短绒毛。小腿和脚表面长有很厚的角质鳞片,使时常行走于灌丛的脚部不致受到伤害。蛇鹫的腿是所有猛禽中最长的,以至在进食或饮水的时候,它必须弯曲双腿蹲在地上才行。这长长的双腿看上纤细伶仃,却威力巨大,用力一踢可以对猎物产生极大的杀伤力。

蛇鹫独特外形让人想起南美洲的叫鹤,这二者相似(下图对比,上图为非洲的蛇鹫,下图为南美的红腿叫鹤)。蛇鹫与叫鹤,一个非洲,一个南美,但长相非常相似,习性也相似,但叫鹤毕竟是鹤形目叫鹤科,涉禽中长腿本来就是标志,自然在奇异动物比拼之中让位于猛禽中的蛇鹫了。


蛇鹫顾名思义会捕蛇,鼠和昆虫都是菜单,捕蛇也是行家。

第八名:企鹅
产地:南极
美丽:★★★★
类别:游禽 濒危:★★★
独门武器:可爱 科目:企鹅目企鹅科


提及最可爱的鸟,很多人都想到了活泼可爱的企鹅来,这种奇异的鸟儿不仅憨态可掬,还是南极的象征,正如北极有北极熊,南极有企鹅,企鹅的独特魅力不仅使它成为鸟类明星,也是动物中红得发紫的明星。


企鹅是鸟纲企鹅目企鹅科所有种类的通称,与几维鸟一样都是独特的鸟类,在鸟类进化史上与大家常说的鸟有差异。它属楔翼总目(又叫企鹅总目,只包括企鹅目1目)企鹅科,包括6属18种企鹅,全部为不会飞翔而擅长游泳和潜水的海洋鸟类。1620年法国的Beaulier船长在非洲南端首度惊见会潜游捕食的企鹅时,称其为“有羽毛的鱼”。

企鹅的各种腿短而不会飞,产于南半球,在陆地上直立而笨拙地行走,身上披覆短、硬、鳞形的羽毛,主要食甲壳类、软体动物和鱼。企鹅的原名是肥胖的鸟,但是因为它们经常在岸边伸立远眺,好像在企望着什么,因此人们便把这种肥胖的鸟叫做企鹅。

企鹅的独特之处很多。不能飞翔的鸟本来就不多,鸵鸟、加岛鸬鹚等不能飞但双翼还似乎没怎么退化,也保持鸟类模样,但企鹅的翅膀已彻底变了样,都成了鳞片状,跟鱼鳞有点相似,羽毛短,可减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间存留一层空气,用以绝热。其站立姿势也很有趣,脚生于身体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势;趾间有蹼,跖行性(其他鸟类以趾著地),前肢成鳍状。


企鹅是一种鸟类,因此企鹅没有牙齿。企鹅的舌头以及上颚有倒刺以适应吞食鱼虾等食物,但是这并不是牙齿。本身有其独特的结构:企鹅羽毛密度比同一体型的鸟类大三至四倍,羽毛的作用是调节体温。虽然企鹅双脚基本上与其它飞行鸟类差不多,但它们的骨骼坚硬,并比较短及平。这种特征配合有如只桨的短翼,使企鹅可以在水底“飞行”。双眼上的盐腺可以排泄多余的盐份。企鹅双眼由于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面看东西。双眼可以把影像传至脑部作望远集成使之产生望远作用。

企鹅通常被当作是南极的象征,但企鹅最多的种类却分布在南温带,其中南大洋中的岛屿,南美洲和新西兰都比较多,在这里有6属13种企鹅营巢,其中有2个属限于澳新地区,而企鹅中最大的属角企鹅属也是以澳新地区为分布中心。企鹅第二大属环企鹅属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甚至可到达赤道附近,而在南极大陆沿岸营巢的企鹅只有2属4种,亚南极有2属2种,而真正在南极大陆越冬的则只有皇企鹅。现存于世的企鹅有18种,它们分别是小白鳍企鹅、白鳍企鹅、黄眼企鹅、麦哲伦企鹅、秘鲁企鹅、加拉帕戈斯企鹅、帝企鹅、王企鹅、阿德里企鹅、南极企鹅、巴布亚企鹅、史氏角企鹅、角企鹅、响弦角企鹅、马可罗尼角企鹅和直冠角企鹅。
第九名:麝雉
产地:南美
美丽:★★
类别:攀禽 濒危:★★★
独门武器:翅膀 科目:麝雉目麝雉科

