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清兵卫……
(2009-03-17 11:17:36)
标签:
教育清兵卫扼杀天性军事 |
分类: 班级日志 |
下课了,看见蒙低头走着,很深沉的样子,她说心里纠结着,还要想想。我的那些话,没有打动十一班的学生,倒是对她有些触动了。课上,她们之间悄悄传着字条“不得不承认,她的语言很有魅力,……我开始屈服了。”那是另外一个女生的,很秀气,语文是她的强项。
这两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清兵卫和葫芦》,讲的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十二岁的孩子,如何喜爱葫芦,有着自然而纯正的审美眼光,但最终被他的父亲和教员粗暴地扼杀了兴趣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呼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顺着天性自由发展。而这正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和他的“白桦运动”的创作宗旨——“白桦运动是探索个人应该怎样生活的运动。”
我应该怎样生活,我是不是也在自觉不自觉扮演这教员的角色?这两天,我又开始想这个问题。“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清兵卫……“教参上,有这么一句话。
案桌上,还放着没收来的小零件,大约是玩具车里的发动机吧。这学生很聪明,他取下其中细细的铜丝,一头连着闭路天线一头连着电视,这样在晚上9点钟下课之后,他们就可以在教室里小小的看一会电视了。铜丝那么细,老师一般还真不会注意到。
我叹了一口气,我的学生在和我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呢。
昨晚我到寝室,看见他正埋头看书,心里一喜,这家伙怎么这么用功起来。再一看,是在看计算机。我喊:“黄柳优——”他站起来走开了,那姿态是又顺从又无奈又烦躁的。他不希望我干涉他的兴趣,但我不能就这样打住。
他的解释是,我对高考已经丧失信心(其实他的成绩还是有优势的),我的兴趣是计算机,今后的路也在这里。(他有梦想的,我们刚学过炼金术士,圣地亚哥在意识到自己的天命的时候就是没有犹豫地上路了。他大概受过这种鼓舞。)在这个教育制度下,我不可能学好……
今天的课堂上,我讲了这件事,我问学生,我不让你们看电视,不许你们打篮球玩游戏看小说,是不是一种扼杀?自己班的学生大概碍着我是班主任,没有敢说太多,十二班几乎异口同声开玩笑似地说“扼杀——”
呵,是吗。其实我很羡慕那些有特长有兴趣的学生。王任婧会画很漂亮的画很好看的线条,我羡慕;程炳鸿会拉二胡王应一辽会吹萨克斯,我羡慕;黄璐看过很多小说,将来会走很多地方,我羡慕;姚芳懿会说很流利的英文,将来还会说得更好,我羡慕;胡钢剑有一手很刚毅的钢笔字,应颖琛能用左手写字,那可是绝活啊,我羡慕;后面的那排男生喜欢打篮球看体育新闻说起来一套一套,我羡慕……我很欣赏并珍视他们的这些品质。能有一技之长,将来便是多一个机会,退一步说,当内心烦恼人生受挫的时候,也多一种安慰和寄托。
但是,这个时候,我还是要对他们说“不”。
我希望他们能暂时地放下这些,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激烈的竞争中去。没错,高考的最终结果不会决定你的一生。但是努力考一个好的大学,是给你未来的人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让你的天赋你的潜力有更多得到提升的机会。就像我对黄柳优说的,你考一个浙大的计算机系,和浙师大的计算机系,或者是某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系,你得到的指导是一样的么?有个学生清华计算机毕业的,当时美国微软公司找到他,给他全程免费培训的待遇,他拒绝了,他自己选择在西欧一个国家工作。他对微软说“不”的时候对未来的人生是充满自信,你现在对高考说“不“,谁会来理你呢?
也许我们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都用不上了,可是,你现在的努力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你还有必要在这里牢骚、抱怨么?你是不是可以等一年半的时间,再去发展你的特长爱好呢?我想真的有梦想和执着的人,是不会放弃的。
我看到十二班学生渐渐凝重的表情,他们有人在重重点头。我想我真的有些话触动到他们的内心了。我也希望如此。有人在博客里问我,十年或者十五年之后,你会变成分数主义者么?我不知道那是谁,我很难回答。我在一中两年,最大的感触,分数才是硬道理,你既然选择了一中,你就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起码这三年,你只能这样去生活。重要的是,你怎样把这种外在的压制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只靠老师的督促是不行的。李宁说,将来会有很多责任和压力,现在只要管读书,无忧无虑,挺好的。这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这个阶段把握好了,你才能在人生下一个阶段走得更从容。
其实,我想得更多。
我说到包包,他比我有学问,课上得比我好,书看得比我多,他也从不参加任何比赛,因为他觉得不需要那些东西来证明他的价值。我觉得他比我更适合教书,可是他辞职了。他走的时候,没有告诉学生,但两个班的学生联合起来要求学校给个说法,要求学校留人。在他前后,杭州也有一位著名的教师离职。关于学校教育的压抑,文科老师比理科老师感触更深,而语文教师尤甚。包包说他对离开学校没有遗憾,但是我知道他还是很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日子,很享受在课堂上纵横慷慨的感觉。他的学生给他的留言里,总是有这么一句话,你不仅教我们学语文,还叫我们如何做人。
其实,我们都喜欢教书,虽然在方式上有差异。
昨日闲聊,有同事对我说:“一中,就是以分数以考一个好大学为目的的。”我猛然惊觉,我教这么多年书,现在才明确并接受这个道理,这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前,那些在博客上留言的善意的朋友,是否要对我失望了呢。对了,早上再问黄柳优的时候,他说他想通了,好好用功,再等一年半。这孩子很执着的,有时钻牛角尖,对于他感兴趣的东西,是能专心致志的,这一点,有些像清兵卫,但似乎他又更多一点思考和叛逆。但不知将来如何?
一点感触,记下来,唠叨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