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体制不完善,各金融部门分工不明确,许多媒体和朋友都表达了这些观点,最近《远东经济评论》又来了一篇这样的文章。如何能让中国的资金活跃起来呢,看来这篇文章是站在建设性的角度上的。我们相关部门还真得好好听听。
文章说任何一个金融机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吸引外资储蓄以及获得尽可能有效的吸引外商投资的渠道。然而,中国的财政制度还处于不稳定但比较显著的状态。在资金的重置方面,我们还有足够的空间来提高利用率与效率。财政制度的改革,只要保证以每年近17%的增幅增长(几近达3200亿美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GDP,还有助于中国新财富的增长,甚至辐射全国各地农村。
但中国政府更迫切希望对债权人的权利进行改革,以免国有企业的失业率的加剧,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在长期看来,对于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财政机构,资金的流动将减少金融机构的负担,而不是恶化。经济发达区域涌动的民资,毫无疑问需要金融体系的积极吸纳,但根本问题是,金融制度的建设才是根本之道。人们担心的是,在没有好的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对民间金融一刀切、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就全部抹杀。另外,政府希望将庞大的民间资本纳入到金融体系当中,而民间资本似乎不为所动,一场自上而下的金融改革试验正处于胶着状态之中。
在过去10年中,无论中国的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外资以及合资企业,它们的发展远远超过中国的GDP的增长速度。它们创造总产量价值的一半以上,并且给国内减少就业压力。虽然不少国有企业还有待进行资产重组、调整产业结构,但它们创造了不少财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命脉,从财富的积聚与产业标准来说,它们的生产力仍然只是民营企业生产力一半。
然而,国有企业(包括全部性质的国有企业和部分性质国有企业)仍在孜孜不倦吸收金融体制改革后的各种筹资方式来获得资金。民营企业只有27%的的坏账准备。大多数的国有企业诉诸于国内的民间信贷市场,其民间资产达1000亿资金,但利率较高。另外,中国金融信贷出现的大量坏账,这种借贷模式在经济领域活动中对于较低的生产力发挥了作用。其结果导致,投资效果不断下降。然而,在90年代中叶, 3.3美元的投资额可以给GDP增长1美元。至2001年以来,每增长1美元,可以获得4.9美元的新投资额。在南韩与日本的高收入增长这段期间,他们获得的投资额几近40%以上。
拯救资金市场
过去25年,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私有财富。粗略估计民营企业解决了中国就业的3/4、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3、拥有产业和居民房产价值的一半、拥有股票市场资本总额的1/3、以及银行贷款的1/5。
但中国的宪法在2000年才明确要保护私有财产权,中国民营企业家在此过程中是如何积累财富的?他们财富积累及其相关的产权关系普遍具有复杂、模糊及违规的特性。大部分企业家很难解释清楚其累积财富的最初来源,如果不违规、不违法,他们在现有的体制内往往很难赚大钱。这种现象常常被称为中国企业家的原罪(original
sin)。如果历史遗留下来的企业家原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就充满不确定性。目前正发生的企业家原罪行为可能会变得更为严重,并成为中国在法治环境下创造财富及建立公平社会的极大障碍。
金融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中国历经多年的经济改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和其他团体分享经济改革带来的各方面成果。随着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增长,无论是居民个人,还是工商企业都与金融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前中国的金融系统的弊端在于,各金融机构的责权不明,例如银行,证券市场,产权投资市场,信贷市场以及金融机构投资者。因此,中国急需一个健康的金融系统,证券市场如何给大企业与基础性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从而促使银行能放款给中小企业与消费者。
最后,严格的资金市场应该知道从外资市场或投资中如何避险,从国内储蓄机构中获取更高额的回报率。这种政策也可以为保护中国所有银行与资金市场发展避免不必要的冲击与侵蚀,首先,第一步,就是如何让资本性账户(固定资产账户)能够兑换,有关监管部门逐渐允许让国内民间信贷机构来促进一些地区的投资,例如香港。据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总裁任志刚表示,“
香港作为内地与境外的金融中间人,这个地位有可能被边缘化”。
《远东经济评论》2006年5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