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浮梁西湖桃墅府前村

标签:
dm8132景德镇旅游文化浮梁西湖 |

多次去浮梁的西湖乡,或是公干,或是踏青,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记得第一次去西湖,那还是25年以前,我为了联系暑期学生记者社会实践去西湖找乡教办的同志。记得那时去西湖乡的班车每天只有一班,我们下车不久班车就回程了,记得当天没找到人,我便带着一名学生去西湖中学探望我的同学汪桢明,可是也不巧,他回家去了,他家在西湖磻溪,有5-6公里的路,我们便在同学的寝室过夜,第二天才办好事。在这个暑假带领学生记者到西湖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得韩晓光老师全程参与了活动,留下了难忘的记忆。特别是由于乡村科技的落后,许多乡办企业都停产了。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文章“乡村呼唤科技”发在景德镇日报上。
后来我离开教育学院,来文化部门工作,多次到西湖,去得多的地方还是磻溪,5年前,应西湖文化站的邀请,为他们写过一个情景剧的脚本《我美丽的家乡——西湖》,我还专程来采风,还和群艺馆的同事们一起来辅导排练。我还记得一些:
浮梁北边有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村庄,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鸡鸣犬吠,炊烟缭绕,
那就是我美丽可爱的家乡——西湖。
她是浮梁最偏远的乡镇,
浮梁的北大门。
捉泥鳅的小溪,钓鱼的池塘,
翠绿的茶园,神秘的古祠,
那是我们的乐园,赖以生存的地方。
冬天不离手的火炉,
清香扑鼻的浮红,
深藏说不完故事的百年古树,
那是我们的自信,
那是我们的骄傲。
一湾湾清澈的河水,
一座座古朴的小桥,
一叠叠青翠的山岗,
一块块翠绿的茶园,
一条条弯曲的山道,
那是一幅幅西湖优美的画卷。
这次应朋友邀请再次来到西湖乡,我依然收获很大,一是朋友季先生为我们讲解了茶的知识,红绿茶的不同优点,做茶的工艺和技术;另一个就是初识了桃墅的府前村。
西湖乡桃墅村委会的府前村,是曾任北宋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的汪澈的故里。桃墅地处皖赣交界,古徽饶大道要冲,为宋、元、明、清代鄱阳至湖口、彭泽诸县商客骚人集散之驿站,“别墅林立,文人鹊起,凤诰蝉联,商铺皆满”。汪澈原居新安(安徽歙县),后迁来浮梁,居于桃墅村。官至枢密使时,在桃墅村附近建造枢密使院,后裔繁衍,在枢密使院府邸前聚居,村庄被称为府前。曾经富丽堂皇的枢密使院,历经千年风雨,赫赫楼院早已坍塌荒废,如今只剩有院墙和直径1米有余的旗杆石以及屋宇磉墩石若干。据说,村中后人现还保留有“枢密祠垣”的古牌匾。
喝完茶,小雨刚歇,时间也近傍晚,这才去桃墅,车从西湖街出发沿著弯曲的乡间公路行进,一路上冬日的雨天依然能看出田野美丽的风景,要是春天或是秋天,那更是美不胜收。车行20分钟的样子,到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下车我就被这里的古朴风情所吸引,举起手机拍了起来,可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季先生告诉我们,这里是府前村,古代出过宰相,民风古朴,相传有一块扁是乾隆题写,我冒雨去看可惜被树藤挡住了,依稀可以看出“耕读传家”几个字样。
可以看出这里已经开始打造农家乐的旅游方式,由于时间的关系,加上下雨,特别是季先生的盛情我们开始晚餐,出来天已完全暗了下来,我便发了一个地址给同伴,希望春暖花开时间在了细细品味府前的美景和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