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带上小兮出去散步,问她:“要不要骑上你的车子?”回答:“不”,好的,那就不麻,不过根据小兮的习惯,鉴于她不愿意骑车,于是强调性地对她说:“那待会要自己走路,妈妈不抱哦。”“好”,于是就出门了。
临回家,小兮开始仰着头抱住我的腿对我说:“妈妈,我累了,妈妈抱麻。”这其实完全就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可是心里难免仍因此而有些许不耐,可能也和我本就精神不济有关吧,于是又是重复着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我都在讲而又下次继续出现这样情况的话:“你说话要算数啊,你答应了妈妈的,我们在出门前就说好了的~~~~(全是些连我都不想再听的话,实在是就这些,太腻),不抱!”接下来又是同样的事情,小兮开始哭,:“妈妈抱麻妈妈抱麻,我累了我累了”。
就这样在小兮不停的哭闹声中,内心开始慢慢地升腾起浮躁,我实在是不知道应该再讲什么“道理(其实我知道那些被我认为是道理的话其实全是废话,道理应该是有魅力让对方心悦诚服的语言吧,而我所谓的道理只不过是代替“动手”的“动嘴”的东西罢了,因为毕竟我是知道不要“动手”的)”好,也简直就是束手无策的感觉,而最“解脱”的办法就是抱起她来(我也常常是这样“屈服”的),所以在小兮的哭闹声中,我还是抱起了她,可是此刻的我内心是充满怒气的,自己并没有“解脱”,因为虽从小兮的哭闹中出来了却又被自己的“怒气”缠绕了,因此抱上小兮的我因为缠绕着我的怒气还是用过激的态度说了一些过激的话,比如:“把妈妈累死算了”,现在想想这是多么愚蠢啊,那还不如让她一直哭好。事实证明真是这样,抱了一截,确实很累,要求小兮下来自己走,她又开始哭,于是放她下来,不管她怎么哭,我总是一言不发地拉着她前进,甚至在过马路的时候就快速地推着她,呵呵,哭闹中的小兮居然不忘提醒我:“妈妈走慢点麻”,就这样,在小兮一路的“妈妈抱麻”和一路的哭声中回到了家,
一进家门口,我马上即抱起女儿来,充满爱意地对她说:“来,妈妈抱”,女儿不满地带着哭腔地对我说:“在路上你又不抱我”,于是对女儿说:“妈妈就是故意在路上不抱你的,但这不表示妈妈不爱你,为什么在路上不抱,一是我们在出门前就说好了的,你不能说话不算数,二是这不是很远的路,你明明可以自己走,妈妈不想让你偷懒”女儿插话:“就象懒熊一样啊?(给她讲过的“懒熊买西瓜”里头的主角)”,“对啊,所以妈妈在路上不抱你,但是妈妈是很爱很爱你的,知道吗?”也许是因为已将到家了,也许是因为我说的话,女儿似乎把刚才的事情就这样已经抛到了马上就要到爪哇国的地方了,很快就到爪哇国了,状态很快就完全处于那种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的样子了。
自己再回过头来想想刚才虽抱了小兮却因为自己不明白孩子的真正心理动机(是任性?是懒惰?还是要借此感受妈妈的爱?)无力处理而说的那些过激的话是多么的愚蠢啊,让孩子因为一件其实很快就可以抛掉的事情而接受一些也许永远都抛不掉的话是多么不值啊!所以,如果你缺乏技巧,不明白孩子这样无理的内心动机,不冷静的时候,面对孩子的妈妈请:克制,克制,保持克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