说起鸟类,很多人想象着鸟类的祖先来,到底是何种模样?始祖鸟恐怕在大多数心中已定格了,不过终究是化石而已。现存的鸟类,谁跟始祖鸟相像,恐怕马上有答案了:麝雉。

麝雉是很奇特的鸟类,产于南美,也不多见,名声却不小。这种原产于南美热带沼泽区特别是奥利诺科和亚马逊盆地的奇异鸟类,在分类上一直困惑鸟类学家多年,以前曾把麝雉归入鸡形目和鹃形目,但现在又独立出来。

麝雉,不是雉,体长约65cm,体重不及1kg。尾长,上体具褐色条纹,下体淡黄色。具蓬松羽冠,面部裸皮淡蓝色。雌雄相似。成鸟能笨拙的短距离飞行。以沼泽地的植物为食,用其极为膨大的嗉囊磨碎叶和幼芽。常组成3-6只的小群,无固定配偶,共同育雏。


麝雉是古老的鸟类,化石纪录可能追溯到上始新纪,肯定能追溯到上中新纪。相貌很独特,头特小,具有一簇长直如鬃毛的羽冠。颈细长。头和颈的外形,从正面看,很象孔雀。嘴短而曲;两翅较大,但飞行无力;尾羽长又宽;脚强健,具4趾。

麝雉最独特的是其具原始鸟的一些特征。幼鸟翅的指上有爪,适于攀登树木,另外还有许多与普通鸟类迥异的性状,如嗉囊特发达,能榨碎食物,取代砂囊的功能,是唯一一种翅膀中间长爪子的鸟。食物以叶片、花、果实等为主,有时兼吃小鱼、虾蟹。

麝雉喜群居,白天常集大群栖息于河边的树上,不时发出尖叫声。在天气炎热时,大多隐伏不动。黎明、黄昏,尤其是月夜,它们非常活泼,在枝间跳动,甚至攀登树顶,觅取食物。繁殖期成群。巢粗陋,营于离水面2~6米的枝丫间。每窝产卵2~4枚。幼鸟能自己攀树找食物,遇敌则落水脱逃。肉有麝的臭味,不适口,产地的人们常食其卵。分泌物经稀释可用于香水工业,故得名。

麝雉的拉丁学名含义是“梳披肩发的雉”。不过,麝雉的中文名含义有所不同。它们之所以被加上“麝”的桂冠,是因为它们身体里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当地人又称为“臭安娜”。按照鸟类学家威廉。毕伯的话来说:“如不稀释的话,是没有任何鸟可接近的。”从总体上看,麝雉并不太“美”。威廉·毕伯曾形象的描述说:“麝雉飞行时像一只肥胖的鸡,叫声比孔雀的干叫声好听不了多少,但不如鳄鱼的吼叫宏亮。这种鸟的‘优雅风度’与其说像鸟类还不如说像蛙类。然而,从动物学方面考虑,麝雉也许是现今地球上生存的鸟类中最引人注目、最有意思的了。”

麝雉的繁殖很有特点,在繁殖群中,只有两只麝雉是真正的夫妻,其余的都是“保姆”。说到这里,也许您会感到奇怪,难道麝雉也需要“保姆”来帮助自己“做家务、看孩子”吗?事实的确如此。斯图瓦特曾观察到大约60%的麝雉“家庭”有“保姆”,大多数只有1个,多的达3个,多于3个“保姆”的“家庭”是罕见的。这些“保姆”或者是这个“家”的孩子,或者是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个体。它们帮助“主人”保护领地、看护幼雏,有时也帮助“主人”建巢,甚至帮助“主人”交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保姆”将来也许会成为“主人”的继承者。它们在帮助“主人”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经验,而且可以在“主人”占领的领域内取食。如果“主人”发生意外,它们会很自然地取而代之,成为新的“主人”。

这些年幼的麝雉出世后一周,就能轻松自如地游泳。如果双亲和“保姆”都出外觅食,它们常常会受到猴及蛇的袭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幼雏便跳入巢下面的水中,尽快地游走。危险过后,它们再游回巢的下面,依靠脚和翅爪的帮助,攀上树枝,回到巢中。10个星期后,幼麝雉的翅爪自行脱落,此时,它们已经能够依靠飞行来躲避敌人了。成年的麝雉很少在水中游泳,也不经常飞行,除了觅食外,它们很少活动,只是像蛙类一样久久地坐卧,栖息在树枝上。

麝雉是南美普遍分布的鸟,但由于近年来过度狩猎和大片森林被毁,沼泽干涸,目前在东苏里南和法属圭亚那已经绝迹。这种势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其他地区的麝雉会不会也在劫难逃呢?这是鸟类学家们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