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星星
(2022-03-12 15:51:29)| 分类: 灯下草虫 |
周六,等补数学的淇淇,在办公室。春日阳光有些热辣,桌前是94年买的卡夫卡传记,淇班主任说他那时才出生不久,相隔遥远。稍一留意,才发现桌上还摊开《一个民族的重生——以色列》《杜甫诗选》,但是真正在看的还是手机。
从一篇以色列作家写的叫做《鞋》的文章开始,今天课上讲到了乌俄讲到了以色列叙利亚讲了《流浪的星星》,一个犹太女孩逃过二战逃过集中营,最后来到上帝应许之地耶路撒冷,又发现自己的民族由受害者变成迫害者。小说的有限视角也是作者的有限视角,只能从一人一事一地去讲述故事与心情。相比之下才会觉得《战争与和平》的伟大,宏观叙事是多么难以把握的事情。如今小说家的笔触只能附着在个体身上,那时的天空那时的气味那时人的表情那时的各种声响。哪怕是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只能呈现生命的几种状态。或引人换位思考,但不能给人答案,哪怕是一点导向。但也许,托尔斯泰的时代,人们所尊重和信仰的是稳定的,所鄙视和厌弃的是一致。痛苦或欢乐都有遵循的普世价值,哪怕是怀疑与纠结也是纯粹的。而现在,在民族生存与大国博弈之间,没有一个民族是无辜的,但不无辜也不等于有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时至今日,我惊讶于自己竟然能得出这句话,仿佛绝对正确又无比敷衍。
好像我的脑袋里同时有许多不分明的想法,彼此并不相干,却都笼在灰色的氛围里;禁不住向外投射,但并无目的,于是只是悬在空中永不明朗。生活的焦虑未来的迷茫,以及当下的宁静阅读的喜悦,总是自相矛盾地交织在一起i。这种混沌,影响了我的课堂语言。即便是上一届,我会把学生当作可交流的对象,但是现在觉得他们都是孩子,干嘛要讲这个呢?
所以,有时候,还是读古文读古文吧。
当然,最迫切的,依然是阿淇一切都好,也许在才是我混沌迷茫最深刻的原因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