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坐石乡高峰村的这块钟鼓石,有传说,但米癲好象没拜过啊!
米芾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赏石大家和赏石理论家。
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裕三年(1051年),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江苏镇江)。米芾虽长期做官,却不理政事,一心钻研书画,收集石头,鉴赏名画,书贴,其痴迷程度令人不可思议。后来宋徽宗皇帝赵佶爱其才华,召他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帮他掌管名画奇石等藏品。他不仅是宋代书法大家,文物鉴赏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赏石大家。
米芾号称古今第一石痴。他放达无礼,举止颠狂。人称“米颠”。根据《无为州志》记载:米芾初入军廨,见立石怪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并三拜九叩与之结为兄弟。当时他在安徽无为刚上任时,当地河里有一块造型奇特的怪石,当地百姓敬若神灵,多年不敢挖取它。他听说后不惜工本,派人将此石移到州府,并沿石筑庭,作为赏游的供石。由于此石形态奇异,峥嵘之中隐藏着磊落精魂;清瘦之中显露出凛然骨气。酷似一位久经风霜、正气凛然的老者。米芾见之马上设席正冠,虔诚下拜,并连声高呼:“吾欲见为兄已二十年矣。”这就是著名的“米颠拜石”故事。米芾拜石不仅表达了米芾的赏石观,也表现了米芾淋漓豪爽的为人。清末著名画家任颐还创作了颇负盛名的《米芾拜石图》,当代著名画家范曾也作有《米颠拜石》的国画,这两幅画都把米芾对奇石的痴迷表现的惟妙惟肖。这块供石,现还存放在安徽省无为县图书馆。
http://s10/mw690/a3c2085axcc64935ff119&690
宋代是中国赏石文化活动发展比较活跃时期。由于社会的变革,宋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情趣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心态上的幽静收敛、温文儒雅;行为上的沉稳庄重、含而不露;文化形式则侧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抒怀;审美情趣则热衷于幽径庭深、异草奇石的感悟。这种封闭的特征,虽不利于国力的强盛,却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使中国文化艺术继唐朝之后又形成了一个颠峰,并对赏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不仅产生了宋徽宗皇帝赵佶、大文豪苏东坡、大书法家米芾等赏石大家,而且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等文坛政界名流都是有影响的收藏、鉴赏奇石的积极参与者。一时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商人学子都争相仿效。朝野上下,全国各地都把收求奇石,鉴赏奇石作为国人的时尚。赏石作为一种文化在这个时期也逐步走向成熟。出现了以杜绾《云林石谱》为代表的赏石理论著作;形成了以米芾提出的“瘦、漏、皱、透”为标准的赏石审美理论。米芾拜石的故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赏石文化发展的鼎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