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是否与议和有关?
(2013-08-01 16:25:51)
标签:
岳飞绍兴和议文化 |
分类: 随便写写 |
岳飞之死是否与议和有关?
王平客
岳飞的故事少见于电影电视,但岳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岳飞可以说是个悲剧性人物,30多岁,战功赫赫,为南宋的存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岳飞并不满足于此,他的目标是收拾旧山河,恢复到北宋时的疆域。39岁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
多数人认为岳飞之所以会被杀,当与议和有关,即当时正在进行的“绍兴和议”,认为这是金国人提出议和的一个条件,即所谓的议和必杀飞。翻开历史,可以得知,这两者没有什么关系。
没有岳飞等中兴将帅,南宋是不可能存在的。从宋高宗赵构称帝开始,所谓的南宋与宋高宗本人是没有稳定局面的:宋高宗整天处于受惊吓且处于逃奔的状态之中,吓得连性功能都没有了,所以终生无子。由于韩世忠、岳飞等将帅将追击宋高宗的金人打退到长江以北之时,宋高宗才可以较为安定地在临安喘了一口气。刚刚灭辽与灭北宋的金人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士气也是高昂的,此时没有岳飞等中兴将帅,南宋是难以存在的。
没有岳飞等将帅跨过长江,深入中原作战且连战连胜,议和也是难以进行的。试想,如果南宋无将可战,金人会同意议和吗?也许类似于元朝的一统局面就提早由女真人完成了。但如果放手让岳飞等将帅去收复中原、直捣黄龙,估计也是难以成功的。女真人当时可以说是刚建立国家不久,不至于这么快就不堪一击,而且北方民族大多勇猛于中原民族,更何况北宋抑武重文好久了。岳飞等将帅在这个时候的出现,已是汉人之幸了,更是宋高宗之幸。女真人同意议和,正是认识到岳飞等将帅的存在,攻克南宋是不可能的。
如果金人以议和来杀岳飞,实现在战场上无法实现的目标,那么议和就是一个计策。南宋应当能够认识到这一用意,先杀岳飞再议和,南宋是否可以去冒这个险?南宋不是不知道南宋之所以存在,与岳飞等抗金战果有关。金人应当不会将杀岳飞作为议和的前提,因为这么做,议和可能是难以实现的。从以后的历史局面来看,议和后金人并没有再发动入侵南宋的战争(至少皇帝完颜亶在位时没有,金兀术在世时也没有),说明当时的议和是金人也十分想要的结果。如果金人不是真的想要议和,而是想以计策来杀岳飞,那么,岳飞死后,金人可能会继续入侵南宋,金兀术可不是那么怕战的人啊。
议和的条件非常苛刻,但并没有杀岳飞这一条。议和的内容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一个是要求南宋皇帝由金朝册封,即南宋向金称臣;一个是确定双方分界,即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在陕西宝鸡)为界;一个是岁币,即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再看看议和前后,以及岳飞被杀前后的一些重要事件:
公元1140年,南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刘錡)、郾城及颍昌(岳飞)等役的胜利,然而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下令撤军。
公元1141年,完颜宗弼(金兀术)则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宋将刘錡等在柘皋(今安徽巢县西北)大败金兵。金兵也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回击了宋兵。为了彻底求和,宋廷以论功行赏为名,把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位大将召赴临安,分别委以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的虚衔,解除了兵权。
公元1141年十月,南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和议;十一月,金派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来南宋,提出和议条件。当月,双方达成了和议。
公元1141年十二月末除夕夜(即1142年1月27日),赵构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于临安(今杭州)。
可以这么认为,议和是当时南北两个政权都希望的,议和局面的形成当然也是与南北双方交战多年有关(从南宋建立的1127年至1141年和议结束,前后共15年之久,这还不包括1125-1127的三年金灭北宋的战争)。
议和一旦成功,就如同一个朝代正式形成一样,皇帝可能会开始担心将帅的兵权是个威胁,在宋朝更是一个让皇帝担忧的问题。宋高宗也有削兵权之事,只是这个事与议和夹在一起,确实难以说清楚。总之,不杀岳飞,议和也能成功,而且也基本完成(也许先杀岳飞议和反而不一定成功)。
岳飞之死与宋高宗削兵权有关,但削兵权不一定要杀将帅,或者说不一定要杀掉全部将帅,那为什么杀掉的会是岳飞?这可能就是岳飞自己的问题了。历史上总有杀功臣的事,但功臣也不一定要杀光,杀个把代表而已,那谁会成为代表,这就与谁的个性有关了。韩世忠的队伍也是很厉害的,兵权也被削了,但韩世忠本人并没有被杀。岳飞不善保全自己,但这不是岳飞的错,而这正是其英雄气慨的体现,如果所有人都只是考虑保全,也许就没有轰轰烈烈的那些战斗,也许就没有所谓议和了,也许就没有所谓的南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