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春巨献:音乐剧《猫》和《巴黎圣母院》比较鉴赏之我见

(2007-01-03 07:55:01)

        相信很多朋友不会相信我竟然在看歌剧,听歌剧,评歌剧。但是我必须要告诉大家的是这是真实存在的,人总要增加点艺术的鉴赏力吧,也算是提高个人修养个人素质了吧!这个学期我选修了韩万斋教授的的“欧洲歌剧知识与赏析”。说真的,上课之前,我对欧洲歌剧接触并不多,仅仅是听过一些音乐剧,比如《音乐之声》、《巴黎圣母院》、《金沙》等等,并且深深为其中美妙的旋律所感动。在这学期,这门课从总体上介绍了欧洲歌剧,并且在最后欣赏了音乐剧《猫》以后,我对音乐剧与欧洲歌剧的区别与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更加喜爱音乐剧了。

新春巨献:音乐剧《猫》和《巴黎圣母院》比较鉴赏之我见

《猫》的剧照

新春巨献:音乐剧《猫》和《巴黎圣母院》比较鉴赏之我见

《巴黎圣母院》的剧照

         昨天考试选修,最后一道试题是关于猫和巴黎圣母院的艺术鉴赏。凭着考场上已经形成的基础,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音乐剧,其原文叫做musi-cal,兼有舞台剧和音乐影片的含义,即基于某一故事情节的音乐、对白和舞蹈的总和。这种戏剧形式与欧洲歌剧有些相似,然而由于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不同,两者无论表现的内容或表现的手段都有较大差异。Musical这个字同时也含有喜剧的意思,在《牛津高级现代辞典》中就干脆解释为Musical Comedy(音乐喜剧),从这个角度讲,音乐剧倒更像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喜歌剧。

        音乐剧《猫》是根据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童话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精》改编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垃圾场,夜深人静时分,杰里科猫群的猫儿们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等待着领袖猫老杜特罗内米从他们中间选一只到九重天再获重生。一只在外闯荡多年的老猫格里泽贝拉出现了,多年的漂泊生活使她夕日的美貌荡然无存,重回故里的她已变得衣衫褴褛,身心交瘁。她想归队,大家却都残忍地向她张牙舞爪,悲伤的她凄婉地唱起了《回忆》。猫儿们终于原谅了她,而领袖猫老杜特罗内米也宣布她就是那只被选为去九重天获重生的猫。

        《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而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 贡小姐》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因而,《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观看过该剧的人也往往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下面我结合本学期学到的一些知识,从几个方面对比我最喜爱的这两部音乐剧:

        第一,歌唱。音乐是音乐剧的主体。在演唱方法上,《猫》运用了大量的流行元素,但是多多少少融入了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流行唱法。而在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姿态。在《猫》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声音层次,一般会将独唱,重唱和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会过份偏重于独唱,也不可能过份偏重于重唱或合唱。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第二,舞蹈。在《猫》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第三,编排。《猫》采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几个主题音乐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进行变化,使其贯穿在整个剧目中,让人感觉到有些音乐片段会时时萦绕在耳边。当耳边不时地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主题,既感到亲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印象。《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共有50段。作曲者对于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与歌曲之间共同的音乐材料。除了几首是完全反复之外,几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创作。因而你在音乐上很难找到歌曲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在欣赏时会有现场音乐会的感觉。如果在观赏时没有歌词提示,你闭上眼睛很容易感觉这是一张法国流行音乐的精选辑,而不是一部音乐剧。

        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音乐剧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巴黎圣母院》较之《猫》晚了几十年,就已经做出了很多探索性的尝试,虽然可以看出仍然传承了很多《猫》的元素,但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与其说音乐剧是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倒不如说音乐剧是传承了歌剧艺术而形成的现代歌舞剧。虽然它具有艺术手法的综合性,但就艺术形式来说它依然独具歌剧的传统。音乐剧要是没有了道白和舞蹈,它依然是音乐剧,因为他属于歌剧的类型,它传承的是歌剧的特征,它不能没有音乐,不能没有歌唱。它只是属于戏剧的一个范畴。从歌剧,轻歌剧,喜歌剧,音乐剧到充满歌剧色彩的音乐剧。它有非常纯正的血统,从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乔治·格什温、理查德·罗杰斯、伯恩斯坦、韦伯、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这些伟大的人物之间要么是同属欧洲体系,要么象乔治·格什温和伯恩斯坦有师徒情份。

        音乐剧以其时尚、大众、流行等现代特性,逐渐占据了歌剧的市场份额成为现代音乐戏剧的主流。近一百年来,歌剧越来越被当作“阳春白雪”高搁于艺术殿坛之上,正能欣赏歌剧的观众也是非常少的,因为这类观众必须是建立在有一定的歌剧常识和音乐涵养的基础上,它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审美条件。正因为如此,在知识分子中间推广欧洲古典歌剧才有其可能性和必要性。正如李岚清同志在他的《音乐笔谈》中所提到的:“不论是学什么专业的,都应当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方面的爱好和修养,这也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07年第一博
后一篇:心理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