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炎黄蚩的两次大战来看后世民族争斗

(2010-01-11 12:39:50)
标签:

文化

分类: 随便写写

从炎黄蚩的两次大战来看后世民族争斗

上古时代的历史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口头流传,传得久了,就成了神话,比如“三皇”时期,就只有神话了。而时间略为近一些的,还没有传成神话,但也只能是传说了,比如“五帝”时期。神话也好,传说也罢,其说法也是多种多样。我们的故事就从神话传说开始。

一般认为,上古时代的人类生活在原始社会,多以部落的形式生活在一起。而他们的生存手段一般会有三种。一开始的时候,先民们多以狩猎的方式获取食物。这种方式相对比较落后,对人本身的体力需求也较大。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游牧,这些人已不局限于对自然的依赖,知道通过放牧的方式来得到食物。游牧生活方式不能定居,生活地点不固定。还有一种方式就比较先进,那就是农耕方式,他们能够定居下来,耕田种地,当然也会饲养牲畜。长时间来看,农耕方式会让人变得安逸,身体本身得到锻炼的机会就少了;而游牧方式、狩猎方式虽有些落后,但身体本身常处于运动当中,其中尤其是游牧方式,还很有组织性、战斗性。

说起华夏大地上生活的原始先民,在神话及传说中一般会有“三皇五帝”来代表。当然,关于“三皇五帝”的实指也有很多种说法。笔者将其中值得相信的一种拿出来说说。

先说说“三皇”,可能是这三个先后出现的部落首领: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这三个首领都有重要贡献: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画八卦、神农氏教民稼穑。

燧人氏钻木取火这个贡献非常大,伏羲氏画八卦作用这里也不作多说,我们单说说神农氏教民稼穑。神农氏教民稼穑,就充分说明那时的原始人已进入农耕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定居下来,耕田种地、饲养牲畜。“神农”这个称呼充分说明其所作贡献给人类带来的重要作用。从神农氏开始,他的这个部落首领(包括这个部落的后来首领)被后人称为“炎帝”。据传说,炎帝神农氏姓姜。

神农氏之前,先民们不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生了疾病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神农氏采集各种花草果实,一一放到口中咀嚼并一一吃下,通过这种方法,神农氏就能确定它们的性质功能。相传神农氏一日尝百草中毒七十余次。最后,神农氏终于区分出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以及哪些可以做为药物。神农氏把那些可作为食物的若干植物,分别定名为“小麦”、“稻米”、“高粱”等,教人种植;又教人把若干性情驯顺的野兽,豢养到家里,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狗”、“马”、“牛”、“猪”的始祖。华夏大地的农业时代,在这位伟大的部落首领领导下开始了。

相传到了公元前二十七世纪时,华夏大地上存在三个强大的部落:一个是生活在黄河中游的正在没落中的炎帝部落,首领姜榆罔,炎帝神农氏的后裔。一个是来于南方生活在东部一带的强悍善战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据传为炎帝神农氏之后,也姓姜。另一个是生活在北方的新兴起的有熊部落,首领姬轩辕。

这三个部落的情况分别是:炎帝部落仍生活在农耕时代,生活条件要好得多,部落成员长期处于安逸状态,逐渐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性,战斗能力也大为下降,其首领炎帝姜榆罔也不能号令附属于他的一些部落。九黎部落处于较为原始的狩猎生活方式,因而这个部落成员大都身强力壮、骁勇善战,但这个部落整体作战的能力却不一定强。有熊部落(黄帝轩辕氏又称有熊氏,也充分说明这个部落过着游牧生活)当时处于游牧生活方式,他们也是身强力壮、骁勇善战,而且组织性较强。有熊部落首领姬轩辕,就是后人所称的黄帝,据传与炎帝部落也有血缘关系。

三个部落碰到一起,争霸中原是免不了的。当时的中原大地土地肥沃,是农耕的好地方,炎帝部落生活在这里几百年,周围的一些部落一定向往,只是没有力量争夺这里。可是当炎帝部落因长期安定的生活而使得战斗力下降,同时其他部落又崛起时,这场中原争夺之战就到来了。根据传说,远古时代两场重要的战斗——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就在这三个部落中发生了。

首先爆发的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的中原争夺战,即阪泉之战。

黄帝部落当时主要生活在北方,一直过着游牧生活,也知道黄河中游的炎帝部落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黄帝部落开始向往中原的农耕生活,便将自己的部落向黄河中游推进,与炎帝争夺中原。黄帝联合了其它部落一起参与了这场战斗,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当时主要有:熊、罴、貔、貅、虎、雕、歇、鹰、鸢等。

相传,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决定先发制人,率部落以火围攻,使得黄帝部落周围浓烟滚滚,遮天蔽日。黄帝派人用水熄灭火焰,将炎帝赶到一个叫阪泉的地方。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组成部落联盟。黄帝于是命令本部落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接着,黄帝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施。黄帝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日夜掘进,将洞穴挖到炎帝部落的后方。忽一日,黄帝部落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部落,活捉了炎帝。黄帝胜利了,但他并没有消灭他的对手,而是把炎黄两个部落联合了起来。

