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卡通/动漫 | 
 
简介:
 
 
父与子 情深似海 经典永恒(转)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在这个充满智慧碰撞,每张纸页上都闪烁着创意设计之光的时代,就连原本属于孩子的漫画也越来越精密复杂,仿佛连童话都只留下了女巫的迷宫与潘神的笛声。于是成年人越来越执著地追寻着精神的净土:干净的插画让你沉醉了吗?故作稚气的笔法让你怀念了吗?被追捧为哲人的漫画家们真的为你打造出爱丽斯的幻境了吗?
这些精心为都市白领准备的文化速食用独有的情调与意境感染了很多读者的情绪,只是很多人合上书页的那一刻却难免惆怅:为什么,找不回当年的心境了呢?心境并没有被封存在零下几十度的冰箱里,只是难得去回顾记忆中隐约有些模糊的片段,回忆沦陷在简简单单的生活细节与平常感情中的自己。
那么,就不妨翻开《父与子》的书页,让熟悉的画面带你找回当年最单纯的心灵吧!
战火纷飞的开篇
1934年12月,《柏林画报》的封面和头版依然充满着火药味,在报纸并不起眼的角落,一套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父子间感情的漫画作品刊登了连载的第一期作品。追看这部作品的读者不知道,漫画的作者也没有预料到,这部漫画整整连载了三年,情感与人性的光芒不仅穿透了战火,也穿透了时间与空间,从此注定不朽。
被称为漫画史上最伟大的作品的《父与子》,用最朴实的生活打动了无数读者挑剔的口味,人物举手投足间流露的脉脉温情更是历久弥新,余味悠长。
《父与子》的作者正是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这个出生于小公务员家庭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被底层城市的世俗与复杂所侵扰,在父母的影响下,他坚持勤工俭学,并考入莱比锡绘画学院学习。从学院毕业后,卜劳恩在各类绘画比赛中频频获奖,并顺利成为了许多报纸、杂志的供稿人。
1933年,卜劳恩因创作讽刺希特勒的漫画而被纳粹政府禁止工作,被迫逃回故乡,改画非政治性漫画糊口。1934年,卜劳恩把对独生子克里斯蒂安和父亲保罗·奥塞尔的挚爱融入作品之中,创作出了长盛不衰的亲情漫画《父与子》。从1934年12月至1937年12月三年间,是纳粹统治最严酷的时期,而200多幅的漫画如同最清洁的水源滋润着德国读者干涸而脆弱的心灵,维系着更多人对人性、对亲情的信心。
备受瞩目的流浪
  1944年,卜劳恩因参与反纳粹活动而被捕入狱,并在41岁生日即将来临之际自杀身亡。失去了作者的《父与子》虽然以各种形式在民间流传,然而始终漂泊无根,在纳粹集团的打压下没有得到公正中肯的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父与子》才有机会结集出版。这部以人间真情打动人心的作品迅速跨越了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好评。而在漫画的发源地德国,《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和舞台剧。而《父与子》所代表的连环画形式,成为世界卡通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我国早在1935年就出现了《父与子》50幅发行单行本,漫画序言由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写就,鲁迅先生也曾高度赞誉这部漫画的艺术价值。最近几年,《父与子》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版本与中国读者见面,多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榜单,独特的幽默与细腻赢得了中国读者的喜爱与支持。 
时光飞逝的缝隙中,只有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与保护不会改变,而见证并且记录下最真实的生活、最真实的关爱的作品怎能不得到每一代孩子的喜爱呢?
《父与子》的伟大在于它没有刻画一个多么伟大的父亲、多么广博的父爱,漫画所描绘的只是一个普通而又强壮、传统而又新鲜的父亲,也正因如此,每位读者都难免会想起自己平凡的父亲,想起父亲曾经同样如此真实地爱过自己。
  “爱”原来是这样一个温暖的词汇,虽然近在咫尺,仍然需要画家的呼喊才能提醒你发现并且珍惜。 
 
 

 加载中…
加载中…