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ATP 男子网球 |
好了,现在该来说说费德勒的第二个“世界第一”。没错,上一篇文章的回复里很多朋友都已经猜出来了,我想说的这第二个“第一”,是费德勒的脚步。
从张德培,到休伊特,再到现在的纳达尔,这些网球场上的飞毛腿让人们理解了“脚步”对于网球运动的重要性。而同时,那一个个“跑”来的冠军也带来了一种错觉:在网球运动中,脚步移动的优劣等同于跑动的绝对速度。跑得越快,脚步越“好”。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回忆一下我们第一次拿起球拍的时候,面对那活蹦乱跳的小黄球,我们总喜欢撒开双腿,享受那在阳光下全速奔跑的快乐。然而事情总是不巧,当我们想到拉开球拍,准备击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追逐的对象已经跳到了身后——我们跑过头了。慢慢的,我们终于明白,在网球场上,脚永远是服务于手的。脚步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球员能够尽可能的在最恰当的时间来到最恰当的位置,去击打每一个不同线路的来球,而并非为了竞速——那只是田径运动员应该关心的事情。脚步的真正优劣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准确。拳击运动家说,永远要迈出最正确的那一步。而被称为“不流血的拳击”的网球,同样如此。
在这个层面上,费德勒的脚步堪称世界第一。他不需要最快的奔跑速度,只需要最“合理”的脚步移动。
注意过在发球的抛球瞬间,费德勒的脚步移动吗?众所周知,发球是一个身体重心从后向前转移的过程,在抛球的一瞬间,大多数球员为了配合重心的转移,会有一个脚步的前移。或者像尤日尼那样前脚跨半步,又或者像休伊特那样把后脚提上来。但是费德勒,却是唯一一个——至少是我所知的唯一一个在抛球瞬间向后移动脚步的球员。在手臂扬起的同时,他的前脚会向后撤大约十厘米的一步,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步是反常规的,过去我只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听说过重心移动与受力方向相反的绝世武功——如果没记错那还是洪七公他老人家发明的——然而现在费德勒却把它运用到了网球场上。尽管反常规的移动会对蓄力的流畅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费德勒却用超人的协调性和爆发力弥补了这一切,而他得到的回报则是永远不用担心会像休伊特那样总为了那毫厘之间的踩线嫌疑而与裁判喋喋不休,也不会因为幅度过大的脚步移动而导致击球点的不稳定。这就是费德勒脚步的“合理性”,为了证明这合理二字,他甚至都不用奔跑。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小小的例证,要领会费德勒舞步的真正魅力,还是让我们请出一位奔跑中的费德勒。
有一句话是对费德勒移动能力的最好评价:“在他的脚下,球场似乎一下子变小了。”在费德勒的身上,你永远看不到纳达尔、巴格达迪斯那样摆腿速率和气喘吁吁,但就是在那样的闲庭信步中,他却总能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不管对手的回球多么强劲,多么刁钻。原因何在?很遗憾我暂时没办法把平日里在编辑机前制作的有关费德勒跑动击球的慢动作回放画面搬到这里,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在上面的那张照片里找到一些答案。
从广告牌放置的水平线来看,这张照片捕捉的那一瞬间里,费德勒正在向着自己的右后方移动。网球运动里,侧向的移动易于纵向的移动,而向前的移动又易于向后的移动。因此,左后和右后方的移动是八个基本跑动方向中最难的。只有在对手的来球角度和深度兼备的情况下,球员才会采取这样的移动。现在想象一下,你就是那位准备移动的球员。在对手出球的那一刻,你总是首先判断出来球在水平方向的位置——是左?还是右?然后才是来球在纵深方向的位置——是深?还是浅?(别问我为什么,只是我的个人经验。理论知识应该与生理学上的动视力特性有关,但已经超出我理解范围喽~~~)反映在脚步移动中,那就是先往水平方向的左右移动,然后才是纵深方向的前后移动。从起跑点到击球点,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而由于上述的这个水平与纵深之间的预判时差,没有人能够完全准确的按照两点之间的这条直线来完成移动,他们的跑动轨迹通常都是一条弧度从水平慢慢趋向垂直的曲线(有点类似于开口方向垂直的抛物线,大家开动想象力吧^_^)。而同样是跑曲线,谁的曲线曲度最小,最接近直线,谁的跑动距离就最短。费德勒就是这样的球员。