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之后,组成了新的部落,黄帝自然成为这个部落的首领。接着发生在联合后的黄帝部落与九黎部落之间的一场更大规模的战斗——涿鹿之战开始了。

这场战斗的起因很可能也与阪泉之战一样,是因为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向往中原的农耕生活,也想争夺中原。九黎部落的人虽然身强体壮,但因九黎部落长期处于狩猎生活方式,整体作战能力不一定强。

战斗就在涿鹿郊野进行,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相传,蚩尤跟姬轩辕一样,也是具有神性的人物。他张开大口,喷出滚滚浓雾,三日三夜不散,黄帝部落的人都迷失了方向。姬轩辕就发明指南车,使他的部落虽在浓雾之中,仍能辨识道路。蚩尤又向风神雨神求援,立刻刮起倒山拔树的狂风,降下瀑布般大雨,大地上波浪滔天,一片汪洋。姬轩辕也施展法力,召唤女神旱魃助阵。旱魃的相貌狰狞可怕,据说是僵尸变成的,眼睛生在头顶上,头发全是一条一条的小蛇,身上长满白毛,所到之处,连一滴雨都不会有,往往一连大旱三年,赤地千里,所有生物,全部干渴而死。人们听到她的名字都会发抖。她一出现,风神雨神就狼狈逃走,霎时间风停雨住,大水消失,泥泞干涸。

姬轩辕乘机反攻,九黎部落大败,蚩尤战死,残余的民众向南逃窜,定住在现在贵州省的万山之中,据说就是苗民族的祖先。

这一场大战使姬轩辕名震华夏大地。于是各部落那些心惊胆怕的首领们,战战兢兢的拥护他当“天子”,尊称他为“黄帝”。

神话归神话,传说归传说,远古时代不同部落之间的战斗,为了争夺更为适于生存的土地是很常见的事。据传说,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蚩尤并没有像炎帝那样臣服于黄帝,一直战到最后一口气。黄帝并没有像后人那样以成败论英雄,而将蚩尤尊为“战神”,供奉于祀庙。当时三部落融合后,炎帝、黄帝、蚩尤是同样受到尊重的。后人记述这段传说时,带有明显“成王败寇”的思想,将蚩尤贬低,甚至连炎帝都有一定程度的贬低,同时就将黄帝美化。其实今天我们已将炎帝、黄帝、蚩尤一同尊为华夏始祖,我们所说的“炎黄子孙”中的“炎黄”应当包括蚩尤。

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炎帝、黄帝、蚩尤部落融合在一起组成了古华夏民族。多年以后,炎帝、黄帝、蚩尤的这些子孙们的生活范围以中原为中心,也逐步拓展到中原以外的地方,由于长期缺乏沟通、交流,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比如汉民族、匈奴以及后来诸少数民族。这些子孙们甚至还过着不同的生活方式:有的过着农耕生活,有的过着游牧生活,还有的过着狩猎生活。这些不肖子孙们也和他们的祖先一样还不断地发生战争,大都是向往中原的农耕生活,所以不断地冲击中原、争夺中原,他们甚至还争夺华夏大地的统治权。

华夏大地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开始,直到清王朝结束,共有长达2132年的封建时代。在这2132年中,华夏大地存在长达1400年的大一统时期,在这近2/3的大一统时期中,就有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等朝代。而在长达2132年的封建时代中,华夏大地存在过三次分裂时期:第一次是61年的三国时期;第二次是长达286年的西晋末到隋初之间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三次是长达370年的唐末到元初之间的五代十国、北宋与南宋时期。这三个分裂时期中,第一个时期的三个政权则完全是由汉民族建立的;第二个时期当中,南方是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北方则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第三个时期当中为期53年的五代时期有汉人政权也有少数民族政权,而后面的北宋时期就一直有辽、西夏、大理、土蕃等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并存,再后来的南宋时期则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金与其两北对峙。

综观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史,汉民族在中原地区创造了相当规模的文明,当然是农业文明,但仍长期受到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扰。汉民族在建立政权的前期往往比较强大,而时间一长,往往又败于这些游牧民族。这说明在农业时代,虽有灿烂的文明,但人们的作战方式仍是以身体为主,这样一来,长期的稳定、安逸的农耕生活,反而使身体缺乏运动,作战能力往往不如那些游牧民族。黄帝战胜炎帝就是最古老的证明。但不管是谁战胜谁,谁建立了政权,不都是炎黄蚩的不肖子孙们的所作所为吗?黄帝战胜炎帝、蚩尤,最终与炎帝、蚩尤的部落融合共同过着农耕生活,而后来的汉民族一旦败于那些游牧的少数民族,不也如同炎帝部落一样,把他们带入农耕生活,与他们融合、混血,组成更新的汉民族。汉民族有着先进的文化、灿烂的文明,却由于长期的稳定、安逸的农耕生活而缺乏尚武精神,而经过民族大混血的东晋南北朝之后,华夏大地创造出了最为强大的农业文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