由于拥有着极其出色的球路预判能力,费德勒总能在最早的时间里判断出来球的左右和深浅,他在水平和纵深这两个维度上的预判时间差小于常人。这个差距意味着费德勒能够比一般球员更早的开始把纵向移动融入到横向移动中,形成照片上那样的斜线跑动,而这样的跑动线路无疑是把起跑点和击球点之间的曲线变“直”的捷径。如果把电视画面慢放,你就会发现,面对同样的来球,费德勒几乎在垫步后的第一次摆腿中就出现了纵向移动的趋势,而其他球员往往会在第二步甚至第三步才会想到。这其中0.2秒的差距就足以让费德勒脚下的这片球场“变小了”。
从上面的那张照片里,我们还可以读出一个细节。费德勒在击球前运用了一个非常夸张的开放式站位。这样的站位不利于转体,通常被运用在红土球场作滑步之用,抑或是出现在正手的下旋球切削中,但这张照片的球场是硬地,而从费德勒的握拍来看,他显然准备进行一次正手的抽击。
在百度的图片搜索里打进“费德勒跑动”的关键词以后,你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开放式站位的照片。
事实上,这就是费德勒脚步移动中的另一个特点——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底线还是网前,他从来不回避在跑动过程中采用开放式站位进行回击,而不仅仅拘泥于更便于转体发力的交叉步。发力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一个问题,在跑动中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及时制动,及时回位。
从上面的几张照片来看,费德勒迈在前面的右脚已经亮起脚底,做好了落地急刹车的准备。相比于用左脚来完成制动的交叉步,用右脚制动的开放式站位可以省去一步加上一个转身的时间。这其中的差别借助左边的这张休伊特的照片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但是我们无法读到的是为了踏出照片上那开放式站位的最后一步,费德勒所作出的努力。
事实上在当今这个网球发展阶段,开放式站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球员所采用。跑动中的交叉步作为一种超封闭式的站位,更多的时候只是球员们为了调整步点而不得不为之。如果把网球比赛当中的跑动击球比做跳远比赛里的踏板技术,那么击球点就相当于跳板,在跑动的同时,球员要完成一个“量步点”的计算过程,确保最后一步踏出之后,人能够恰到好处的来到击球点的位置。跑不到不行,跑过了也不行,跑得恰到好处,不浪费一点动能,那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一般球员量步点的过程总是前松后紧的。也就是说,在他们决定向着来球飞奔过去的时候,前两步会选择全力奔跑,随着人与球的距离越来越近,才开始对步幅进行调整。这个时候他们往往需要用小碎步去强行的降低速度。听过球员们击球前球鞋与地面摩擦出的“吱吱”声吗?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能量的损失,同时也会为最后的制动带来额外的负担。他们往往需要比正常击球时多跨出一步,去完成制动。这也就形成了左边这张照片里的交叉步。而当我用慢镜头重放费德勒的跑动时,惊讶的发现,在起跑后的第二步,也就是与来球之间还有很远的距离时,他往往就能用一个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垫步去完成对步点的调整。这种调整的结果就是,在击球前的最后一步时,他总是能最准确的踩到那块“跳板”,从而用最经济的方式完成那一次跑动击球。然后,轻巧的制动,潇洒的回身,再去向下一次跑动的终点……
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自己的体会,连我都觉得累,别说看文章的你了。没办法,“脚步篇”不能像“正手篇”那样用照片做有效的直观说明。我能想到的唯一的解决方法是,下次在观看费德勒的比赛时,请你把目光从他的上半身移开,圆睁双眼盯紧住他的双腿。不用担心这样做会失去欣赏美的机会,因为费德勒那“世界第一”的网球舞步一定会让你发现一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